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至23日,加拿大总理马田对中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访问。
作为随行记者团的一员,本人有幸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密切接触。
可以说,这四天夜以继日的采访工作,令我深切体会到作为加拿大总理的不容易。
同时,也深深为加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强权”的专业精神感到钦佩。
而作为唯一随团的加拿大华文报纸代表,也为自己能够在总理面前展示华文媒体参与主流事务的愿望以及对华裔社区的责任感而自豪。
车马劳顿强打精神
看一看媒体的采访日程,就知道作为一个国家总理,马田的工作安排有多繁密。
20日下午3点15分,马田的专机从东京抵达北京。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周文仲与前中国驻加拿大大使梅平在机场欢迎。
在国际俱乐部饭店稍事休息后,下午4点30分,马田夫妇抵达人民大会堂,总理温家宝亲自欢迎。
4点45分,马田与温家宝举行双边会谈。
6点15分,马田与温家宝出席两国的签约仪式。
6点30分,马田与温家宝接见加拿大商贸代表团并发表讲话。
晚上7点,温家宝设宴欢迎马田。
当天晚上9点30分,马田出席每晚一次的记者招待会,通常要到半个小时以上才会结束。
可以想象,他在晚上还要和随团的助手以及内阁部长探讨第二天的工作。
这只是抵达中国第一天的行程。
作为一个记者,我都有些感觉吃不消,更别说担负两国谈判重任,并要时刻关注国内反对党动静的总理马田了。
在每天晚上的例行记者会上,透过照相机的镜头,我常常可以看到他那六十多岁的脸上显现出的疲态。
然而,面对记者提出的尖锐问题,他在偶尔迟疑之后总能理清思路,一会儿英语,一会儿法语,在这个属于他自己的舞台上展示着他独特的魅力。
态度和蔼对人亲切
马田独特的魅力,除了他过人的精力与口才之外,还在于他无论何时都以亲切的微笑面对他人的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
不可否认,作为一个需要全国人民投票支持的公众人物,马田必须要学会如何塑造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
然而,能够做到如此坚持不懈,也一定要需要过人的忍耐与毅力。
一次在总理下榻的香港文华东方酒店乘电梯时,电梯门一开,意外地发现门口等待的正是马田。
马田身边并没有穿黑衣戴墨镜的保镖,只有两个助手。
他见到电梯里是几位随团记者,马上展露了他的招牌笑容,我们几位记者也跟他开起了玩笑。
这就是马田的形象,一个平易近人的政治家,一个永远微笑的有活力的老人。
随同马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领导人时,每名记者都要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查,可以活动的范围也被严格规定,不能越雷池一步。
而在马田开记者会的酒店,任何人都可以走进记者会现场,只要出示证明记者身份的名片。
一位中国记者惊讶地问:你们的总理怎么一点不重视保安措施?负责总理出访新闻联络的莫罗(Alfee Moreau)在和我闲谈的时候说过,加拿大总理从来不把自己当作恐怖袭击的对象。
需要做的保安措施,往往是因为要会面的对方存在被攻击的危险。
我相信实际上马田还是有几个便衣保镖的,而此次出访,皇家骑警也派出了人员随行。
不过他们大都躲在暗处,不像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四周戒备森严,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
专业精神面对媒体
说句老实话,马田的随行媒体采访团真的是给他添了不少乱。
虽然马田本人和总理办公室的人员对媒体采访工作给予尽可能的配合,但各媒体的报道仍然是负面多于正面。
先是批评马田的出访没有明确的目标,接着是追问马田对中国人权问题的看法,最后又把矛头指向马田一句要发动大选的“气话”(记者本人的理解)。
当然,中国自古有言道:君无戏言。
马田作为一国总理,不能随意发表如此重大的声明。
但如果回到当时的现场,就会对他这样的表现多少有些理解。
20日晚上,马田来到记者会现场,先是总结了和温家宝会谈的内容以及签约的重要意义,开始由记者发问。
我以一个华文媒体记者的立场,提问了中国开放加国为旅游目的地,加国是否会担心增加非法移民的问题,以及加中两国在中国外逃贪官引渡方面有没有可能达成协议。
马田的回答中规中矩,没有什么惊喜。
这时一名记者谈到了保守党议员肯尼(Jason Kenny)到北京拜访赵紫阳家人,并要求马田也亲自去。
马田回答说,他在泰国时已经向赵紫阳家人表示了慰问,出于种种原因,不打算亲自去吊唁赵紫阳。
他说,最重要的原因是赵紫阳的家人不愿意引起媒体关注。
本来以为就这样结束了,但没想到加拿大记者还真不给总理面子。
一名记者说,肯尼见到赵紫阳的一名助手时,对方非常激动,而且再三感谢肯尼,怎么能说对方不欢迎呢。
这不是当面说总理撒谎吗?马田也急了,他郑重地说:如果一个人的父亲去世了,他不想让你去拜访,你难道不应该尊敬他的意愿吗?
