我在想
到哪一天才会真正学习长大
我知道我的道路不会只有单行道
开满鲜花
我不怕任何风雨只会让我更加潇洒
亮出我的年轻护照
可不可以不再伪装
如果热情就要爆发
亮出我的年轻护照
就要离开我温暖的家
黎明之前不再说话看到阳光就要出发
心一直飞
飞向那海角天涯
国外的生活,有这么一群人,同龄人在父母旁边撒娇的年纪,他们已经背上行囊离开家,一个人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远渡重洋到一个完全未知的国家,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整理开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踏上异乡的土地那一刻,他们还是孩子的年纪,但是就要独自承担课业的负重,生活的压力,还没来得及开始起步就要迅速成长,和大人一样思考和生存。
他们就是很多人口中的“小留学生”,去年有部同名影视作品正是以他们为原形进行创作拍摄完成。
他们是那么让人没有办法给出确切定义的一个特殊族群。
相对于大部分都还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移民,小留学生似乎是奢侈、浮华、懒惰的代名词;他们开最新的豪华跑车、买名牌的衣服手袋、出入高级餐厅、住高档的CONDO;他们不需要辛苦的打工就有数目不菲的巨额零用钱,他们居然自己开设论坛公开比谁的名牌衣服多,谁的名车多;他们驾车出去旅行每天好像都是假日。
国外生活如同一个光怪陆离的秀场,在重重诱惑面前,有些人沉浸流连行程,却忘记了本来的目的地。
很多时候,苹果上面一个小小的虫洞却可以让人对整个的红彤圆润视而不见。
在我们对“小留学生”叹息反感的时候,却没有看到,那只是一个非常小的群体,大批的他们那么年轻激昂、那么努力向上、那么风华正茂地用自己的青春在这片天空上书写自己的故事。
他们那么痛快地挥洒汗水;他们无所畏惧,永远往前冲;他们早早地告别了少年时代的轻狂任性,他们收敛自己的锋芒和棱角;他们在很重的课业压力和生活压力之间奋力斗争着;他们在后厨帮忙、送餐、卖东西、打扫,付出和别人一样的体力却只能拿到很少的一点点CASH;他们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种小留学生,他们值得人尊重和正视。
夕子的身边也活跃着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夕子将从本期开始,和大家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听听他们的心声、看看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年轻护照的七彩颜色。
多大的天空书写着我彩色的梦:
李润东 24岁 CATHAY MAGAZINE (枫华杂志)主编 就读多伦多大学
2002年1月,19岁的李润东从中国北方来到加拿大,最开始在一所国际高中就读,于2004年考入多大政治系。
2005年他接手多大的中文校刊《CATHAY MAGAZINE》,作为一个从采访编辑到美编设计,寻找广告商投资,跑印刷厂每个步骤细节都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刊物,其中的压力和工作量可想而知。
小李接手《枫华杂志》后,对杂志的主体设计、版面风格、文章选择、内容概要都做出了大幅度的改革,并组织人力建立了网上的电子杂志,设立网站,把杂志的影响力覆盖到整个多伦多地区。
改版后的最新一期杂志是自建刊以来印刷数量最多的一期,是05年春季刊(绿色封面)杂志印刷数量的3倍,是05年秋季刊(地图封面)印刷数量的1.88倍。
