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下班后,赶着去跳钢管舞的中国年轻人

文章发布时间:July 30, 2023

下班后,赶着去跳钢管舞的年轻人

所有未在美中度过的生活,都是被浪费了。

根据《经济学人》发布的《中国开赛:崛起汇总的中国体育健身产业》报告数据,中国舞蹈爱好者的数量超过1亿。

“去跳舞”,已经成了许多城市年轻人最新的生活方式。

有人通过跳舞练出美好的身体线条,

有人以此短暂地逃离现实,释放压力,有人通过舞蹈在孤独的大城市里,

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街舞教室挥汗如雨

在地下室跳摇摆舞的年轻人 摄影:Vbai image

一条分别寻访了摇摆舞、

钢管舞、街舞的工作室,

和一些痴情于舞蹈的年轻人聊了聊。

他们在现实生活里面对的问题,

和城市里的千万年轻人没什么不同,

压力、焦虑、孤独、信息过载

但是跳起舞来的时候,

所有现实的烦恼都会得到一定的释放。

编辑 周天澄 责编 陈子文

钢管舞爱好者Julia,图片摄于Studio K

力量与美

钢管舞背后的独立女性社群

Julia很瘦小,163的身高一度只有70多斤,还患上了低血压和眩晕症,免疫力很低下。为了健康,四年前,她开始了钢管舞的练习。她很快发现,这比健身房单调地重复无氧运动有意思多了。她的工作是品牌的PR,忙起来时,常常下班后先直奔教室练舞,上完课了再回到公司加班,坚持绝不压缩钢管舞的练习时间。“工作越忙,反而得越珍惜这种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兴趣爱好。”

钢管舞常有需要力量和柔韧性的高难度动作

钢管舞的训练并不轻松,动作既考验力量也需要柔韧性。初学者皮肤摩擦钢管的疼痛,已经是一道坎,上完课休息的间歇,身上常泛起一片片的淤青。

好在几年下来,颇见成效,Julia体重增加了,身体变得强壮起来,更重要的是,身体线条反而比以前更美。她把自己缠上钢管的时候,肩背上的肌肉线条清晰可见。

在钢管舞这件事上,女性练习者的初心很一致:力量与美。

工作中的舒婷

练习钢管舞的舒婷和Julia一起练舞的舒婷,是物理专业毕业的“学霸”,正职工作是研发中心的女科学家,日常便是戴着口罩穿着白大褂,工作起来需要一丝不苟的严谨。对她来说,钢管舞的快乐是“世界变得很简单,只有老师、同学和一根钢管。很纯粹,也很解压。”

她原本就有健身习惯,但是相比起撸铁,钢管舞“动作更有挑战性、更有美感”。她身体柔软,轻轻松松就能把自己拗成各种高难度动作。看到自己的身体在镜子里呈现出人体的美好,“成就感来得非常直接!”

不过,对外宣称自己爱好跳钢管舞,是一件微妙的事。

Julia和别人说起自己业余学习钢管舞,场面有时会在“哇哦”一声之后陷入沉默。

“我会拿出手机给他们看我自己的视频,各种风格都有,有些是比较性感的类型,也有些更偏向力量。”她希望破除一些大家对钢管舞的污名化。

她平时去练习的钢管舞工作室,教室有大扇的窗户,光线透进来非常明亮,旧厂房改造的建筑,颇有工业感。

明亮优雅的教室

创始人Kim和Krissy解释,将教室开在这里,一定程度上也是希望“钢管舞”这个曾被赋予了太多情色意味的舞种,以一种更日常化、艺术化的形式存在。

尤其在上海,人们对新事物和不同文化的包容度很高,钢管舞逐渐回到舞蹈本身,成为一种日常的爱好。

来练习钢管舞的女性,多是受过良好教育、性格独立的白领,大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女性社群。

相互之间不管熟不熟,关系都友善。有人做出高难度动作,其他人会鼓掌叫好;或是有人多次尝试不成功,也会得到鼓励和安慰。

大家不用受到外界眼光的评价,只有互相之间的肯定,和自我肯定。Julia和舒婷都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度过了一些瓶颈期。

“女性和女性之间会形成一个互相滋养的氛围,力量是很强大的。所以跳钢管舞这件事,一定会让人越来越自信。”

摇摆舞爱好者国宝

在地下室摇摆起舞:

没有信号,不看手机,我只属于我自己

周五下午,海淀六道口的某写字楼里,工位上的国宝开始坐不住了——晚上有摇摆舞会。差不多五点左右,她就要开始补口红,开始听音乐,开始约一起去舞会的朋友吃晚饭。连同事都能看得出来她抑制不住的喜悦。