这时候又有记者不干了。
这名记者问:你说你关注中国的人权问题,而赵紫阳是中国的民主斗士,你去吊唁他不是一个很强烈的声明吗?我个人觉得马田在这个问题的回应非常漂亮。
他说:真正的人权斗士,不是仅仅发表空洞的声明,而是要切实地为改善人权做出具体的工作,比如我们在中国各个地方帮助改善妇女权益和司法公正。
我会坚持为捍卫人权而奋斗,和海保信不一样。
接着他就批评海保信要推翻人权宪章,阻止同性婚姻合法化。
最后说,他为了捍卫人权宪章,不惜发动大选。
结果,第二天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就这样意外地出现了——马田在北京发动大选。
即使发生了这样令马田难堪的结果,他在面对媒体时仍然能够保持风度,并且尽量配合媒体,令人钦佩。
在发动大选新闻登报的第二天,马田游览故宫。
为了拍出漂亮的照片,我们几个摄影记者要求马田单独从广场上走下来。
结果马田果然答应了我们的要求,令所有报纸都出现了漂亮的图片:马田在故宫中踌躇满志。
在第三天攀登长城时,马田再次答应了我们的要求,独自和夫人在长城上走了二十几米。
最后还和所有的媒体记者合影。
尽管他知道,这些记者都在报道中骂他。
他在北京公交集团驾驶使用加拿大引擎的公共汽车,媒体记者挤在车前拍照。
事后他在讲话中开玩笑说,真遗憾没能从这些记者身上开过去。
也许,这正是他的真实想法呢。
不同媒体关注不同
对西方媒体来说,马田的亚洲之行不过是他担任总理之后的一次出访。
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国内的政治。
少数政府的不稳定因素,更使他们有懈可击。
因此,他们关注的问题并不是商贸代表团签署了多少项协议,而是由此引发的诸如“同性婚姻”、“人权”、“大选”等政治议题。
一位不愿姓名被曝光的主流媒体资深记者在与我交谈时说,马田此次出访目的实在不明确,既要巩固外交,又要发展贸易,又要关注人权,有“贪多嚼不烂”的嫌疑。
作为专业的记者,她觉得自己的责任是说实话,因此她的报道对马田的访问有负面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问:你们关心和中国的经贸合作吗?她说,与大选相比,经贸合作实在是太小的事了。
而且,对主流社会来说,加拿大和中国的合作,与和印度、巴西的合作并没有不同,他们为什么要特别关心呢。
我又问:你们看华文媒体吗?她不好意思地摇摇头,说:不看。
的确,不同的社区关注不同的议题。
想要主流媒体关注我们所关心的事务,在华裔社区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是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话。
然而,此次我与社长张雁女士代表《环球华报》参与了总理访问团,在某种程度上多多少少改变了一点主流媒体对华文媒体的印象。
总理办公室新闻联络官莫罗,并没有因为我是华文媒体而歧视。
在第三天晚上的记者会上,我几次举手而最终没有机会提问。
莫罗走过来对我说:你放心,我明天一定让你提问题。
果然,最后一天的记者会上,负责记者提问的官员指向了我,而对我的称呼也从第一天的“那位先生”改为“《环球华报》的波”。
我趁机向总理提了华裔社区最为关注的海外资格认证的问题,而总理也在所有媒体面前保证,联邦政府将尽快出台一个全国性的机制,解决海外资格认证的难题。
虽然仍没有具体的时间表,但至少他承认了这件事的重要性。
作为加拿大的一分子,我们华裔社区应该更多地“走出去”,让其他加拿大人了解我们的喜怒哀乐。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用包容与理解的心态去接触其他族裔的文化。
毕竟,付出与索取应该是成正比的。
(特派记者 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