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每一个人到这里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
有人穷,有人富,有人走运,有人不走运。
总之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不一样的。
这不是我的发财史,也不是我的发迹史,我从前是小人物,今天还是小人物。
这是我的生活,我的经历,我的故事,写出来和其它有故事的人分享,共勉。
不想看的,请移步。
第一节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温哥华的跳蚤市场Cafeteria。
温哥华的跳蚤市场是一个大红房子,离Main street sky train 车站很尽,坐sky train 的人都会看到这坐大红房子。
那时是1992年的夏天,我到温哥华已经好几个月了,也找了好几个月的工作。
1992 是经济萧条的一年 (比现在更差),工作真是很难找,UBC毕业 的PHD 在加油站打工的故事有好几个。
我的英语又很差,口语更是一塌胡途,残不忍睹。
因为在这里也没有很多的朋友熟人,找工作主要靠的是报纸的分类广告。
一开始看的是中文报纸,主要是星岛,好象那时还没有明报。
那时候总想:外国话不会说,中国话还是可以的。
虽然不是肌肉很发达,但是干体力活还是可以的。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
我所知道的中国话还是没用。
我看广告说“会中文,少许英语”,就去应征,到了找人的店里,才知道“中文”是指广东话,我还是不会,大概还不如我的英语。
那时说Mandarin 的大陆/台湾移民还不多,开店的老板们只会说Cantonese,不象现在,多少懂一些 Mandarin。
除了语言问题,还有对“大陆仔”的不信任,老板们很怀疑从一个吃“大锅饭”国度里出来的人会 hardworking。
其实也不能全怪他们,我后来也听到一些“大陆仔”迟来早走,不辞而别的故事。
我的一对“大陆仔”夫妇朋友自己做了老板后,也告诉我一些他们”大陆仔“雇员和顾客吵架的故事,就象从前为国营公司上班一样。
Anyway,在发现自己的”中文”还不如英语以后, 便放弃了在华人店里找工作的恋头。
一是想与其挤进一间华人店去练 Cantonese,不如到一间白人店去练我的英文。
二是听说一些关于华人老板们对新移民刻薄的故事,和”大陆仔“雇员更是二等公民备受欺负的事。
总之,中文报纸是没有再看了。
Vancouver Sun 上到是有很多的工作广告,但是决大多数都是 sales 工作,我很有自知自明知道我的滥口语是不能干sales 工作的,而且我很内向好象不会作sales 工作。
除去了sales 工作以后,工作广告就寥廖无己了。
我特别留意“Restaurant” 和 “general”这两个分类下的工作广告,因为这一类工作不需要很好的英语和很多的经验。
因为英语不好,照广告打了几通电话没人能听的懂,所以再不敢打电话,也不再看有 “Call for interview”字样的广告了,传门留心有 “drop in for interview” 字样的广告。
去应征的大都是洗碗一类的工作,心想英语不行,作洗碗工还是可以的。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又错了。
作洗碗工也有竞争,象我这样英语不行,没饭店洗碗经验,没有任何加拿大工作经验的人一次又一次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
人也很沮丧
敲了老半天,终于要讲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了。
现在己经记不情楚广告的内容了, 只记得是找一个周末上班的 General help。
因为那时在学英语,所以觉得周末上班也挺好,看看广告好象要求也不高,就在指定的时间去跳蚤市场了。
温哥华的跳蚤市场其实就是一个废弃的大仓库,里面摆者很多的长条桌。
跳蚤市场只在周末开门。
想在跳蚤市场里作生意的人就要租一条长条桌,有人货多要好几条桌子。
那时候每个周末租费是15块,现在大概也涨了。
跳蚤市场的入场费是50cents,4年前我再去的时候已经是一块了。
到了那里找到了manager,大概也就是老板了。
老板是一个50出头的白人,很面善,背有些佗。
已经不记得他的名字了,好象叫 Brian, 他看了看我的resume,就开始聊了起来。
自然是他说的多,我说的少。
记不情楚当时讲了些社么,只记得他问我到温哥华多久一类的问题。
唯一记得很情楚的是他说他从前是作救护工作的,因为年记大了,背不大好,不能抬单架了,才辞职到这里来的。
我坐在那里,半听不懂的,不停的点头好象都懂的样子。
最后他对我说:这个周末8点来,找Tom。
凭我的滥英语,我不知道他己经给了我第一份工作。
我又问了一声,他说“You got yourself a job”,这一回我听懂了。
