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无泪,痛看老天无情……”12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余虹,在他北京所居住的小区楼上飞身坠下,中国文学从此失去了这位理论大师。
昨日,余虹的母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已向余虹家人发去唁电。
“他很机智,一点都不迂!”而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说走就走了?这是余虹很多学生亲友想不通的问题。
据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吴兴明透露,患上抑郁症,是导致余虹踏上不归路的主要原因。
痛失高徒 百岁教授唁电“哭无泪”
时间定格在今年7月7日,国内文学与新闻学界不少专家教授,齐聚川大校园内,为原四川大学外文系副主任石璞教授庆祝百岁华诞。
寿宴上那副熟悉的面孔让人还记忆犹新,他就是人大博士生导师余虹。
22年前,他怀揣湖北某师范院校专科文凭,却以优异成绩考入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成了石璞先生的得意门生。
在石璞先生的眼中,余虹不仅文学理论天赋高,而且勤奋好学。
3年学满后,他又先后考入暨南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文艺学博士后。
每逢节假日,石璞先生总会接到余虹从外地打来的问好电话。
前日清晨,石璞先生突然接到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打来的电话称,5日下午1时左右,余虹从他所居住的世纪城小区楼上飞身坠下……
余虹(蒋立冬图)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余虹12月5日正午时分,在“五十知天命”时突然坠楼身亡
“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石璞先生的女婿肖老师告诉记者,一家人获悉噩耗后都很震惊,石璞先生禁不住老泪纵横。
老人当即拿起笔墨,为爱徒写上“七月寿辞温暖还在,八月华意睿智犹存。
顷刻间师生阴阳两隔,哭无泪,痛看老天无情!你走了,却永远在我心里”的唁电词,并托肖老师立即发去。
还没签约 川大准兼职教授就这样走了
石璞先生因不堪痛失爱徒的打击,已闭门谢客。
肖老师说,尽管余虹在文学理论上已有很高造诣,学术理论早已超过石璞先生,但他在石璞先生面前,却谦虚得像小学生。
余虹不仅对石璞先生非常尊重,他与川大其他老师同样保持往来。
今年3月,余虹来成都参加学术研讨会,一下飞机就回川大,迫不及待地看望学校老师和领导。
石璞先生考虑到余虹是个大忙人,在余虹临走时,婉言谢绝他前来祝寿。
余虹说什么也不肯答应,他不仅专程赶回成都为老师操办寿宴,还邀约在各地的同学一道前来,陪伴石璞先生度过了又一个快乐的生日。
“英年早逝,我们非常惋惜!”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办公室梁小梅主任告诉记者,余虹的去世,将是国内文学理论界重大损失。
据梁介绍,余虹是西南交通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此前,川大正力邀余虹担当学校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兼职教授。
双方还没签约,没想到余虹却去了。
挚友透露 胃病恶化使他患上抑郁症
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吴兴明是余虹的挚友,也是他读研究生时的同学。
据吴教授介绍,余虹曾作为知青下放到湖北农村。
恢复高考后,他考上湖北某师专。
在吴兴明的印象中,余虹是位文学理论奇才,不仅文章写得好,还很有思想性。
吴兴明说,余虹意志坚韧,性格活泼。
除了爱好学习,他还擅长体育运动,乒乓球打得很棒。
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为何以极端方式结束生命?吴兴明透露,余虹因长期潜心学术研究,忽略了对自己的生活照顾。
几年前,余虹患了胃病,一直未愈。
今年9月,他的胃病再次发作且恶化。
因不堪病痛折磨,余虹逐渐患上抑郁症,长时间内难以入睡。
由于余虹是位非常自强的人,患病以后,他不想因此让亲友牵挂,很少向人倾诉苦闷,他把一切痛苦都积压在心底。
