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发生以来,一份“特急”文件在四川省各级市(州)政府机关火速传递。这是一份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编制 “5·12”特大地震重建规划的紧急通知》,事关四川地震重建的整体规划。四川省政府表示,在统计基础设施受损情况后,将在5月底公布一份正式重建计划。
同时,国务院以及相关中央部委开始启动重建工作,一系列举措陆续出台。在资金方面,国务院决定,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重建基金。
上述700亿基金一方面将作为“5·12”地震恢复重建的启动资金。社会各界则期待这将为我国建立一套系统的基础设施灾难预警与重建制度探路。
筹建“地震重建委员会”?
5月21日,国务院研究决定,由30位专家组建成立“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马宗晋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
此前于5月18日,国务院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下设9大工作组。
其中,基础设施保障和灾后重建组负责拟定灾后重建规划,其主要任务为:1)负责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抢修维护;2)组织调集抢险救援装备,保障抢险应急物资、医药物资供应;3)协调调度抢险人员和救灾物资的运输。
目前,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前线工作组设在成都,正在统计受灾企业、基础设施受损的总体情况,下一步,将制定详细的灾后重建方案。
在上述两大地震协调机构中,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将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开展灾害评估工作,为灾区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只是从专家角度对“5·12”地震进行样本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并不具有决策权;而建立“汶川地震重建委员会”,则对于“5·12”地震的整体重建工作具有统一部署的决策权。
借鉴海外经验,“5·12”地震重建工作目前缺乏一个核心、长期的决策机构。
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目前是“5·12”抗震救灾的最高指挥机构,但是,随着救灾进入重建阶段,这一总指挥部的职能是否进一步向基础设施保障和灾后重建集中,从而成为真正意义的“汶川地震重建委员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博士认为,建立一个统一的灾后重建决策机构,有利于加速开展重建工作。一般来说,制定这方面的总体规划至少需要1年时间,但目前四川地震灾区生产停滞,有必要把时间缩短到半年。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昆表示,国际上的自然灾难重建已经给出经验。
在2004年12月底的海啸中,斯里兰卡政府原本成立了3个机构负责重建工作,随后在2005年2月将这3个机构合并,重新组建了“海啸重建发展局”。
其原因在于,原来三个负责重建工作的机构设置重叠,分工不清导致管理混乱。部分外国民间组织为了避免义款被当地官员截留,便直接到灾区进行救济与重建。新机构的设立,不仅提高了救灾和重建工作的效率,而且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组织的联系。
资金来源与管理
目前估计,汶川大地震给四川及周边地区带来的损失可能高达5000亿元(相当于中国GDP的3%),这些损失除了个人财产之外,还包括灾区的基础设施。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参事牛文元教授预计,“5·12”地震给四川当地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
高盛5月2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日本神户大地震给日本带来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占当时日本GDP的2.5%)。该报告指出,四川地震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远远不及神户大地震。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此巨大的损失在灾后重建中如何解决资金来源?
根据日本阪神大地震的经验,重建阶段投入的经费、人力等资源,是紧急救援阶段的4倍甚至更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员徐逢贤表示,“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至少需要3年,今年国家财政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四川当地政府也会有配套资金,配套比例应达总投入的30%至40%。”
“其中,中央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基本的公共设施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则用于投资各种商业性项目。”徐逢贤指出。
对于“5·12”地震灾后重建的资金来源,目前有多种途径:1)国家财政拨款700亿元;2)四川当地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3)各大银行提供的授信贷款数百亿元;4)国际组织援助;5)各类捐款。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宏观司原司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李晓西认为,四川地震重建资金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在重建统筹上,其一,建议国务院设立副部级的国家赈灾重建局,统一指挥涉及全国的大灾大难应急、安置、重建工作;二是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重建,如万科宣布出资1亿元参与汶川地震的重建;三是创新融资渠道,可以考虑发行重建股票或是国家债券,直接向金融市场筹资。
值得注意的是,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全国民政系统支援汶川地震灾区视频会”上透露,民政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发行赈灾专项彩票,所筹集的公益金全部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