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情进一步封控的前景使中国的消费者和企业感到紧张。但对全球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经济减速可能也有好的一面:使通胀回落。
据华尔街日报署名Jason Douglas今天报道说,由于疫情导致大规模封控和企业停工停产,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速今年有所放缓。中国政府已公布了一系列刺激政策,但很多经济学家表示,只要经济仍可能面临新的封控,中国政府设定的2022年约5.5%的增长目标就不太可能实现。
在目前物价上涨挤压消费者支出、各央行纷纷加息之际,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增长也在放缓,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将进一步拖累全球经济。据该报道,但中国经济放缓可能也会抑制全球通胀压力。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食品和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加剧了劳动力短缺、供应链混乱和与疫情相关的消费品支出大增导致的通货膨胀。
报道称,最近几周,中国上海和其他大城市放宽了封控限制,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链瓶颈。供应链瓶颈是导致全球通胀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是中国供应链问题缓解,另一方面,随着通货膨胀侵蚀家庭收入且消费支出更多地转向服务,也有迹象表明西方对消费品的需求正在降温。
该报道说,大宗商品带来另一个不确定性。为加快经济增长,中国政府计划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举措可能推高全球铁矿石、铜和其他建筑用原材料的价格。如果中国经济复苏力度超出预期,则将提振石油和煤炭需求。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驻香港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丁爽说,即使中国的需求确实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但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所生产的产品对全球通胀趋势的影响力更大。他表示,中国制成品价格的下行压力意味着,中国各种价格相关因素的净效应将有拉低通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