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美国总统正式签署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方案”,奥巴马“新政”由此也正式启航。
“新政”中最引人关注就是“购买美国货”条款,它将众多外国商品拒之门外。对“中国制造”来说,这尤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警讯,因为美国国会正是以抵制“中国制造”为借口,推行这一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
“美国肥水”不能流“中国田”
美国对外国商品磨刀霍霍,最想针对的其实就是“中国制造”。
在“购买美国货”条款酝酿过程中,很多人都是在拿中国产品说事。比如,美国钢铁研究会主席托马斯·吉布森就认为,美国纳税人的钱,必须用在真正美国产品上。他并且别有所指地称,美国钢铁需求在下降,但中国钢铁进口则在增加,“因为他们(中国钢铁)有行业补贴”。
一些支持者还认为,去年布什政府提出的1680亿美元刺激计划中,返回给民众的退税,很多都被购买成了“中国产的电视和韩国产的冰箱”。现在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不能再将肥水流在别人田里。
在美国各大论坛上,网民也就“购买美国货”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激进人士甚至号召开展“只用美国货”的运动,将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所有欧洲产品驱逐出美国,认为这样才能增加美国人的就业,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
这种情绪进一步影响到国会。尽管“美国复兴和再投资方案”出台一波三折,绝大部分共和党议员都投了反对票,但在“购买美国货”条款上,两党却是高度一致。除了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等少数人反对外,大部分议员都持欣然支持的态度。
围堵“中国制造”早已开始
在“美国复兴和再投资方案”中,初步估计,受“购买美国货”条款波及项目的金额包括:480亿美元的道路工程、约300亿的其他基础设施改造,还有一些政府投资项目。
按照参议院的意见,该条款的前提是“不违背美国的国际承诺”。所谓美国的国际承诺,实际上有两个,一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二是世界贸易组织 (WTO)政府采购规定。根据前者,加拿大、墨西哥享有“豁免权”;根据后者,欧盟、日本、韩国、香港等成员也不在拒绝之内,但其他100多个WTO成员不在其列,其中就包括中国。
该条款中的其他一些限定性前提还包括,如果美国制造的钢铁或其他制成品“产量不足或质量不合格”,或者“购买美国货”会导致整个工程耗资再增加25%,可以不“购买美国货”。但业内人士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凭借这两个条款中标的外国商品,可能少之又少。
还有一个限定性前提是:如果政府部门认为某工程“使用美国货”不符合公众利益,也可以不执行这一政策。但在连中国制造的美国国旗都会引发轩然大波背景下,估计也不会有政府官员敢拍板做出冒险决定。
其实,即使没有“购买国货”条款,中国企业也只能望美国公共工程兴叹。因为此前美国已有“购买美国货法案”,该法案明确规定,政府投资主导的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所用钢铁必须使用美国“国产”钢铁。
由于中国等许多成员都尚未在WTO“政府采购规定”签约,因此,美国早就对相关中国制造的钢铁关上了大门。目前在美销售的中国钢铁,基本都用于民间建筑。
目前的“购买国货”条款,看似不对“中国制造”构成更糟糕的影响,是因为糟糕的影响已经存在。如果说,美国把加拿大、欧盟产品视为美国市场准入的“二等公民”,而“中国制造”早已被美国政府打为“三等公民”。“购买美国货”不过是强化了这种歧视性待遇罢了。
敌视中国产品变本加厉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国会,更多针对“中国制造”的法案正在酝酿的过程中。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最近的一份统计显示,自第111届美国国会开始运作以来,即在过去一个月中,包括“购买美国货”条款在内,参众两院提出的与中国有关的贸易条款已经达到了12个。
众议院方面,有所谓 “支持美国产业法案”、“加强贸易法案”以及“非市场经济体贸易补偿法案”等。参议院方面,有“加强进口海鲜安全法案”和“药品市场准入法案”等。虽然法案不一定都能最终成为法律,但接连不断的以中国产品为对象,显示了美国国会某些人对“中国制造”的敌视态度。
对于这种贸易保护情绪,美国舆论也充满了担忧。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伯顿·马尔基尔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指出,美国应该支持双赢的政策,“如果我们能从中国进口便宜的服装,同时向他们销售电脑和数据储存设备,那么我们两国都会获益”,但是,“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只会招来其他国家的报复,并可能引起‘以邻为壑’的政策在全球的盛行”。
在当前情况下,能否遏制美国国内、尤其是国会内保护主义抬头趋势,主要取决于奥巴马政府。
《华盛顿邮报》认为,“购买美国货”条款是奥巴马贸易政策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他(奥巴马)必须权衡美国保护主义带来的可能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