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居家保姆移民项目解答(46-50)

文章发布时间:July 29, 2008


「我们收养了一对可爱的中国女儿,让她们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文化,并不是我们自己要成为中国人,我们从没这样想过,因为我们根本不是,但我们希望女儿们能够为自己和自己来自的国度感到骄傲。」

和Eamon Duffy见面前,我们已经通过几封email。印象中他是很注重隐私的人,所以当他邀请我们一行人到他家做采访时,我多少有些讶异。但是他说:「到了我家,你就了解我们为了让女儿们保有中国的文化传统都做了哪些事了。」

果不其然,走近他们位於温西的家,远远的,我就看到中式的朱漆大门和金铜门扣儿,旁边还立着两个玲珑版的石狮子。而开门迎接我的,则是穿着旗袍式上装的女主人Susan和两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小女孩。

「这是Georgia,小女儿,而这个是大女儿Charlotte。」妈妈Susan的声音很高昂,活力十足,笑容里闪着骄傲的光彩,她一边说一边拖出藏在她身後的Charlotte。这个属马的小女孩,却羞涩得像只小绵羊;而Georgia就活脱脱一只小猴子,一刻都不得?。因为夏季常常泡在游泳池里的缘故,两人都是通身黑黝黝的皮肤。

跟她们打招呼套近乎的时候,我也顺便观察了周围。我只能说,比中国人的家还中国:中式的茶几、中式的写字?、中式的电视柜、中式的……Susan告诉我,其中一些家俱是在本地淘到的,还有一些则是从中国直接买来的。一方面,让女儿们多接触来自中国的东西;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可以体验不同的文化,家里特别有新鲜感。

不过这些都不是Susan的重点,她迫不及待要对我说的,是女儿们已经会讲一些中文了。「语句还不擅长,不过词汇是知道不少了。」

「Apple,Apple怎麽说?」她在考大女儿。六岁的Charlotte已经很有自己的主意,对於被妈妈拿来炫耀似乎有点勉强,但还是善解人意地回答:「苹果。」

「Pizza?」

「比萨饼。」

「Dumpling?」

「饺子。」

饺子是她的最爱,因此回答的声音格外响亮。和我们听过的大部分老外说中文一样,Charlotte每一个字的发音都是平的,没有音调。Susan并没有放过她,连续问了几个水果蔬菜的说法,Charlotte倒是都能对答如流。「我觉得从食物的名称开始学语言,是最容易激发兴趣的事情。」可不是,美食是谁都抵抗不了的诱惑。每每去中餐馆吃饭,他们都会要求孩子们用中文来点想吃的菜。

温哥华达夫(Eamon Duffy)和苏珊(Susan)夫妇一家收养两个中国女孩。罗琦摄

达夫希望女儿们能够为自己和自己来自的国度感到骄傲。罗琦摄

「很多人都说孩子们是幸运的,因为收养改变了她们的命运。但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幸运的是我们,因为她们实现了我们要做父母的愿望。」

不同文化间的收养对於养父母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让孩子们学习出生国的文化,自己也不能只是个旁观者。事实上,要让孩子们为自己来源国的文化感到骄傲,作为家长,得先对这种文化有个正确的认识。

居住在温哥华,Eamon和Susan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似乎很顺理成章。尤其两人那时共同任职於一家中国背景的公司,家又在离唐人街不远的地方,早就看惯了舞龙舞狮,吃惯了早茶点心。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家庭的因素,Eamon来自英国,Susan出生在牙买加,还有个来自中国的弟媳,这样一个原本已经很多元化的家庭,让他们完全不必担心孩子们有「不合群」的感受。「你瞧,我们是不是最能代表温哥华人口现状的家庭?」Susan忍不住开玩笑,「一家四口,50% 白人,50%亚洲人。」

加拿大,谁都知道收养孩子的过程繁琐而难熬。就目前的情况,一般收养中国儿童的家庭,需要等待三到四年不等。

Eamon和Susan是在2001年初决定收养的,等待时间稍短,Charlotte两年後正式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心中对一个新生命的期望让人激动,但漫长的等待也让人有莫名的不安。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得到社工的认同,Susan还记得那种煎熬,「五次见面谈话,竟然用了10个月的时间才完成。」

但也正是这个过程,让Susan和Eamon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填写表格、阅读书籍、看影碟、学汉语,还四处搜罗有关中国的一切信息加以消化吸收。
Eamon说从那时至今,他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和中国有关,而去中国的旅行也让他们更明白这是怎样一个国家。越多的了解,就越可以跳跃出原来的思维框架,看到一些之前视而不见的东西。「就像独生子女政策,」他跟我谈起这个在西方社会很具争议性的话题,「只有了解中国的现状,才能理解这个政策的由来,而我认为,这是政府作出的一个艰难却正确的决策。」

Eamon的中文很不错,他还曾做过中文演讲,只是他仍然不肯在我们面前露一手。相对於他的内向,Susan则是非常地开朗热情,她也在学习中文,是和孩子们一起学。她拿出为孩子们准备的识字卡片,「你问她们问题,你自己也必须知道答案,不然可是让他们糊弄了呢。」事实上,她也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已经学得比她快了,「Charlotte经常纠正我,妈妈,你的发音不准确。」