杂志第一批的发行地点为Downtown校区分别在Sidney Smith Hall、Robarts Library 2nd floor、LM、UC新宿舍楼、WO、BA、Trinity College、Innis College Student Residence,其中SS和Robarts的份额最多,均为100本;UTSC校区的发放地点是 Student Centre, Management Building 和 Foley Hall,总量为200本 ;第一期共计发行600本。
作为多大华人学生圈中最具影响力学生刊物,《CATHAY MAGAZINE》在今天的成绩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了。
为了能够办好这份杂志,小李对于学生刊物类市场进行了一番调研。
并且对于创立学生刊物并将它推向大众这一行动,并如何更好的走向明天,他也有自己的一番思考——
“现在市面上的很多刊物,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功利企图,太注重娱乐大众了,关注的东西很微观,不能从一个发展的角度去做杂志和传媒,当然可能现代的主流就是这样,也不能难为这些人,大家已经尽力了。
学生刊物,当我们和20世纪初的学生们相比,甚至和89那批人相比,我们都太保守,太没有激情和向上的精神。
我们缺少一股原动力,缺少足够的对理想的争取,缺少团结的氛围,缺少付出的精深,缺少敢作敢当的风格,缺少沉淀。
当然,还是那句话,这个就是主流所限制的,我们只能跟着主流走,而那些非主流又太让人不知所措,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
创办学生刊物最大的困难就是凝聚力;其次是资金;再其次制度化的确立和遵守;最后是学生的创造力和勇气与付出的精神。
对《CATHAY MAGAZINE》来说,确立一个相对学生化的制度,和资金来源组织签订长期和约以保证长期的资金来源,然后要有激发群众热情的举措,并以此选取学生当中的管理者,艺术者,思考者。
在未来的发展中,《CATHAY MAGAZINE》会将一切学生制度陈列在案,包括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怎样处理,怎样激发活力,怎样选举,怎样出刊,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杂志的稳定和政策的持久性。
在目前来说,我不知道具体的步骤是什么;我会争取一切手段去吸引群众,我的原则是模糊化的,具体手段有很多,都只是一时的行为。
我更希望杂志的每一个成员都兢兢业业地去工作,去理性地决策,为杂志着想,只要这样可以维持2,3年,这个传统就形成了。
一个有传统的杂志才是最吸引人的,让人在其中工作会有荣誉感。
拿我们杂志来说,改革的步骤是这样的:首先,杂志美术编辑上的大换血,以学生最欢迎的风格和设计吸引读者;其次,文章上面的多元化和突出重点,关心学生切实的生活问题,注入思想性和文艺性。
最重要的是,也是一切的前提是资金的充足供给,有资金一切都好说。
我们会组建宣传部和business部门,也会组织一些相关活动,都是有实际意义及切实为留学生着想的,这样才会有更大的群众基础支持。
此外,电子版杂志将会在每两期印刷版杂志出刊之间发行,网络电子版最好的效应就是传播和宣传,一旦电子版做成功,就会和印刷版交相呼应,彼此支持资金供给,文字共享,群众喜爱,赞助商信心等等。
这就需要我们的每一个步骤走好的决策和智慧,以及更加努力的工作。
从沟通和学习上来说,我也会给选择的人足够的权力和自由,大家一起做事,互相扶持互相尊重,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