几天前,吴教授特意给余虹打电话,了解他的病情。
接到吴教授电话后,余虹显得很兴奋。
他告诉吴教授,病情已有所好转。
但吴教授万万没想到,那次电话竟成了两人的诀别。
回国奔丧 留美儿子下周三回家
据吴教授介绍,余虹留学美国的儿子小余(化名),目前正办理回国事宜,计划在下周三回家奔丧。
据了解,余虹的父亲早年去世,他的母亲已年届七十。
6年前,余虹的母亲随他来成都,在西门某小区购买了套商品房。
老人一直留在成都。
考虑到余虹的母亲年事已高,担心她一时无法接受失子之痛的现实,亲友们至今也未把噩耗告诉老人。
吴教授已定好机票,打算下周二与10余位川内高校文学与新闻学界专家一道,飞抵北京为余虹送别。
余虹自述:选择自杀一定有不幸根由
今年7月,余虹在参加完老师石璞先生的百岁华诞后不久,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他人生最后一篇公开文章,里面写道:“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一位女博士生跳楼自杀,去年的同一天新闻系的一位女博士生跳楼自杀。
这些年不断听到有人自杀的消息,而且多为女性。
听到这些消息,我总是沉默而难以认同那些是是非非的议论。
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
达州老乡:走这条路与他的经历有关
昨日,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余虹祖籍湖北,但却是从川东达州一个小镇走出去的教授。
昨晚,知名诗人、余虹的老乡凸凹(笔名、达州人)向记者介绍了余虹教授的一些情况。
据了解,余虹走过的道路非常曲折。
1970年,他因父母有历史问题,而被学校拒之门外。
随后他投亲靠友浪迹到湖北求学。
在那里他拼命改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上了高中。
1977年恢复高考后,给了他一个“意外惊喜”,但初选政审时又落选了。
正当他身临绝境时,1978年春扩大招生,余虹终于进了大学。
他太唯美了,他走这条路(跳楼)与他的这些经历都有联系,太可惜了!”余虹一位昔日好友摇头叹息道。
心理专家:强大人格背后隐藏抑郁
“他在人前越是表现得开朗乐观,他回家后可能心里就越凄苦,人前人后是不一样的。
”心理专家于瑞丽说,有些人的人格看似很“强大”,很积极,追求完美,对自己他人要求都很苛刻。
越是这样,在遇到挫折时他越不会把自己软弱的一面向别人倾诉。
这样的话,抑郁的情绪在心中长久积累,是很危险的。
”从一些迹象看,余虹自杀并不是一时冲动,可能是婚变、工作压力等长期积累的抑郁所致。
这一跳惊呆亲友:他怎么就这么走了呢
昨日,余虹的师生和朋友均表示,听到其死讯后很惊讶,“他平时是个很开明通透的人啊,怎么会看不开呢?”
学生说 他很机智,一点都不迂!
“他是很机智的人啊,性格一点都不迂。
当年在暨大教书的时候,是有名的才子,我们很喜欢他的课。
”余虹早年的学生胡女士听到消息后很惊讶。
她说余虹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人”,很敏锐。
好友说 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他怎么就这么走了呢?”广东省作协《作品》杂志社副编审艾云是余虹的多年好友。
在艾云的印象中,余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这几年里,艾云和余虹一直保持联络。
艾云说,余虹在北京的生活还不错,有房有车,不过是一个人生活。
他的前妻在广州一所大学教书,儿子和前妻一起住。
艾云最近一次见到余虹是在今年10月。
余虹到广州来送儿子去美国读研究生。
最后一次交谈仍然很愉快,“余虹还是很关注现实,一点要走的迹象都没有。
”
恩师说 他多思善思,并不开朗
余虹1993年调入暨南大学,1994年到1996年跟随著名文艺学学者饶芃子读博士,被誉为饶门“四大金刚”之首。
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72岁的饶老难抑悲痛:“他是一位有才气、有学术追求的中年学者,他的辞世,是文艺学界的损失。
”饶芃子说,今年9月,余虹送儿子到美国留学,还到广州看望她。
她当时发现余虹的身体不太好,还劝他注意休息。
对于外界认为余虹比较“开朗”的印象,饶老并不认同:“尽管他的学术道路相当顺利,颇多创见,但他对人生的终极主题有追求,多思善思,并不开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