我很想说声谢谢,不知道是紧张,还是激动,可能就是英语滥,说出来的“Thank you”自己也没听懂。
那一天从大红房子里走出来,心情真是很好,很快活。
那时候最低工资是6块4毛5,工资是这个数字10倍的人也未必有我那一天的好心情。
其实我当时连到底要干社么都不清楚,只知道是打杂一类的事。
多少年以后,我带着我的女朋友(现在的老婆)到那个大红房子,我很自豪的告诉她:你老公在加拿大的第一份工作就在这里。
有时候,我们开车的时候,我会指着路边的饭店对她说:我曾经到那一家饭店申请作 dishwisher,但是他们没有要我。
第二节
星期六, 我就去跳蚤市场寻找Tom. Tom 是一个是大约三十来岁的白人。
个子很高,有一头长头发。
我以后从别人那里知道, 他是唯一的在跳蚤市场上班的 fulltime 雇员。
Tom 大慨已经知道我是新来上班的,把我领到位于跳蚤市场一角的Cafeteria。
Cafeteria 很小只有俩三张方桌。
里面有一个counter,counter后面是一个很简易的西式厨房。
Tom把我引到counter后面,把我介绍给一个华人小姑娘。
现在不己得她的名字了,回想起来我从她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以算是我的打工的启蒙老师了。
小姑娘简单的把Cafeteria 的每一个人介绍了一下。
Cafeteria 有两个cook,一个是波兰移民,另一个是亚洲人,好象是越南来的。
小姑娘是负责counter的,而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要和她一起作counter 事,小姑娘问我有没有类似的工作经验,我摇了摇头。
她又问我有没有用过 Cash register。
我又摇了摇头,脸也开始涨红了。
小姑娘很好心得安慰我:现在还早,没有顾客,我马上教你,都很简单,一学就会。
过了没多久,我开始了解我的工作了。
我的工作包括:Take order, 用 Cash register 收钱,找钱,Pass the order to the cook,倒饮料 and Pass the food to customer.谢天谢地 这个 Cafeteria 并没有很多的选择,早餐是很标准的西式早餐:Toast, hash brown, sausage and egg. 午餐有炒面和汉堡包。
跳蚤市场是九点种开门,陆陆续续有人到Cafeteria 来吃早饭了。
小姑娘让我站在counter 后面招待客人。
记忆已经很模糊了。
只记得因为听不懂客人的order,常常要别人重复。
客人们的脾气也很好,重复给我听。
直到今天我经常提醒我自己不要取笑别人的英语,因为自己就曾经是英语很滥的人。
小姑娘站在我身边,不停的指点我的错误。
提醒我要问客人要什么样的鸡蛋,还要写在Cash register 打印出来的收据上,不然波兰老太太看了会骂的。
现在想起来都是很简单的事情。
可我吃了一辈子的中国饭,那时还不知道鸡蛋有Sunny up 和 Scramble 两种做法,Sunny up 又有 Easy 和 Well done 的不同。
Toast 有 White 和 brown 的区别。
到了中午时分,我开始有了架车就熟的感觉。
虽然客人们的order 还是不是全能听懂,但是连朦带猜,可以不要小姑娘的帮助了。
到了下午两点的光景,Cafeteria 已经没有什么生意,只有一些陆陆续续进来买饮料的人。
我和小姑娘一边清理柜台,一边闲聊者。
说是闲聊,不如是我想练练我的滥口语。
小姑娘的人真是很好,很有耐心的不停的问“Pardon”。
在温哥华这某多年,我遇道很多不嫌弃我的英语,不介意和我说话的人,多少年以后,当我 On other side,才知道和我这样的英语对话真是一件很吃力的事。
虽然这不是什么大恩大德,但是若不是他们,我的英语永远都不会好 (注:其实我现在的英语还是滥,只是自我感觉良好罢了)。
祝所有帮助过我的好人一生平安。
闲聊中,我才知道,原来老板是要一个打杂的,谁知道几天前在 Cafeteria 打工的一位波兰女孩要作妈妈了,老板就多找了一个打杂的,一个越南妇人,把我叫到Cafeteria 去顶波兰女孩的工作。
跳蚤市场好象是六点种关门,但是过了五点就没有什么人了。
我跟着小姑娘把Cafeteria 打扫干净,把没用完的食品放回到冰箱。
五点半以后,我又被Tom 叫去帮另外一个打杂的越南人去打扫跳蚤市场。
因为是跳蚤市场的缘故,长条桌下垃圾很多,大都是包装纸,包装盒一类的废弃物。
越南人叫我去把长条桌下垃圾和长条桌后面的垃圾扫到过道上,然后他把垃圾扫到垃圾袋里。
越南人干的很仔细,会经常把我叫去跟我讲:我missed某一块地方。
一开始,我觉得他很凶,又觉得自己很无能,连这样的简单的事情都作不好。
第一天我没有和他讲话,他也只问了问我从哪里来。
他很奇怪我不是香港人。
后来和他熟了以后,才慢慢的有话讲了。
他没事的时候会经常到 Cafeteria 要饮料喝 (员工不要钱) 和我聊几句。