她在互联网大厂做内容策划,在大厂的复杂架构和网络上赶进度,工作节奏很快,每天要挤一个小时地铁去公司,在公司的时间,“眼睛几乎一刻都不离开屏幕上的表格和文档”,中间还穿插着数不尽的电话和会议。她已经结婚了,工作之余还要考虑经营家庭、分配家务。下班回到家中,常常还要听丈夫诉说一些工作上烦恼,照顾他的情绪,“有时候,是压力和焦虑的双重叠加”。

北京下班时间的车流

进入大厦,来到地下二层,是许多舞者的乌托邦。有些为人父母的舞者会带他们的孩子一起来舞会。摄影:Vbai image

国宝常去的摇摆舞工作室,在北京国贸商圈的住总大厦地下二层。大楼外观和大多数商圈高楼一样,看起来有些冷漠,也有些冷清。

位于国贸商圈某大厦地下二层的猫角工作室,每周六都会举行舞会

但顺着走道进入地下,推开一扇门,仿佛穿进另一个世界,灯光梦幻,爵士乐一首接一首,人们互相招呼走进舞池,随时可以开始一支舞。舞池里的男男女女们脸上有沉醉的表情,不时爆发出惊喜的叫好和富有感染力的大笑。

人们常在舞会中开怀大笑 图源:猫角摇摆舞工作室

因为在地下,这里手机信号非常弱,没有电话会中途响起。国宝说,跳舞的那几个小时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即使休息时,坐在一旁喝酒、听音乐,也不会想到要去看手机(室内有wifi)。

“对于现代人来说,能有一个小时不摸手机的时间,是多么奢侈的事情。”

摇摆舞得名于摇摆爵士乐,兴起于1930-1940年代的美国。当时经济大萧条,人们从舞蹈中寻找简单的快乐和安慰。

这种舞入门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动作和技巧,只需要一个舞伴和一首音乐,就能轻松地相拥起舞。这种时候,年龄、性别、背景等等都变得不重要。在舞池里,人们平等地享受音乐和舞动的快乐。

图源电影《摇摆狂潮》,讲述战争期间,人们用摇摆舞对抗时代的故事

或许这也是摇摆舞越来越火的原因,如今,在许多一二线城市,每周总有这么几天,爱好者们钻进各个城市的据点,从一切现实中短暂逃离。而且这种舞天然有社交性,很多人因此走出狭小的社交圈,重新认识了他人。

摇摆舞爱好者都乐 摄影:Vbai image

都乐三十出头,在北京、上海两地都生活过。在接触摇摆舞之前,他是个典型“宅男”,漂在大城市,不善交际,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人默默上班,又一个人默默回到家中。

他性格温和,对于更“男性化”的竞技类项目没什么兴趣。初次尝试摇摆舞,原本很不好意思表达的他,发现自己“打开了”。原来和人牵手、搭肩、建立身体连接,并没有那么不自然。

跳舞成了他释放和表达的渠道。这种快乐如此直接,最上头的时候,他几乎天天往返于城区和相对偏远的家中,去上课、去舞会。来是一个多小时,去是一个多小时。狂欢匆匆结束后,“像灰姑娘一样,总是要赶在末班地铁开走前,跳上回家的车。”最近,他搬家、换了城市发展,公司和舞会据点依然遥远,他特意把房子租在了这两处的中点上,更方便往返于两种画风迥异的现实之间。他也因此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跳舞、约饭、谈心,深入彼此的生活。对于远离家乡在大城市漂泊的他来说,“感觉像是在这座大城市里有了亲人”。

舞蹈中的贝贝

猫角工作室的创始人之一贝贝说,摇摆舞的本质是一个“社交的氛围”,“舞蹈本身可能只占到氛围的一部分,还有和人聊天、对话、一起欣赏音乐”。而对于大都市里许多孤独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纯粹的、没有目的性的社交机会,非常宝贵。

所以,除非不可抗力,猫角每周六晚上的舞会几乎风雨无阻,过年也不例外。

来跳舞的年轻人居多,但也有老人可以神采奕奕跳到凌晨;各行各业都有,其中程序员和金融从业者的含量高到打破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舞蹈建立联结贝贝喜欢在舞会的时偷偷观察每一个参与者,发现人的多面和有趣在舞池里暴露无遗。“有人看起来拘谨冷淡,但喝过几杯,可能就是玩得最尽兴的;有人讲话容易冒犯人,但是跳起舞来,让人感受到这人其实很有劲。舞蹈,好像补足了人与人之间日常交流所触及不到的许多面。或许,人就是对这种质朴的律动,探索的快乐充满了本能的向往。

小葵

在街舞里表达自己

暴汗、爽,深感解放!

