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李明老太太是个美籍华人,她的二子一女都在美国。
自从3年前女儿把她送到上海的“金色港湾”老年公寓后,她就再也没有回过美国。
不是她不想念儿孙,而是她 在这里过得很开心。
合口味的家乡饭菜、亲切而熟悉的上海乡音、随时都可以 凑成一桌的麻将牌友……这样的晚年生活,在美国是无论如何也享受不到的。
好口碑吸引老人慕名前来
据环球时报报导,据了解,在上海,不少养老院都住有像李明这样从海外回来的老华人,他们要么出生在上海,要么曾在上海居住过很长时间。
通常情况下,华裔老人只 要通过体检,确认没有传染病,同时他在上海又有监护人的话,就可以和本地 的申请人一起排队,等候入住。
“金色港湾”老年公寓坐落在离黄浦江不远的一条小街上,从外表看它很 普通,里面的条件也一般。
一间十二三平方米的单人房,全部摆设就是一张单 人床、一个小衣柜和一张放着电视机的书桌。
论硬件,这里怎么也不像是可以 吸引海外老人来养老的地方。
但事实恰恰相反,从2001年起,先后已有10多名 来自美国、日本等地的华裔老人在这里生活过。
现在,这里的315个床位已全部住满,其中有6位是来自海外和香港的老华 人。
张杰是这家老年公寓的副院长,他认为,海内外的老年华人心思都一样: 既不想给子女多添麻烦,又不愿意孤身独处;既想省心省事,又想省钱。
他告 诉记者,在实践中发现,老人对养老院生活条件并不奢求,但是对服务和饮食 非常敏感。
因此,作为上海第一家非政府办的养老机构,“金色港湾”刻意在 管理上下功夫,服务周到,护理细致,饭菜可口,收费低廉,赢得了不错的口 碑,吸引了不少华裔老人慕名而来。
需要排队等候床位
2002年,“金色港湾”老年公寓住过一对从日本来的老夫妻,男的老家在 大连,女的是日本人,他们听女儿的一个上海朋友介绍过“金色港湾”,于是 特地跑到上海来试一试。
结果,一住就是8个月,对这里味美价廉的饭菜赞不绝 口。
后来因为家里有事,才回了日本。
85岁的章憩南老人也是听别人介绍来到“金色港湾”的。
章老先生原本住 在香港,老伴1991年去世以后,老先生“连个吵架的对象都没有了”。
他有心 到本地的养老机构去,费用又实在太高,一个月要交1万多港币。
2002年,老人 从上海的亲戚那里听说“金色港湾”
不错,就到那里住了1个月。
一间单人房1300多元人民币,吃饭200元人民币,每餐都是荤素搭配,三四 个菜。
公寓还一周出一次菜单,征求大家的意见。
对我这个生在宁波、曾在 上海住过11年的人来说,这里的饭菜口味简直是太好了。
”章老先生当即决定 要在上海安度晚年。
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前在“金色港湾”里,除了内地人以外,香港人占的 比例最大,其次是来自加拿大和美国的华人。
今年以来床位十分紧张。
有许多 在美国的老人,六七人一批,一批批前来预约,打电话表示希望搬进来,但是 床位已满。
于是就得按照规则,“排队”等候。
而有些不想再等的“海归”老 人,开始向上海郊区一些“贵族化”的养老机构转移。
比如位于上海嘉定区的 南翔养老院,是目前此间硬件条件最好的养老机构之一,虽然收费比市区高出 几成,但海外华人的入住率仍然很高。
记者在上海还问过许多其他的养老机构,其中包括一些相当高级的老年公 寓,环境和条件也不错,每月收费3000多元人民币。
这些地方也都有海外的老 年华人入住,多数公寓都有10人左右。
养老院不是福利院
据业内人士透露,按照民政部门的政策,不主张国内的养老机构接收海外 老人。
原因是,国内的养老机构几乎都是福利机构,享受税收、土地使用以及 水、电、气费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办的养老机构更是有财政的投入和补 贴。
海外的老人享受本该给予内地老人的福利,其实是不公平的。
以上海为例, 现在约有500家养老机构、近4万张床位,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上海老人的需求。
上海约有250万老人,其中近42万人,即1/6左右,有入住养老院的要求。
既然 很多国内老人等待了很长时间还不能住进养老院,养老机构收住海外老人的做法,恐怕有不妥之处。
对于这种情况,一些社会学家指出,过去把养老院完全当作福利机构来办 的法子,现在应该有所改变了。
过去的养老院,带有孤老院的性质,那确实是 福利机构。
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一对 夫妻要赡养双方父母4个老人,因此难以继续按传统的依靠家庭的办法来解决养 老问题了。
老人进入社会上的商业养老机构,将成为一个趋势。
只有大力发展 商业性的养老院或老年公寓,上海目前每100位老人仅拥有1个养老床位的尴尬 局面,才可能得到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