和小姑娘一样,他可以算我的另一个打工的启蒙老师。
打扫完后,我又回到Cafeteria,小姑娘示意我可以回家了。
那时候正是夏天,走出大红房子阳光还很好。
人有些累,紧张了一天的神经慢慢的开始放松了。
一边走一边算者:1小时是六块四毛五,十小时就是六十四块了。
现在不知道当时对这六十四块大铜板是失望还是高兴,只是很庆幸第一天打工没捅篓子给炒了,心里想者:原来在加拿大打工就是这样的。
第三节
在跳蚤市场作工时接触了一些人,那 时我对加拿大人,文化了解很少,他们是我最早接触的加拿大社会了。
小姑娘:
在跳蚤市场打工的日子里,接触最多的就是那个华人小姑娘了。
小小的个子,黑头发黑眼睛,皮肤有点黑很标准广东人的长相。
她是我在加拿大第一个认识的CBC 了。
她父母住在唐人街附近的一个公寓里。
我问她在家说广东话还是英语。
她告诉我和父母讲广东话,和弟第讲英语。
她每个周末在那里打工已经有一年多了。
我那时还不知道这里有小孩子打工赚钱的风气,问她为什么要打工。
她回答的很简单“我需要钱,我家需要钱”。
她其实很想找另一份工作,Waitress 一类的Part-time工作。
这样她晚上也可以赚钱,而且还有小费。
可是饭店嫌我太小,不愿雇我”她抱怨的说。
我当时很想问她的年纪,又不敢问,好象书上说女孩子的年龄是不可以问的。
正在游豫的时候,她大概看出来了,主动告诉我她14岁。
我记得当时很感慨了一阵。
14岁是我们刚上初中的年龄。
玩的时间还不够,哪里想到为家里赚钱呢。
1992年是港台移民很多的一年,我的印象中大陆以外的华人都是很富,开名车,住名区,花钱如流水的人。
打工以后才知道也有象小姑娘一样勤勤奋奋生活工作的人。
年龄虽然小,她干事却很认真。
早上看她很吃力的把包包食物从冰柜中那出来为一天作准备。
每每有空的时候,她会把counter 前前后后擦的很干净。
那工作态度至今令我感叹。
很多年以后,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字眼“工作有做什么的不同,报酬的不同,但没有态度的不同“。
小姑娘每个早晨会把一个标着“tips”的塑料杯放在counter上。
下午结账的时候,如果cash和账上有不一样,她就用塑料杯里的去补,或者是把多的放进塑料杯。
结完账后,她会把塑料杯里的零钱数一数和我平分。
因为是Cafeteria,所以没有什么小费。
最多的一次不过四块钱,已经令我们兴奋不已。
(很多年以后,我和一位朋友作richmond的一家饭店吃饭,已经很晚了没有什么客人。
两个招待如若无人的用 Mandarin 在讲话,其中一个在大骂一位刚走的客人没留很多的小费。
那一晚后,我再也没去那一家饭店了)。
小姑娘也有小姑娘的moment。
有时候不是很忙,她会很不好意思的问我她很累能不能休息一下。
我自然不会不答应,她就在counter后面的一张小凳子坐下来,看着地板想心思。
有时候看我忙,又站起来帮我一下,又坐下去。
不知道她现在作什么?很想有机会说一声谢谢,但是就算见了,也大概认不出来了,只能心存这一份谢意了。
老板:
前面说了,老板是一位白人。
每天都穿着西装走来走去。
每天到Cafeteria 来几次,不是来拿lunch 就是来到饮料,然后坐在一个角落,吃完就走。
有时候我们忙,他就自己给自己到饮料。
第一天的时候,他问我是不是ok。
以后就很少和我讲话了一直到我辞职的时候。
有一天一位妇人站在规台前,和波兰老太太打了一个招呼,波兰老太太马上准备了俩个Sunny up 递了过去。
我当时很奇怪为什么那妇人没有付钱,但是没敢问。
后来小姑娘告诉我那是老板娘。
她平时另外有工作,只是周末来帮帮忙。
不仅老板娘周末来,连女儿和她的男朋友周末也来跳蚤市场。
不过他们不是来帮忙的。
他们周末在那里买旧唱片。
女儿总是穿着一身很大的旧军装,头发永远是染的五颜六色的。
用我那时的中国人的眼光,她就是不伦不类。
每一次见到她我都想起”牛鬼蛇神“这个成语。
一直过了很多年,遇到了很多人很好,但是打扮”不伦不类“ ”牛鬼蛇神“式的人物。
我才慢慢的改变以衣服取人的坏毛病。
我一直很感谢老板给我一个机会。
虽然不是什么梦寐以求的工作,但在没人给我一个机会的时候,他给我这个机会。
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很可贵,为此我很感激。
越南人:
越南人是在那里打杂的。
个子不高,大概一米六五的样子,很结实也很黑,好象干护外工作的样子。
越南人工作很一丝不苟,我那时感觉到为什么没人雇中国人,我们好象是差了一些。
他那时已经在加拿大己经有七,八年了。
我问他在这里感觉如何,他很不得意的摇摇头说“hard”,然后低声的嚷嚷着“No money,No money”。
他有一次我的打算,我告诉他我想读书找一个好一点的工作。
没有用的”,他说,“他们叫我去参加训练,我去了建筑工人的训练,还是找不到工作”。
他又嚷嚷着什么,我没听懂。
我那时候已经了解在加拿大立足的不易,但是总以为慢慢就会好起来,他的经历给我很强的危机感。
前面提到了越南妇人也在那里打杂,我们会在我的第二个打工的地方一起工作。