91年的小葵,在上海一家传统媒体做文字记者,工资不高,但不用坐班。毕业工作的四五年里,眼看着同学朋友升职加薪,她也不舍得换掉这份工资不高的工作,因为采访、写稿之外的时间,她都要充分利用起来——去跳街舞。

最初接触街舞是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去上了节old-school街舞课。因为平时做记者,总是要追各种热点,人永远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但那一个小时里,她所有的注意力,回到自己的身体上。

练习中的小葵

快节奏的肢体活动下,大脑自动分泌大量多巴胺。她学得快,成就感源源不断,开始喜爱上这个运动。

从分泌多巴胺的生理的爽,到慢慢可以跟随音乐挑战动作,再后来,她发现原来跳舞可以是一种态度。

舞蹈中的小葵

画面最前方为十年前跳啦啦操的小葵

她想起大学的时候,跳啦啦操,时刻得关注自己是否好看、苗条、表情甜美。而跳街舞,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根据音乐把自己表达出来,这让她深感解放。

有一次,朋友圈有人评价她跳舞“怎么一点都不像个女孩子了”,“我当时心里就想,你懂什么呀。”小葵露出毫不在乎的神情。

小葵与一起跳街舞的同学Jessica的课间休息

如今,她是朋友圈子里有名的“时间管理大师”。工作之外,她每周去跳街舞3-5次。如果当天有街舞课,她必定早早起床,先把日常工作基本处理完;出门时,大大的背包总是很重,里面有电脑,随时随地可以打开电脑干活,抓紧碎片时间。这样,便可以空出相对整块的时间给街舞。

夜晚上海的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

她最怕的是:下课了一看手机,发现有几十条信息蹦出来,总担心错过什么热点新闻事件。

但越是如此,她反而越放不下跳舞,越珍惜把自己强行从信息的洪流中解放出来的时间。她在两种状态间来回切换:全神贯注上课,在下课的几分钟间隙里飞快地处理信息。

一年前,小葵决定搬去街舞教室附近,往返更方便。

在大教室里挥汗如雨的年轻人,有很多都是小葵这样的都市白领

近两年,一二线城市,像小葵这样开始跳街舞的白领越来越多。

在上海市中心的一处街舞工作室,因为来跳舞的爱好者甚众,有时不得不排队取号以维持上课秩序。

相对大的教室,一节课能多达三四十人。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充斥着整个空间,近处不时有地铁轰隆而过,但沉醉于舞蹈的大家很少会为那些杂音分心。

Jessica常去的街舞工作室,由著名街舞舞者叶正主理,《这就是街舞》的两届冠军叶音执教

见到Jessica的时候,她瘦小的身量被裹在宽大的T恤、裤子和鸭舌帽里,看上去很文静。但跳起舞来,就完全不一样了:肢体灵活,动作果断,全神贯注。

她从事金融行业,因为对接国外的客户有时差,通常到了晚上9点,才是她开始工作的时间。这样异于常人的生活节奏,几乎没什么可社交的圈子,生活里主要就是工作。

在开始跳街舞之前,Jessica觉得自己“宅、佛系、也没有什么特别沉迷的爱好。”

两年前,她作为观众参与了一次综艺《这就是街舞》的现场录制,被专业舞者的投入和忘我震撼到了。结束后,她想自己白天大把的空余时间,正好可以试试街舞。

练习中的小葵与Jessica

刚开始,因为长期宅着体能虚,怎么都跟不上节奏,“差点想过放弃。”但上完课她又感觉非常快乐,“那种暴汗的感觉,非常爽。而且大脑是完全放松的状态。”这种感觉让她着迷,于是坚持了下来,一跳就是两年。

现在几乎每天,她都会来这里,有时候一天练上四五个小时,练到深夜,回家去开始工作。日复一日。

生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高强度的练习,她开始自觉做一些体能训练;手机里的歌单,逐渐替换成了适合街舞的音乐;穿衣风格也越来越宽大。人的状态,终于松弛下来了。

街舞,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

最近,觉得自己是“不争不抢的性子”的Jessica,开始尝试街舞里的battle,完全没想到自己竟然可以做到。“有时候,当你动作的逻辑能被对方感知到,对方又用肢体来回应你的时候,特别有满足感。”

其实,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欲望。摆脱一些旧的认知,表达一些新的自己。

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总是面对着相类似的问题:工作忙碌,内心孤独,总被大量信息分散注意力,却又感到虚无。

“跳舞吧,跳舞吧,不然我们就迷路了。”现代舞蹈家皮娜·鲍什(Pina Bausch)的这句话,可能正是一种指引。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