Susan伸伸舌头,挤出顽皮的笑。和女儿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她很享受其中的乐趣。

「做了这麽多,并不是一定要女儿们长大了回去中国,认祖归宗。而是如果有天她们做出了决定,想要寻找自己的根,能够有迹可循。」

和每个女儿见面的第一件事,Eamon就让她们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我知道那时的她们什麽都不懂。」但Eamon相信专家说的,即便在婴儿睡眠的时候,也要讲给她听自己的来历,长大了接受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夫妇俩有关孩子身份的第一次挑战发生在之前不久,Charlotte看到婶婶怀孕而对人出生的过程产生了格外的兴趣。妈妈买来人体科学的教材,跟她一起学习。

她突然问:「妈妈,我是从你肚子里出来的吗?」

「不是。」

「那我是从哪里来的?」

「你是从妈妈心里来的。」

Susan再一次给她讲有关收养的一切。虽然五岁的孩子对这些还有些懵懂,但她并不怕,因为她知道自己是从妈妈心里生出来的。

这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不同的阶段她们会产生一个归属感的问题,希望自己知道自己是谁,自己为什麽和爸爸妈妈长得不一样。美国应该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异国收养的国家,大概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家庭收养了朝鲜战争的战後遗孤。由於经验不足,这些孩子被带来美国後,立刻被「改造成了美国人」而失去了与原有文化的联结。问题在他们成人後渐渐显现出来,「我是谁,我属於哪里?」这些心理状况被称之为「身份迷失」(identity
lost),完全背离了人们最初收养孩子的初衷。

相对而言,加拿大的异国收养开始得晚。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才有魁北克的家庭开始收养中国的儿童。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够借鉴经验,才更加完善。Eamon和Susan对於保持孩子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上的努力,是通过点点滴滴令人感动的小细节体现出来的:两个孩子的全名都很长,Charlotte Fu Qing Duffy和Georgia Yi Ze Lian Duffy,因为夫妇俩决定留着她们在福利院时的中文名;女儿们16岁前的每个生日都会得到一份特别的礼物,是夫妇俩在两次中国之旅中特别挑选的「来自中国的纪念」;每年春节,他们会一起做手工鞭炮,一串串红色的鞭炮喜庆祥和,让孩子们拿到学校去和小朋友分享;而中秋节的时候,他们又会一起去Queen Elizabeth的高处赏月,「让女儿们把对自己亲生父母和家人的思念和祝福托付月亮带回去。」

说起来,这已经远远超过一个中国移民家庭为孩子建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所作的努力了。可是Susan和Eamon却认为这些都是他们必须做的,作为父母,他们想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认知,一种未来的选择和生活的可能性。

「花朵移植到不同的环境都有可能生存,但只有花根深扎於土壤,才能够盛放。对於我的女儿们来说,中国这个民族和文化,就是她们的根,只有保护这个根,她们才能够茁壮成长。」

那麽多与中国相关的事,Susan和Eamon都积极地让孩子们去了解,去体会。唯独五月的四川大地震,夫妻俩悄悄地隐瞒了消息。因为他们不觉得这是一个六岁的孩子该承受的噩耗,Charlotte是四川人。她人生中的头十个月就是在南充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度过的。Susan不忍心让孩子小小的心灵里,有一丝一点的担忧,毕竟,她的家人也可能已经在这场浩劫中失去了生命。

事实上,Susan告诉我,他们根本不让孩子看或听任何新闻。当我问她这是否有些「保护过头」的时候,她反问我:「那又怎麽样呢?我就是想要保护她们,她们还这麽小,本来就不应该接受那麽多负面的信息。如果孩子们问我,妈妈,一个人为什麽要杀死另外一个?你要我怎麽回答?」

话题延展,他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渐渐浮现出来。然後,我就发现,所谓「收养中国儿童的外国人」是我们给他们的定义。事实上,他们不过是一对拥有两个孩子的普通父母亲,只是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自己能做的一切。他们希望孩子的今天开心,未来也同样快乐。

在本地,这群「收养中国儿童的外国人」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而且关系相当紧密。他们中许多人都加入了一个叫做「Families with Children From China」的组织,参加集体活动、互相沟通、认识朋友、交流经验和教训。Eamon是该组织卑诗分会的主席,他说每年他们都会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像去年有500多人参加了春节聚会;今年夏天的野餐会也有近300人参加,其它像露营旅行和很多家庭自己组织的小型聚会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刚刚过去不久的六一,Eamon一家还和其他50个家庭一起参加了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举办的儿童节庆祝会,杨强总领事送给孩子们的小礼物让他们开心不已。大家很开心能够和中国同时建议这样一种官方的关系,「我们很珍惜与华人社区沟通的机会,这是孩子们能够与出生国文化建立联系的最直接途径。」

而各种各样的沟通也随着这个群体的扩大逐渐国际化起来。Eamon在网上联系到了英国的老乡,也是一对收养中国儿童的夫妇。他们到温哥华短住了三个月,两家人见了五六次面,让孩子们互相熟识,成为朋友。「有一天,孩子们长大了,可能不在父母的保护之下了,但还是有和自己经历相似的夥伴,如此才不会觉得孤独。」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