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在中外两个空间里飞行着,频繁地穿梭于中国和世界各地;他们在两种文化间游走着,在理想和现实间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他们是中外双方互相开放的一个先锋的窗口。
” ——摘自王耀辉《我在东西方的奋斗》
7月流火。
在北京汉威大厦12层一家公司里,一间局促而简洁的总裁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一只长沙发、一排经济书籍、一堆中外杂志都如同主人用的那台笔记本,精薄厚重,包罗万象。
主人王辉耀在这里向记者讲起了他的回国创业故事。
1993年,王辉耀从任职3年的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香港首席经济商务参赞职位上卸任了。
回想起1982年,王辉耀从广州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国家外经贸部任项目官员。
1984年,王辉耀自费进入了全加拿大综合排行榜第七位的温莎大学,选了当时没有多少国人知道的MBA作为主攻方向。
学习期间,王辉耀就找机会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从事项目融资,毕业后加入加拿大最大的工程和项目咨询公司SNC-兰万灵公司,并出任国际市场董事经理,随后3年的商务参赞外交经历,砺炼了他在商界及政界的广阔前景。
一个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闯入一个又一个圈子,并不断争取承认的过程。
” 王辉耀这样认为。
在香港做外交官的时候,香港人强烈的创业精神深深地影响了王辉耀。
这些年来,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被焕发出来的那种创业冲劲。
对我个人而言,当时既有在加拿大跨国公司工作的经验,又有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积累,加之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创业的机遇很理想,于是就决定自己出来创业。
创业后是将自己直接出卖给市场,反正东方不亮西方亮。
创业后自己有了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可以做很多自己愿意做的事,上班也变成一种乐趣,总之它带来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境界,这些是促使我作出创业选择的原因。
”
这时候已经33岁的王辉耀不再青睐政府部门安稳的要职和跨国公司优厚的高位,生性崇尚“人生能有几次搏”的他决定“下海”创办自己的公司。
一开始,王辉耀采取了两条腿走路:1993年,王辉耀加入北美最大的工程、技术与项目管理公司之一的AGRA集团,担任副总裁。
在“打一份稳定的工”的同时,王辉耀在加拿大创办了加拿大亚加国际集团公司,取名为“亚加”,意思是将这个在加拿大成立的公司,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中加经贸发展的一个桥梁,以完成他从官方桥梁到民间桥梁的一个转变。
“启动资金是自己多年的积蓄,聘了两个职员和一个秘书,办公室就设立在自己的居所里,设想了维持半年至一年内只出不入的最坏局面。
”这是他最初的想法。
他在加拿大和香港同时办理了注册。
这之前在香港3年的外交官经历,让他看到了大陆巨大的发展空间,时值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被激活了,他决定把中国的办事处设在北京。
经过了数月一系列注册的麻烦之后,1993年亚加公司驻北京办事处在友谊宾馆2号楼的一套客房挂牌。
至此,公司摊子铺开,中港加3地成3点,但是一开始还没有固定的业务范围。
”那时王辉耀心里也没谱。
“我们开始试探各种各样的生意。
加拿大的纸浆木材业发达,每年都向亚洲出口。
我们尝试着做,实践证明,此类业务早已被大公司垄断,所以折腾了一阵也没做成什么。
当时中国的房地产业开始起动,又尝试着做建筑用钢筋,搞易货贸易,后来又试着帮国内企业做出口,基本上都失败了。
”创业之初,王辉耀屡受挫折。
工作非常辛苦,每天只睡几个钟头。
”王辉耀从没想过有那么大的压力,“心里挺苦闷的,但没想过放弃”。
在商海中猛喝了几口水后,王辉耀静下心来仔细研究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
我决定把商务咨询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
”实践证明他是对的。
第一个项目是帮助一家北美公司做关于在亚洲销售矿山设备的市场分析和报告。
但不久王辉耀就意识到要想大的发展,必须将触角伸及国际商务大领域中去。
他决定加强国际商务咨询业务,把业务重点放在亚洲,放在香港和中国。
国际商务咨询打交道的层次一般都有比较高,咨询公司的业务必须过得硬,必须让人觉得你有独特的地方,我先后经历了银行、大公司、政府部门等不同的经历使我具备了这方面的优势。
