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也有急的时候。作为曾经的制造业第一城,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这座发达城市居然跑到川渝招商。
见多了其他城市去上海“搬大树”的,这反向操作我记忆中还是头一次。
诡异“逆行”背后,一场没有硝烟的城市大战,又要开始了。
1
5月19日,2023上海·川渝投资合作推介会在成都举行。会上共签约12个项目,总签约额超过50亿元。
光看这个你可能还没有什么感觉,但这其实是上海在成都的“第一次”,即首次来到位于西部的川渝地区举行招商推介。
要知道,以往中国城市招商引资的画风,都是这样子的:
一句话就是:千军万马奔赴北上广深,齐齐排队开招商推介会。
发达地区反过来西行招商的情况确实罕见。
更何况,上海这次还不是一次性招商,而是直接在成都设立了两个定点招商服务机构,分别是投资上海·宝山川渝服务点和投资上海·金山川渝服务点。
这意味着,在成都招商,已经成为上海的长期考虑。
上海为什么要这么做?成都究竟有什么“宝贝”被上海惦记上了?
高端制造业,是一个重点考虑因素。上海的反常举动背后,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其制造业发展的紧迫感。
去年,上海从制造业增加值第一的宝座滑落,中国工业第一城的名头正式落到了深圳头上。
被面积不到自身三分之一的深圳反超,对于上海而言压力不可谓不小。
而两市的聚焦点,还是集中在高端制造业上。
去年,深圳的领跑要归功于高科技产品产量的迅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民用无人机等的产量分别增长了183.4%、113.8%、34.7%以及22.3%。
因此,这次上海到成都,主要是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行业企业抛出橄榄枝。
当天招商活动上的企业,主要就聚集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行业。而这次主要招商的两大区域,金山和宝山,也正是上海传统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并且都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担当了重要的产业转型任务。
其中,前者正着力打造以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四大产业集群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者则全力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聚焦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
因此,这次招商,上海使出了洪荒之力。
例如,上海这次对成都的招商重点在初创型高成长性企业,包括去年年底才成立的四川安高特电固态电池有限公司。这家企业主产品是大容量高安全凝胶固态锂电池,核心技术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科研成果转化。
这家企业之低调,以至于在互联网上都找不到多少信息。
这么低调的企业,上海又是怎么找到它的呢?
据该企业负责人表示,上海宝山区是通过业内资源的牵线找到这家公司的,不仅如此,上海的工作人员还对这一行业如数家珍,如此之精准,可见下了很大一番苦功夫。
当昔日招商宝地成为撬动自家企业的竞争对手,上海的掐尖之精准,动作之迅猛,让成都也感到亚历山大。
对此,四川日报在一篇评论中,连续抛出两个尖锐的问题:
我们不乏有优势有潜力的企业,但现有的机制能否将它们更好更快地识别出来?
现有的政策工具和营商环境能否支撑它们快速成长?
这一问题,也值得多地反复琢磨。
2
上海的逆向招商,实际上是到相对不发达地区进行“掐尖”,通过自身的市场优势对成都进行“降维打击”。
现在的城市发展格局,已经随着各大城市押注不同赛道,而陆续有不少拔尖的企业从不同城市跑出。
例如,宁波、常州、青岛、苏州、天津、南通、长沙等二三线城市都坐拥大量制造业单项冠军,一线城市的绝对优势已经没有那么明显。
与此同时,随着基建趋缓,地方招商引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包括上海在内的多个发达地区选择范围不得不一再扩大。
四川省一位投促人员就表示,这几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到四川招商的次数越来越多,他们感到压力加大。
福建也是一个典型。今年5月13日,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提出未来三年,省级重大招商活动集中签约项目总数要超过300个,总投资超过8000亿元。
入局者,还有香港(专题)。内地城市的招商内卷,已经把这座城市卷进来了。
今年年初,香港成立了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借鉴内地的引导基金模式,设立300亿元来招商引资。
设立国企性质的投资公司,以政府为主导参与市场投资,这一举措对于向来尽量不干预市场的香港而言,有首创意义。
用上海投促局的话来形容这轮招商比拼,是“2万亿GDP以上的城市,我们都愿意走一走,看一看”。按这个标准,其实就是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和成都。
从当初合肥引进京东方这种成熟企业,到上海跑到成都引进新成立的小公司和各种未来企业,当硬科技成为时代主题,招商对象越来越呈现“小、精、尖”的特点,或将进一步“锁死”未来的城市发展格局。
要知道,在人类科技树的发展史上,往往就是中小型科技公司能够实现突破性的发明。从发明了多点触控技术,助力苹果登上智能手机宝座的Authentec,到让DSL取代拨号上网这一划时代变革的小公司Amati,莫不如是。
危机感,已经开始悄悄蔓延。
3
当然,在这一轮竞争里,政策优惠已经不再是企业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了。
今年5月1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条例对影响生产经营成本等进一步完善,其中主要规范了税收、非税、社保费、财政奖励、补贴等优惠政策出台。这将遏制地方招商引资中出台一些不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
这意味着,营商环境比起曾经呈现“大跃进”特征的各种地方优惠政策,越来越成为企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去年,新华每日电讯还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新能源科技公司董事长到全国不少地方考察投资环境,一些地方的普惠政策印出来比一本书还厚,甚至表示企业如果能够落户,还可以申请“一事一议”,资金、土地、补贴等都能提供,可项目落地后,此前的一些承诺,堪称“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为了招商,一座城市自然可以吹得天花乱坠,但是城市信誉,或者说营商环境,才是实实在在,能让企业买账的隐形资产。
上海已经针对成都打响了第一炮,未来,还会有多少发达城市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