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写有《顺义妈妈不配有梦想》一文。
图 | 娇奢父母
最近几个月,留学的咨询量暴增。
去美国、去英国、去加拿大、去新加坡,去哪里都行;不管小孩读的是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是要申请大学,反正就是要立刻、马上走出去…
家长的焦虑,也是热的只想人间蒸发。
01
最近有个朋友跟我说,不少国际学校的家长正在准备离开。因为觉得周围的教育环境开始变质了。
原来是什么样啊?教育的心态个个都跟菩萨一样——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我有个清华毕业的姐姐,是某IB学校的创校生。
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当创校生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你需要面对没有磨合的师资、不确定的课程,五花八门的同学…学费便宜几万块,但这钱并不好省。
当年不是这样的。因为国际学校很小众,选这个路线的家庭多以海归家庭为主,有钱但不焦虑,就算是学校建设需要爹妈深度参与都不怕,一起白手起家的感觉不是很好吗?
而且那时候爬藤都没有这么卷,高学历家庭对教育自信满满。学校最好放养,反正最后全靠爹妈把小孩带上学业的巅峰。
现在呢?都是一群年轻的爹妈,全凭有钱就冲进了国际学校。对他们来说,搞教育懂不懂的不重要,只要钱花到位就能一招致胜。
进最贵的学校,选最小众的项目,文理竞赛双向提升。但这样还远远不够。升学的卷给了他们发挥经济实力的更多机会 ——
小孩数学不好?但是我有钱。可以直接去跟学校老师说,请你上家里给我的孩子上课,一个小时给你2000块。
周围的朋友知道以后,也一个小时2000块请老师辅导,把优质师资当成了家庭教师一样垄断。这无形之中给国际学校的其它家庭增加了负担。本来一年学费都快30万人民币了,现在还得再单独请老师,一个小时2000块…
钱的压力,还不是唯一的问题。
老生家长神烦,找校外的老师,你一小时给他5000都无所谓,有钱人随意。但找校内老师付费补课就不厚道了,灰色收入水涨船高赚得超过了校内,那他们能不在课内划水吗?
本来外教资源就水深火热,如今被“偷袭式超车”搞得内忧外患。你本来读的是国际学校,有必要像个海淀家长一样焦虑吗?
但只要开始卷,暗戳戳的竞争就会变成明面上的大势所趋。
卷起来的家长,也觉得自己有道理。
教育投资如果不求结果,谁愿花几十万读书?公立能忍就忍下去了,东西海的学籍纸现在比金子都贵。
我发现,实质上驱动教育的因素,永远是家长。他们的选择是一股洪流,当决心追求标化成绩、向学校要升学结果的时候,就带动学校一场轰轰烈烈地转型:
从贝赛思开始,鸡血的国际教育蔓延到了全国。如果现在不谈学术只谈全人教育,都快招不到生了。
老生家长再也坐不住,觉得现在读的哪里还是国际学校?最多就是个上国际课程的公立校而已。
只能走。
在加拿大做了十几年留学的朋友Jimmy说,今年找他咨询申请的几乎翻倍。生意不缺但他是一个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国内家长的教育困境,眼神里流露出了一丝丝惆怅:
对学术的过度追求已经把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文化价值观破坏了,让人很难受。
02
他问我,国际学校为什么那么鸡?为什么都在追求学术、以学术为导向?
如果到头来只是一所国际化的公立,那我为什么还要读?
我说,是。新一届国际教育的家长有更强烈的教育焦虑,不像之前那些家长那么随性。但是,这事儿真不能全怪家长。
你不知道,18年国际化学校快速扩张,大量逐利资本涌入行业开始搞速成学校。最快新学校建立的速度,从想法到盖房,招老师配课,到最后招生不到10个月的时间…
教育本来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究一个慢工出细活。可那几年不少学校都是“萝卜快了不洗泥”——
有个课程、招一些老师就敢招生,硬件能搞搞自建就算是办学有心了,谁还顾得上小孩的个性化发展。
可学校想要收得到钱,只提供外教是不够的,还要有个更好的逻辑自洽,于是大家就开始纷纷提供各种亮瞎眼的课外课——
从运动到艺术到科技,感觉都是奔着要培养下一个马斯克设计的,面面俱到。
这让家长觉得自己的钱花得值。但是!他们不知道,免费的优质课外课竞争激烈,能不能报上就全看命了。
有个妈妈抢课失败气得吐槽,她说,你知道学校有多不厚道?凌晨3点丢到群里一个课外班报名表,自己忙到晚上9点才看到。什么课都没了!最后只能被分配到茶艺课…20几个小孩上茶艺课,这只能学到洗茶碗吧!
