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社记者林桂明编译报导/手捧着一束玫瑰花,身着白色结婚礼服的韩新城(Han Xincheng,音译)看起来就像一位漂亮的中国摩登新娘。尽管,她父母之前一直催促她快点完婚,但是,这张“结婚照”大概不会是他父母当初所能想象的:她在大庭广众之下,深情地望着的,却是另外一名女子。
这一组组由同性恋男女在北京市中心街道拍摄的“结婚照”,在西方国家里,可能已让人习以为常,但是,在中国却意义特殊,它们正是中国对同性婚姻的态度最终开始改变的铁证。直到1997年,同性恋在中国还是违法的,而且,直到那四年之后,仍被归类为一种精神病状。
情人节在北京,“新娘”丹娜(Da Na,音译)和“配偶”不朽(Bu Xiu音译)在前门大街上摆姿势照“结婚照”。(资料图片)
英国卫报驻北京记者布兰妮甘(Tania Branigan)在一篇题为“北京的幸福伴侣发起同性恋结婚运动”(Beijing’s ‘happy couples’ launch campaign for same-sex marriages)的报导中说,中国尚未有针对歧视的司法保护,也缺乏有关的同性恋榜样:没有任何主流人物是公开的同性恋。可是,现在部分的中国同性恋群体开始要求结婚的权利,并赢得了一些同情。
“许多反响都是正面的,而且,一些人甚至专程来此向我们祝福,”韩新城说,不过,她承认,总体上,公共反响是负面的。
最近,中国媒体的一篇新闻报导引发了1.5万多人在互联网上留言评论,其中,半数以上的持反对意见。
学界估测中国同性恋者约有三千万,身边的每一百人群中就有两至三人或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同性为伴侣。(资料图片)
如今,中国大多数大城市都有同性恋酒吧。还有专门向同性恋社区服务的非正式杂志、和非常政府组织,甚至政府也出资赞助草根活动,不过,那主要是与防范爱滋病相关。但是,就像在许多其他国家一样,城市和乡村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中国同性恋社区和西方同性恋社区所面对的问题有所不同:普遍上,政府审查同性恋书籍和电影,关闭酒吧和文化活动,对非政府组织的容忍度也有差异。
英国卫报的报导指出,警察并没有试图阻止最近在北京市举办的这次活动,但是,参与者们都强调,他们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不属于任何组织。
中国社科院学者李银河曾反复提议让同性婚姻合法化,但是,她认为要做到这点,中国的政治体制首先要进步。
“当有条件实现这些需要的时候,可以把这个问题摆到桌面上。这可能会需要10年时间,乃至几十年时间,”她说。
不过,现在的社会条件可能已经成熟了。同性恋男女说,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公开敌意远要比西方少,而且,肯定没有那么多人身骚扰。李银河对城市状况的研究显示,大约91%的人愿意与同性恋同事工作,这比率要高于美国的调查结果,另外,30%的人支持同性恋婚姻。
街头的同性恋情侣。(资料图片)
她认为,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一向要比其他文化更包容。“例如,我们没有绝对否定同性恋的宗教。但是,同性婚姻依然面临巨大压力,远要比西方大。”
27岁的韩新城觉得她父母知道她是同性恋。“但是,我母亲告诉我,我必须(与男人)结婚,就算只是一段短暂的婚姻。我不认为她希望以此来改变我的性向,她只是觉得如此我的生活会更安稳,”这位媒体职工说。
同性恋情侣街头秀。(资料图片)
对另一名“新娘”丹娜(Dana)来说,中国文化对婚姻和传宗接代的重视正是为什么争取同性结婚的权益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这里,家庭是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基本上,人们认为同性夫妇无法组成一个正常的家庭,所以他们反对同性恋。如果,我们能组成稳固的家庭,那么,社会会意识到我们是安全的,我们是属于主流的,”这位24岁的学生说,她要求记者只使用她的英文昵称。
其他人则希望保护他们在一段感情中的合法权益,而另一活动参与者“鲜”(Xian,音译)则希望他们勇敢的决定能够提高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认识,因为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普通大众对他们并不是敌意,而是缺乏了解。
“如果公众不了解我们,他们不会把我们包括在反歧视法中。对我来说,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我们的知名度,开创一个讨论这些问题的空间,”她说。
英国卫报的报导最后了举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孙德华(Sun Dehua,音译)就是中国社会对同性恋意识和对同性恋包容增进的最佳体现:他是一名曾由于对同性恋反感计划炸毁他儿子的同性恋酒吧的农民,但是,现在为同性恋孩子的父母开通电话热线。
“我曾以为他被坏人教坏的,不然本来我们是应该获得一位媳妇和应得的家庭幸福的。我觉得我的一生都为他牺牲了,再也不想活下去。我生气到想要杀死他,然后自杀,”他说。
但是,当他的儿子与男朋友因为担心生命安全一起逃到城市时,孙德华开始重思这问题。现在,他为儿子买了一栋房子,希望他们有一天能够够结婚。“这些人想结婚,这是他们的权力。我们必须学会接受他们,”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