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受到重创,而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中国也受到连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呼吁人民币争取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呼声再次高涨。人民币是否有可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是否会出现动摇呢?德国之声记者石涛就此采访了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教授。
德国之声:最近有中国媒体报道称,中国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灵等经济专家认为人民币未来会成为储备货币之一,从长远来看应该让世界有更多的储备货币选择。这显然是针对美元而言,因为现在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就是美元。您认为,人民币在未来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之一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黄泽民:应该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从理论上说,能够成为储备货币首先必须是国际货币。一种货币要具备三项功能,才能被称为国际货币:国际清算货币,国际借贷货币以及国际储备货币。从人民币目前而言,这三项功能都不具备。现在说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只能是一个远景,是未来的事情,现在说这个话有点早。人民币现在的关键问题不是成为国际货币,而是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问题,有这么一个台阶要走。可能性不是没有,但肯定不是眼前的事情,也不是三五年就能实现的。
德国之声:目前提出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金融危机有关。因为美国受到危机影响,中国等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国家就会受到波及。如果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无法受到动摇的话,这样的局面要想转变也就不太可能了吧?
黄泽民:现在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首先就是美元。美元在各个国家的官方储备中占到60%左右,其他是欧元,日元,英镑等。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拥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其中美元的比重应该是不低的。从零星材料来看,中国的外汇储备中虽然有20多种货币,但美元还是占到了60%左右。未来的话,如果要降低储备资产的风险,还是有些工作可以做。比如提高储备资产中其他货币的比重。尽管美国现在遭遇危机,但要改变美元目前作为最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这样的可能性现在还看不到。
德国之声:您刚才提到,相比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让人民币能够自由兑换。这更为现实,也更具操作性。目前的人民币兑换政策已经有所宽松,但距离自由兑换还有一定距离。这是为什么呢?
黄泽民:现在人民币在经常性项目下已经实现自由兑换,在资本项下是不自由或者说半自由的兑换。之所以担心,还是对资金的流出入对中国经济可能造成的冲击有所担心。这样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中国整个市场还处于比较幼稚的状态。所以我认为,这还是需要一个过程,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需要时间,需要国内整个经济比较成熟,市场机制比较好的情况下才能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其实在此之前还有一项工作需要做。现在我们说在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已经实现自由兑换,这其实是在1996年11月27日,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履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的义务。从货币法规的角度来看,那时人民币就已经成为有条件的可兑换货币。但是我们其中有一项工作还没有做,就是在对外贸易中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清算。现在虽然在边界贸易上有些是用人民币计价清算的。但从对外贸易主体而言,主要还是用美元,还有一些用日元和欧元进行计价清算。对中国来说,当前所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是,在外贸中推行用人民币计价清算。我认为这恐怕是眼前最主要的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