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多维:六四事件建立西方对中国的偏见

文章发布时间:May 18, 2009

多维社记者柯宇倩报导/1989年发生的天安门学运至今20周年,20年间,呼吁中国政府平反六四的声音没有停过。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东亚研究机构专家罗德明(Lowell Dittmer)5月18日对多维社分析,六四事件建立起西方人对中国的一个偏见,而若希望呼吁正视六四的声浪平息,中国当局应该更加坦率地讨论这个事件。

1989年4月开始的天安门学运,原先是对4月15日病逝的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悼念活动,但随着反腐败与自由民主等口号的高涨,学运气氛扩大,中国政府起初将学运定调为反革命暴乱,最终决定派出解放军予以镇压,至今,在事件中死亡的学生、民众与军人人数仍是个未知数。

加州柏克莱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罗德明指出,六四天安门事件是改变中国社会的一个分水岭。他解释,当时中国领导阶层认为不能再以原先的方针处理学运,因此中国当局不只做了镇压示威的动作,还决定加强集权控制,好让他们在未来不会失去控制权。

不过,虽然掌握了控制权,但此事件的演变却在西方人心理留下一个深刻的偏见。罗德明对多维社说,之后中国境内的媒体极少谈论六四事件,但西方媒体却不断报导。

“天安门事件无疑在西方媒体和西方人的心中建立起一个偏见。当时世界各国的媒体都聚集在北京,五月时这些媒体正好前往报导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的高峰会,当学生大批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后,这些媒体转而报导学生运动,他们拍下了许多非常清楚的照片、影像,这些画面透过媒体传遍世界各国,当然,这对中国领导阶层来说是很难为情的事。”罗德明说。

“而包括那些坦克和站在帐棚前的学生,这些画面和影像都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播,因此那种中国镇压学生的形象深植到观看者的心中,也让原本在西方人心中建立起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形象消失。”罗德明对多维社补充。

美国民众和媒体也受到六四事件的冲击,罗德明认为,事件让美国人感觉到,中国同时镇压了倾向美国价值的政治文化。“不只影响了中国形象,天安门事件也激发了美国媒体与大众的同情心,中国文化大革命之后,美国人对中国政治就再也没有过这样的情绪。对美国大众来说,这六週的民主示威行动显示出了,倾向美国价值观的政治文化动员起来非常快速,而暴力镇压还有拆掉民主女神像对美国人来说,象徵着中国政府不愿意见到这种价值观的形成。”

中国在北京奥运举办之际指责西方妖魔化中国。新华社记者高学余摄

而直到现在,中国仍经常指责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例如2008年举办奥运之前,中国方面称西方媒体一面倒报导拉萨骚乱和奥运火炬传递的负面报导,试图将中国妖魔化。

罗德明不认为西方媒体在妖魔化中国。“我认为他们的确因为几个原因而专注在人权议题的报导上,而他们的一些观点和结论和中国的有相异之处,但从中国政府的观点看来,这就是在妖魔化他们。”

实际上,比起六四运动期间,现在的中国在政治上是否更开放?罗德明对多维社说,当然,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比从前要开放,但如果要与1989年比起来,中国没有比较开放。“1989年5月我就在中国,当时的气氛就蛮开放的,但现在我没有这样的感觉。”

罗德明说,中国在六四镇压发生后,曾试图以1992年10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和1993年3月举行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转移对镇压事件的担忧情绪,但中国政治体制对派系分裂、大规模运动等推动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仍很敏感。

不过,罗德明说,经济上并没有因为六四事件而停滞。事件发生后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六四学运后大幅上涨。

对于该如何平息六四事件的指责声浪,罗德明认为,应该要坦率一点。“中国政府没有提供对待天安门事件的讨论空间,中国的天安门母亲组织也在讨论这件事上受阻,我觉得,多一点坦率,将对天安门事件有所帮助。我知道这是一个易受攻击的议题,中国政府必需小心处理这件事,不让自己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但我觉得他们应该让这个议题更有讨论的空间。”

罗德明也为美国《亚洲观察》杂志的主编,曾任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副教授、密西根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现代中国、中国共产政权的改革、东亚政治、中台美三角关系。出版包括《南亚核危机》、《现代化下的中国》、《中国国家认同深究》等着作。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