采访末尾,夕子请小李给同是留学生的读者说些心里话,他很真诚地说:“我也是个留学生,并没有资格对别人有任何评点,很多时候,只要留学生把自恋心态稍稍放下一些,多一些理性的区别看待事物,尊重别人,就好了。
如果你想有更远大的目标,就要认识到这个大目标所需要走的具体的路线和步骤是什么,不要轻易地被一些良好的结果所迷惑了,比如说留学生选择大学,如果等待或者再奋斗半年就有把握去一个更好的学校,我就根本不会考虑现在这个已经准备接受我的学校,不管多少人认为它好。
实际上一个肯于攀登的人,执着的人,最牛的地方是能意识到在他身旁的阶梯是什么,把手是什么;思路要开阔,交往也要广泛一些,不能一条路跑到黑,不能不撞南墙不回头;很多多大留学生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找工作。
我想人生不必如此急功近利,人在每时每刻都可以实现和找到自己的价值,如果被一个目标和所谓的理想所局限,那么不大容易实现。
怒放的生命:GRACE 25岁 多伦多某校MBA在读
推开COFFEE TIME的玻璃门,一个头发略微有些卷卷的女孩子轻巧地闪身进来,白皙的脸颊和淡褐色的眼睛显得沉静而忧伤。
“我就是GRACE,很高兴见到你。
”她抬起疲惫的眼睛,笑着说。
手里的咖啡缓缓冒着热气,GRACE慢慢诉说着她在多伦多的五年青春,五年经历和五年的爱恨。
和大多数的留学生不同,GRACE出生在一个破碎的家庭。
小时候父母的两地分居和妈妈一年仅一次例行公事的探望让她早早告别童年时代,迅速长大。
住在人多嘴杂的大杂院里,和邻居只有一层薄纸板之隔,让她养成了说话细声细气的习惯;事无巨细都袒露在邻里间,无隐私的生活也给了她早熟的性格和内敛的脾气。
高考过后,谁也没料想到一向文弱沉默的她居然选择了警官学校。
披上橄榄绿,拿着前面带刺刀的步枪,穿着黑色长统的牛皮军靴,GRACE可以轻轻松松用擒拿术把比自己高壮许多的男人撂倒在地。
她创办了学校建校以来的第一个文工团,组建模特队和文艺队,联系其他的大专院校巡回演出;一切在青春期的压抑好像找到了一个出口,汹涌宣泄。
大学时代的GRACE活得传奇而张扬,就连恋爱也轰轰烈烈让全校女生羡慕乃至妒忌。
临毕业分配的前一个月,面对着国内警卫系统的复杂和政府部门的勾心斗角,让家里没有任何背景的GRACE有点为难。
正好她的妈妈为了弥补多年对女儿的亏欠,装着厚厚一叠钱的信封在中介的桌子上,将还懵懵懂懂的GRACE送到了千万里之外的加拿大。
“你知道么,来的头两年,我被骗了七次。
”GRACE垂下眼帘轻声地说着。
来到多伦多是那一年的冬天,12月的大雪沉闷而厚重,满目的白色和扑面而来冰冷的风让人非常绝望。
临出国前GRACE参加了TOEFL考试,分数虽然不高但是仍然收到了NEWBRUNSWICK大学的入学通知书。
数目不菲的一笔中介费却让GRACE从第一步开始,走上一条漫长而曲折的求学之路,每一步走下去没有回头的机会。
中介办过来一共5个学生,后来GRACE才知道,除了她自己,其他的4个学生都是中介的亲戚。
中介为了赚黑心钱,生生把GRACE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压下,送她到了一家私立的成人高中跟一群十四五岁的孩子一起上课学数理化。
一个月的课上下来,GRACE觉得痛苦万分。
除了课本的内容基本都是国内学过的,老师的敷衍教学和同学们旁若无人的打闹嘻笑,每一天都宛如在煎熬。
那时候GRACE住在学生宿舍,两人一间。
隔壁是两个男孩子,作息时间完全颠倒成北京时间,每天晚上大半夜还在开着强劲的摇滚乐;从来也不去上课;厨房里面的垃圾成山,碗碟摞得高高一堆也没人清理,卫生间纸篓的垃圾一直蔓延到客厅……开始GRACE还主动打扫卫生,可是时间一长,就算是专业的清洁女工都受不了。
怎么办?当机立断,搬家!