其它看得上眼、报得上名的都要收钱。少则一年几万块,多则去瑞士滑雪包机十万都打不住…
素质教育图不得,一年十几万的学费到底是交了个寂寞,所以只能图学术了。我花了钱,既然得不到心仪的资源,那至少追求一下升学吧!读不了大藤G5,进个美本前30总是可以努一努的。
学术追求站上了国际教育的C位,BASIS这类公立化的国际学校开始发展起来,轰轰烈烈。
家长也知道这条路不够fasion、不够国际化,但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祖上继承来的,总要抓住些什么才觉得不亏。
尤其是他们觉得留学也没有太大的优势,公立国际部是真正的名校收割机,一年才收10万块的学费。
又是内忧外患,家长于是开始在国际路线上鸡娃,开始追求学术。这不是他们想要的太多,是学校给得原本就不够啊。
我问他,有没想过?你不焦虑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你人在加拿大,探校探的都是顶尖的私立。加拿大的私立教育长期PISA排名Top 5,无政策问题还师资稳定、家长群体心态也稳定,不管怎样学校都能给孩子保证优质的持续输入。
在此之上,加初加高与美初美高之间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校园文化、课外活动高度类似(甚至可以跟美国某些学校无缝衔接),从体育到艺术到科技,资源不比美国差!喜欢冰雪运动就更有福了,滑雪者天堂,几乎约等于免费…
所以当加国家长自然能躺平,教育对他们来说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把小孩送进学校。
换到美高都做不到。
美国华裔竞争是如此激烈,你想躺平?有华裔虎妈狼爸的一股洪流会把你拽起来继续走。陈巍、谷爱凌这样的全能型华裔小孩不少,他们只是凑巧出名被大家看到了而已。
加国没有内卷,所以你会觉得这是理想的国际教育的样子——
一方面因为是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包容,教育没谁高人一等相对平和;另一方面本国好大学不少、申请美本又被顶尖大学高度认可,竞争没那么激烈…
换到国内的家长有吗?没有。
好的学校屈指可数,牛娃把标化卷上了天;做活动拼财力不行,还要拼创意…想要让娃在国际教育的道路上出类拔萃,爹妈只能呕心沥血。
加拿大顶私是顶尖加本的生源首选校 (Feeder schools), 顶尖美本也会对于来自加拿大的生源(拥有加高学籍而不止包括拥有加拿大国籍)在招生上有更有利的招生配额。
03
他听完叹了一口气。
家长不知道,这样在公立化的国际教育下鸡出来的娃,出国多少都会水土不服。他做了多年帮家庭走加拿大私立高中申请太知道了,转轨的痛,最后还是孩子承担下了所有。
因为家长想让孩子申请到好学校,所以提前出国读书,但出来之后就知道,国外的学校不只有学术。可家长的思维却转变不了…
他们觉得只要小孩学术强悍、能拿到名校offer录取,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大学四年生活如何?能不能毕业?能不能交到朋友?能不能融入?这些都不重要,反正最后都是朋友圈里一晒。
这其实挺让人不解的。
父母花光心血、投入大量金钱去培养小孩,最后关心的却不是他们的人生好不好,而是他们到底能不能进名校?
不少小孩从国内转轨到国外,进了加拿大的高中,不做活动、不玩体育、甚至没有爱好,交不到朋友就默默数日子,像个隐形人一样。
他们不快乐,对未来充满迷茫。甚至熬到申请学校了,都拿不出像样的文书证明自己,非常艰难的。
国内的父母虽然焦虑,但是不是也能站在小孩的角度上去想一想?
学术的尽头也许是名校,但名校的尽头不是人生啊!一辈子还有那么长…
选择国际化教育是不错,但今天的教育已经变得异常复杂化,就算上的都是国际课程,请的是欧美的外教,还保持着刷题刷竞赛,素鸡学术鸡的公立感,能给小孩带来你所期待的改变吗?
大概是不能。
当然,也不是说这样就不好,只不过这未必是人人都想走的路。
今年找他申加拿大顶尖私立的家庭数量暴增。大部分家长想得很清楚,送娃赴加就是求一个纯粹的国际化教育,不是纯纯地卷学术,可以一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一边占据优势申美本弯道超车;
但也有一些人没想明白,只想换一拨优质的外教继续鸡。抛家舍业申请了陪读签证、跨越千山万水只追求单一的结果,忽略了名校背后的他们,需要自己面对生活…
所以,他想给送娃出国读私立的家长提个醒儿:选择虽然没有对错,但还是要想清楚自己的教育目标是什么?那些走到半程才后悔,最终与梦校失之交臂的故事,他真的已经看了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