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一位加国母亲谈女儿上中文学校

文章发布时间:August 13, 2005

无论到了上学的年龄或没到上学的年龄,绝大多数中国家长都习惯把孩子送到中文学校去学习。

我到了渥太华之后仍然脱不了这个“俗”。

北京一个朋友来信问我是否入乡随俗了,我告诉他,“乡”是入了,“俗”恐怕暂时随不了。

但送孩于上中文学校这一”风俗”,我是毫不犹豫地就随了。

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多大城市,都有国际语言小学。

这两个国家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尤其是加拿大,来自世界各地上百个种族的人们,他们生活在英语的环境里。

作父母的最担心下一代忘掉母语,于是就产生了例如中文学校、俄语学校、阿拉伯语学校等。

经费大都由当地政府教育局支出,但美国有的中文学校学生一学期要付100多美元的学费,而加拿大的学生通常免费入学。

加拿大的这种慷慨动作引起一些搞多元文化研究的学者注意,并做了专题性的调查研究。

我女儿上的是渥太华大主教教育局下属的国际语言小学,中文学校位于渥人华西部的鹿特丹中学。

许多国际语言小学都设在当地的中学或者小学内。

因为是每周六上课,所以并不影响该校的正常运作。

我们一家在搬到渥太华不足20天,这所中文学校就开学了。

女儿高高兴兴地走进了她的教室。

她从北京出来才半年多,汉语的读写能力都还没来得及丢掉,所以她上了中文学校的最高班:第十二册。

其实她在北京连小学四年级都没上完。

这所中文学校设了大约有十四、五个班,300多位学生,在渥太华中文学校里据说是较大规模了。

从幼儿班、学前班、第一册到第十二册,每个班大约20个左右的学生。

因为有的班(册)学生太多,就把那一班分成两个或者三个班。

还有一个特别班,是由母语非中文的学生组成。

每班学生年龄有大有小。

我女儿那个班小的刚满11岁,大的约20余岁。

她的老师是一位年过半百温文儒雅的先生。

学校校长是由地方教育局聘请的,中国人。

她曾经也作过中文教师,颇有经验,英文讲得很流利。

上了两次课之后,有一天,我女儿突然说:“上完这个12册我就不能再上了。

因为学校没有13册。

”我说,既然你想接着上,那你干脆现在就换到第九册或者第十册。

她听了后,犹豫再三。

最后她得出结论说,还是不换,我喜欢这个老师讲课,他讲得很有水平。

我告诉她别的班的老师也很不错。

校长说,这所中文学校的老师大都是本科以上的毕业生,有的还是硕士,在国内是教大学生的。

个别教幼儿班的老师也有多年教学经验。

所有课本都是简体字,老师用普通话教学,教材来自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

由于每周才上三个小时的课,学校形式比较松散。

但就好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样,通常小学语文教学该设制的项目全有,半期、终期考试一次不拉。

教师工资每小时14元加币。

如果加上备课和改作业的时间,教师实际所得已经没有每小时10元以上了,也就只是加拿大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限:每小时将近七元加币。

因此从另一方面看,教师是为孩子们尽义务。

教师也常有流动,并不像正规学校教师固定。

而在美国的密执安州的一些中文学校教师的收入则是每小时20美元。

相对来讲,教师比较珍惜这份工作。

我女儿所在的中文学校特别强调老师的责任心。

校长请她的助理去每一个班听课,不定期地测试教师的教学水平。

听完课他们的结论是:满意!有些老师是真心喜欢教孩子们汉语。

从孩子的作业上就可以看出,老师是花了不少心思和时间的。

话说回来,大学毕业生,尤其这中间的许多老师都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只要认真备了课,教这些出生或成长在国外的孩于们,根本不成问题。

真正有问题的则可能是学生。

这是每一所语言学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是父母强迫来的。

这些孩子对中文已经失去了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就嘣出英文来。

课间你听到的几乎清一色操英语。

一位12岁的女同学,她是在国内上完二年级时随父母出国的,当时她带了三年级的书,后来国内的亲戚又陆陆续续给她寄来了包括初一的课本。

她说,开始两年,她在妈妈的帮助下,还颇有兴致地读了两本,但是现在,她感觉毫无兴趣。

她出国五年,曾经随父母居住过法国、美国,但就是没有回过中国。

可见她的中文无用武之地,也就没有动力促使她学中文。

另外一个男孩子则诉苦,说只要有”一个中国孩子去他们家玩,他的父母就要求他和那个孩子说中文,他们十分不情愿。

当父母一不在旁边,他们便叽哩咕噜地讲起得心应手的英语来。

所以,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些孩子比国内的孩子还要难教。

但是,这些孩子却十分的可爱!我认识一位老师,她说她那个班的孩子年龄在十到十三岁,都是在中国出生,有的出国三、四年,有的七、八年,有的刚出来两个月。

一多半的孩子上中文学校虽然并非出自其心愿,他们仍然坚持不缺席。

他们在课掌上通常都会很活跃,发言积极。

即使他可能并不太清楚正确答案,还举手请求发表自己的意见,被老师请上台后,说不定他又忘了该怎么回答,但他会毫不在意地连声道:Never Mind!(意即“没事儿!”)。

旁边的同学可能笑一笑,甚至根本就不去理会他,而是高高地举起自己的手,直提醒老师:“我知道,我知道!”,那情形就好像老师您再不点我的名,我自己这就上来啦!这在北京的小学里我们没见过,可让我女儿大开了眼界。

因为在她们北京的班里,举手发言的同学凤毛麟角,即使大多数同学知道答案,也要等老师点到自己头上,才会回答。

这不由得令人感叹,从小在中国长大的父母们,大多养成比较含蓄被动的性格,出国以后才发觉,含蓄是美德但更多的时候却要不得。

在表现自己长处方面远不及洋人来得主动大方,往往失去机会。

他们的孩子显然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行为观念已有别于在中国学习和成长的孩子。

有一位家长,她说已经有两年不送儿子上中文学校了,原因是孩子不乐意上,她也不勉强,反正他今后也用不上汉语,就别让他不开心了。

我发现他们家有一个很独特的情形,爸爸妈妈对他讲中文,但他用英文回答。

于是,一方说中文,一方说英文,私毫不影响双方的交流。

当然大多数家长则认为送孩子去中文学校,能学多少是多少,总比一点不学强。

况且把孩子往学校一送,不仅自己可以逛商场购物,孩子也可以趁机认识接触中国小朋友,扩大社会接触而。

(蒲力)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