第二个家GRACE选择了DOWNTOWN,虽然吱吱哑哑的木楼梯让每天晚上的回家变成一场音乐演奏会之外;虽然房间阴暗狭小人杂不友好,不过好歹算是有了个自己的窝了。
住处搞定后GRACE开始考虑换学校,这个时候第一次学生签证的签发日期开始了,移民局的一纸拒信让她摸不到头脑。
仔细一问才知道正是因为中介把她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压下来,移民局产生怀疑为何GRACE迟迟不去大学报到二十窝在多伦多读一个奇怪的HIGH SCHOOL。
请了律师花了一笔钱,心力交瘁地跑东跑西,GRACE终于拿到了第一年的学生签证。
拿到学生签证后,GRACE在报纸上找到一个华人学校的广告,说是只要用国内的COLLEGE学历就可以直接读MBA。
拿着报纸GRACE找到了那家学校,了解到在这个学校读MBA的学费整个比其他的学校便宜一半以上,不过校长建议GRACE先读一年COLLEGE拿个文凭再申请MBA,一来打打基础二来也能通过MBA的入学考试。
就这样,GRACE再一次搬家离开DOWNTOWN,来到了SCARBOROUGH,开始了第二次的求学生涯。
“我和别人不一样,背水一战,我可以依靠的人只有自己。
”GRACE说。
妈妈出了学费,GRACE只能靠自己来挣出生活费。
到了加拿大的人都明白,作为一个拿学生签证的留学生,打工的艰难和风险是怎样的。
GRACE一开始和ROOMATE另外一个女孩子一起在COFFEE TIME打通宵工。
从晚上10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店里只有两个女孩子,要负责煮所有的咖啡、做各种各样的面包和点心、打扫卫生、招待客人、收钱……别以为夜晚的工作可以偷懒或者空闲,事实上每一分钟都有事情做,眼皮狂打架还是得坚持微笑迎接客人。
COFFEE TIME晚上经常会有奇形怪状的人出现,精神压力过大不太正常的、流浪汉、酒鬼……除了排得满满的工作还要应付这样的人,GRACE笑说那段时间一闻到咖啡的味道就想吐。
有了这样一份经历,GRACE找到的第二份工作仍然是COFFEE TIME,在DOWNTOWN唐人街附近。
仍然是通宵工,只不过要跟胖胖的法国老板一起做。
上班的第一个晚上,挤在狭小的厨房走道里,法国老板把长毛肥厚的大手搭在GRACE的后背,暧昧地说,做我的情人吧,我不会让我太太知道的。
看着法国老板满是肥油肮脏的胖脸,GRACE只是觉得一阵阵反胃,第二天毫不犹豫辞掉了这份工作。
离开了咖啡世界,GRACE骑着单车继续一间一间店地毯式地到唐人街的每家餐馆和商店去询问,那时候正值非典;有的时候刚刚踏入洋人的店还没等开口,就被一手捂着鼻子一手远远做出走开姿势的店长像轰苍蝇一样轰走。
“想想那时候脸皮真是厚呢,呵呵”说起这段有点屈辱辛苦的往事,GRACE居然可以舒展眉头笑出声来,平静的脸上云淡风轻。
一转眼冬天又到了,圣诞节之前的一天,GRACE偶然发现了一条广告招农场现金工。
她打包好自己的行李衣服,联系了农场中介,坐车跑到温沙附近的农场,开始了辛苦劳累的农场打工生涯。
农场打工和其他的不同,每天早上5点起床,一日三餐只有两顿有得吃;住是和10几个老人挤在同一个房间里。
每天洗澡需要排队,做饭需要排队,下班回来完全没有任何娱乐,过着极其原始辛劳的生活。
对于城市里长大的GRACE,农场里完全的体力活没几天就在她的手上、膝盖上、胳膊上甚至脸上留下痕迹。
就拿给黄瓜秧盘藤来说,农场主不允许戴手套,但是黄瓜藤上的小刺非常多,几分钟就会让整个手臂红肿不堪;更别说一连几个小时半蹲状态的工作,时常过了几小时就要更换一件工作服,汗水很快就会浸湿全身。
圣诞节的两个星期,在同龄人的女孩子和朋友们去SHOPPING去滑雪去吃饭去唱歌的时候,GRACE流着汗水在大棚里工作着。
很多人的青春都是甜美而芬芳的,没有经历一点点的挫折和痛苦,每天只是要担心第二天的天气和考试分数。
可是人生本不是这样的,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怒放的青春,熊熊燃烧的青春就像GRACE一样,我一直相信人生是公平的,上天也是公平的;它在让你失去的时候,也在酝酿下一次的得到;波峰波谷,人生的曲线总是这样,没有一帆风顺,也同样没有一蹶不振;生活不存在任何的侥幸和捷径,如果碰到了,这条独木桥也许通往的是下一个丛林迷宫;宁可自己披荆斩棘,纵然头破血流遍体鳞伤,但是这条路坦荡而光明。
(记者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