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魔”之誉的台湾知名诗人洛夫,昨晚在一年一度的多伦多国际作家节哈博芳诗歌朗读会上,朗读自己的诗作“寄鞋”,获得现场来宾热烈鼓掌。
自谦无法精确掌握朗诵英文诗阴阳顿错技巧的洛夫表示,虽然主办单位表示所有的诗歌朗读会与座谈会都将以英文进行,但为了更贴近诗的本身与座谈会交流的精确传达,洛夫仍希望主办单位能提供适合的人员,于会中帮他进行部分诗歌的朗诵。
在约 30 分钟的个人朗诵时间内,洛夫先介绍了一下诗的背景,再用中文朗诵了“寄鞋”一诗,随后再由加拿大导演兼演员阿罗特(Stweart Araott) 接棒,朗诵十来首洛夫诗作英文版的个人诗作,包括“与李贺共饮”、“蟋蟀之歌”“形而上的游戏”、“蟹瓜花”等,其中尤以“马雅可夫斯基铜像与鸟粪”之作,最受现场听众地会心一笑。
洛夫表示,或许是现场的外国读者比较不了解他的诗的背景,例如,不晓得李贺是何等人物,而主办单位也没有提供相关资料给现场观众,因此他们在聆听“与李贺共饮”诗作时,没有像“马雅可夫斯基铜像与鸟粪”引起共鸣。
1996 年移居温哥华的洛夫,离开生活了近 50 年的台湾,自喻“第二度流放”的心境,在开春之后,摒除一切日常琐务和应酬,伏案专注写诗,在潜沈十个多月时间写作和历经三次的修改后,终于推出长达 3200 百多行长诗“漂木”,震撼华人诗坛,创下中国新诗史的纪录。
提起“诗魔”洛夫,不能不让人联想起 1959 年他那首久为两岸诗坛熟知、迄今犹受重视、共分 64 节、每一节 10 行的长诗“石室之死亡”。
相隔 40 年,如今又写下“漂木”,洛夫谦称那只能算是他个人的一个里程碑。
但强调不打算未来再推出长诗创作的洛夫,可能要让一些喜爱他的诗友们大失所望一番了。
洛夫表示,长诗是用来表达民族情感与大思想的一种形式,如今他已经把其一生的诗歌美学和哲学思想都容纳进去“漂木”了,再大的东西写不进去了。
他表示,未来将侧重在“禅诗”的短诗创作上,将具有东方智慧和哲学体验的禅意,与他诗的美学相结合。
对于一些台湾新生代的诗人,例如当下年轻人很着迷的后现代主义女诗人夏宇,洛夫并没有特别表示意见,只是直说自己年纪大了,而近几年台湾诗坛人才辈出的“年轻”诗人众多,他并不是每个人都非常了解。
对于日渐蓬勃的台湾本土师创作逐渐崛起,洛夫表示诗主要分以中国传统为背景的现代诗,和本土诗,他认为,以台语创作的本土诗,连很多懂台语的人都看得不是很懂。
洛夫强调,本土诗的传达肯定有问题。
此外,洛夫也认为诗不应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他强调,诗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
题图为洛夫夫妇及于朗读会上负责朗诵英文版洛夫诗的加拿大导演兼演员 tewart Araott。
(张瑛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