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6月16日《加国无忧》谈海先生的文章“我的女儿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文中谈到C女士15岁的女儿依靠儿童保护组织的撑腰,与单身母亲作对,不上学,搞变性,找女友,又控告其母的西人男友曾性侵她。让一些读者瞠目结舌,莫衷一是,不知是妈妈的问题还是女儿的问题。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事情之所以发展到如此地步,儿童保护组织某些人的插手无疑是起了火上加油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悲剧结尾的父母和子女关系历来有之。套用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婚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我们可以说“正常的父母子女关系都是相似的,而以悲剧结尾的父母子女关系各有各的不幸”。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笔者退休前在加国公校中学执教多年,有机会观察到很多孩子在青春逆反阶段与父母产生的矛盾,给双方带来的困扰和痛苦。尤其是一些新移民孩子在经历了文化震撼语言障碍的聋哑期,逐渐适应了这儿的语言环境和民主氛围后,反观自己的父母,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感觉自己给这样的父母做子女真是倒了八辈子霉。
再说我们也知道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子女。因为任何人不需要经过任何培训,到了一定年龄,结了婚有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成了父母。加上中国文化一些关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解读,每个人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爱子女是本能这点毋庸置疑,就连动物都是如此。但同时一些国人也难免过分强调服从或在子女不听话时动粗。所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个一言难尽的事。俗话说 “没有舌头不磨牙”。但不管是“驴不走”,还是“磨不转”,一旦出现问题,对双方来说都是无尽的痛苦。所幸大部分人都能随着时间发展,阅历丰富,认知成熟,经一方或双方努力,在人生的后来阶段改善曾经互不相容的关系。
我想说一个印象最深的例子是在九十年代下半页我刚入职多伦多历史最悠久的中学时遇到的一个十五岁的学生因青春期叛逆跟父母顶嘴,说爸爸懂个屁,挨了一巴掌,他心里憋着一口气,乘着爸妈熟睡时把爸爸为数不多的几件衬衣都涂上鞋油,外衣涂上牙膏。第二天早晨坏脾气的爸爸因没有衣服可以穿去上班,又怕请假丢工作,气急败坏又把儿子痛打一顿。
儿子给警察打了电话,警察将爸爸带走,将儿子移交儿童保护组织。妈妈语言不好,找我哭诉。而我发现作为一个普通教师,除了同情,真是几乎什么忙都帮不上。加拿大虽然是多文化国家,到了这个时候,没人愿意听我试图把那个孩子从儿童保护组织解脱交还给他妈妈的关于爸妈对孩子“打是亲,骂是爱”是一种不同文化的解释。我发现即便在民主国家,个人要对抗组织或体系时是多么无能为力。
所幸那孩子在经历了这一切后幡然醒悟,认识到真正关心自己对自己好的还是父母。他主动写很多材料描述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这个独生子女的爱,承认是自己的错,强烈要求回家。
最后几经周折,在他十一年级要申请大学时经多方斡旋,也包括我这个普通教师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其父另外租房住,父子不可同处一室的前提下孩子得以回家和妈妈一同生活。
我见证了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爸爸的后悔,妈妈的无助,眼泪和心碎,也看到了儿子走向成熟的艰难。谈海文章的结尾提到C女士准备起诉,我知道此事难度不小。
儿童保护组织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涉及政府拨款,有人得益,钱的腐蚀和诱惑使得一些人丧失了人性,巴不得有更多孩子需要“保护“以便从政府拿到拨款。我真心希望此事能引起更多人关注,首先做到“入其国者从其俗”,不要引火烧身。也希望已经遭遇不公的人能挺身而出,不畏艰难,揭露弊端,促使事物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保护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