现在想起来,那时经济不好,象我们这样的人找来找去都是一样对英语要求不高,没什么skill一类的工作。
在第二个打工的地方 我更加体验到移民的艰辛。
Cook:
那一个亚洲妇人Cook 人很好,第一天,我经常忘了问客人要什么样的鸡蛋,她就自己走到柜台前问客人,然后很nice的提醒我。
波兰妇人腿不大好,走路有点拐。
她嗓门很大,所以我很怕犯错被他抓到。
他们平时都另有工作,波兰妇人好象是在一间饭店工作。
每一次关门以后,波兰妇人会把stove cleaned 很干净。
有一次,波兰妇人因为有事走的早了些,亚洲妇人留下清扫stove。
亚洲妇人离开以后,小姑娘指着stove 上 Beef patty 留下的痕迹,告诉我波兰妇人第二天看了会骂的。
那一天,小姑娘又把stove重新擦洗了一遍。
总之,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我从那零星的几页中学了很多东西。
第四节
在跳蚤市场干活的时候,我一直也在找一个fulltime 的工作,手上的闲工夫太多。
能在跳蚤市场打工给我的Confidence a boost (好象很好笑,是不是?)。
我在第一天下工以后,就把跳蚤市场的工作放上了我的resume,心想这一下我算是有了加拿大经验了。
那时候北美以外的工作经验是跟没有一样,连洗碗之类的工作都要 “Canadian experience”,心里恨的要死,却又无可奈何。
几年前 dotcom 风行的时候,好象有所改变,我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如何,大概有回到老样子了。
过了大概三个月,我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钱是一样多,也是General labor 一类的工作,不过是fulltime,而且是从下午四点到半夜上班。
我那时白天在上英语,所以这时间正正好。
我不知道我在跳蚤市场的工作经验是不是帮我找到新的工作。
想来是有一些的。
在新的地方工作以后,我还想继续在跳蚤市场打工。
但是过了一个月,因为一些原因决定辞去跳蚤市场的工作。
都以为去interview会很紧张,我第一次辞职和我的第一次interview一样紧张。
第一次工作,从来没有辞职的经验不知道如何开口,又觉得别人好心给个工作,干了几个月就走,好象很不好意思 (很中国式的想法)。
早上去上班的时候就想好了今天一定跟老板讲。
可是大半天过去了,都没有勇气去跟老板讲。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心里也很急。
下午老板到Cafeteria 来到饮料,心里觉得是时不再来,敢紧走出柜台拦住老板。
不记得当时我说了些什么。
他问我为什么辞职,我告诉他因为新的工作是fulltime。
他和我握了握手,说了些什么。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说如果新的工作不行,“You can always come back”。
这一句话让我激动了好几天,因为自己的工作被肯定了,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工作。
最后一天很平淡的过去了,和平常一样打扫以后,我从大红房子里走出来,没有激动,没有感慨,只是急急的小跑倒Bus stop,周末车少,赶不上要再等半个多小时。
这就是我在加拿大的打第一份工的故事。
写完有感:
不久以前,报纸报道了上有一位现在已经是大人物的中国移民的故事,好象还专门有一个关于他发达经历的讲座。
我是小人物,只能自己敲一敲,羞羞答答的贴出去。
其实写这个故事并不是要说当时有多苦,多艰辛,为以后的写我的发迹史打伏笔。
打第一份工的时候也从来没有“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身” 的豪迈,或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感慨。
当时大概觉得在加拿大很辛苦,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并不觉得委屈。
好象中学老师说的“人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没有前一步就没有后一步,只不过有几步比较难而已。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样的,大人物有大人物的经历,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经历,我只是想把我在加拿大生活的一页放在路边,让人见仁见智,有所帮助。
我的错别字比较多,主要是敲完以后自己不敢看,知道看了以后会犹豫:“这么滥的东西,也敢拿出去丢人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