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房市今年应该冷下来,这是很多专业机构在去年做出的预测。
然而不出人们的预料,这次专家们又错了。
地产局五月的记录显示市场购销两旺,共成交11146套,历史上第一次单月成交跨越一万套。
不单如此,均价也达到$382,787。
这到底是人们预期加息前的“抢收抢种”?还是市场真有空前强大的需求?
与之对应,所谓名校区的房屋成交就更显得火爆。
尤其是渔人村一带,不能说每个上市的房子都是多方竞价,但只要是没有明确的缺陷,叫价六,七十万的房子
常常抢上去三,五万,而这种疯狂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名校效应。
名校情节也许是我们中国人移植到加拿大最为成功的一个社会现象。
要说我们中的大多数经过文革,开放,没什么宗教信仰。
但是我们对名校却有着异乎寻常的狂热。
很多人的逻辑是:孩子一定要上好的小学,然后才能上好的中学,然后才能上好的大学,然后才有好的工作,好的前程。
否则一步走错,孩子就玩了,就是家长没尽到义务。
好像孩子的出路只有这么简单的两条,好学校,坏学校,进学校定终身。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家长们对如何鉴别学校投入极大的热忱。
前几年,多数移民家庭的孩子尚在小学阶段,这时候Seneca Hill小学,Kennedy等小学成为买房首选。
现在孩子们开始进入中学阶段,Unionville High和Bayview Secondary又成为被追捧的热点。
何以至此?
原来,正当家长们在“崎岖”的名校探索中苦苦前行时,2007 年Fraser 学院的安省中小学排名在各大报刊出了,这个饱受加人争议的报告,一下成为中国家长们手中找寻名校的圣经。
紧接着各个排名靠前的校区成为中国同胞浴血奋战的沙场。
近来笔者与客户历经多场鏖战,当中有得胜后的喜悦,也有溃败后的失落。
抛开胜负不论,看着大家血染征衣为名校而战,时常在心里问自己,这样值得吗?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华人趋之若鹜的很多名校已经成为所谓的“全华班”,而这并不是家长所希望的。
很多家庭买不起名校区的房子,为挤进名校不得不租入区内的地下室或使用其他手段,这使得像Kennedy这样的小学生源严重超支,不堪重负,而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师生比例也不再有优势。
更不要说长此以往下去,区内的环境也会受到出租屋的负面影响。
说了半天,家长们就不再为名校而争了吗?我看不会。
因为你有名校情节,我有名校情节。
我们大都过着这样一种生活,追求生活的理性,又不时背叛着理性,这就是我们真实而普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