”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市场,对国际上资金、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都有巨大的需求。
王辉耀决定把服务对象放到大型的国际企业上来,因为这些公司最需要拓展海外市常
机会总于钟情于那些有心人。
王辉耀争取到了美国GE公司承担的世界银行在华贷款用于二滩水电站全部的发电机和水轮机制造权项目的咨询业务。
二滩水电站为当时中国在建的最大的水电站,世界银行贷款近10亿美元,是国际水电界很有影响的项目。
此前GE还从没在中国独立拿过一个大的水电项目,而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电市场,接下来还有小浪底、三峡等世界级项目,能不能顺利拿下二滩项目,对GE来说至关重要。
作为GE的咨询顾问,王辉耀会同GE公司高层做了充分周密的投标战略策划,认真准备了报价和各种技术方案,最后GE如愿以偿,并为以后竞争三峡打下了很好的基矗
“这笔生意的完成,使我的国际工程咨询的“江湖地位”得到了业内的承认。
”王辉耀说。
由于最大限度地整合并发挥了公司的优势,公司的业务起步正确,发展迅速,在几年内就把中国的项目推向了世界,它们有:武汉东湖环保治理项目、湖南洞庭湖水洪水预警系统、加拿大政府赠款600万美元的南方电网规划、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共同出资10亿美元的粮食储备和运输项目等。
三峡工程的国际融资大使
王辉耀与三峡是有渊源的。
10年来,他情系三峡,心系三峡。
他告诉记者,由于出生在四川,所以从小对三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大学期间,他两次利用暑假畅游三峡,感受三峡的雄奇壮美,就在王辉耀商务参赞任期届满时,1992年春,全国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以2/3的绝对多数通过了三峡工程上马的决定,这个消息让王辉耀振奋。
其实早在1987年他和当时所在的加拿大SNC——兰乃灵工程咨询公司促成了加拿大政府为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提供2000万加元的赠款,这是外国政府为三峡工程提供的第一笔赠款。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项目,总投资2000亿人民币。
谁拿到三峡工程项目,谁就将在国际水电界获得最大的殊荣。
虽然加拿大政府曾在过去投入过2000万加元的政府赠款进行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但由于国内的各种压力而不得不放弃对中国的贷款。
由于三峡项目在国际上有争议,主要来自美国的反对,三峡的国际融资增加了很多变数。
1994年,王辉耀就任AGRA公司副总裁时,他向加拿大政府、企业界以及各种媒介宣传三峡工程的巨大效益和好处。
王辉耀为了说服加拿大政府支持三峡工程,由公司出面邀请了由三峡总公司和国务院“三建委”负责人参加的高级代表团去加拿大访问。
出发前,王辉耀特意安排了代表们和加拿大驻华大使的会晤,让代表团向大使介绍三峡工程的宏伟与巨大的综合效益,包括环保效益,以得到大使的支持。
在加期间,王辉耀又安排代表团会晤了个有关的政府部门。
1994年11月,王辉耀随同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访华。
接下来的镜头让王辉耀记忆犹新:1995年10月,加拿大的金秋风和日丽,景色迷人。
中国总理李鹏率团访问了加拿大,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希来登饭店华丽的大厅内,华灯齐放,灯火通明。
中国三峡总公司利用加拿大政府3000万美元贷款与加拿大AGRAMONENCO公司正式签署了合作建设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的合同。
小小的签字单,签署了引进外资建设三峡工程的第一页,走过了为争取这笔资金,为项目的准备所经历的漫长而复杂的历程。
这不仅是三峡工程利用的第一笔国外政府货款,也是国外工程公司在三峡拿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项目。
当时,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至此,西方七大国对三峡工程不再一致保持沉默。
随着三峡工程的深入,加拿大政府提供的政府贷款引起了连锁反应,很快,德国、法国、日本、瑞典、瑞士、挪威、俄罗斯等国纷纷表示,愿意向三峡工程提供政府和出口信贷。
1997年11月8日,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日子,此时此刻,王辉耀坐在观礼台上,心情格外激动,他写道:“大江截流,创三峡工程对外合作四个第一,这四个第一不仅有着不同寻常的商业意义,也在我个人的人生旅途上掀起了一个或许堪称闪光的高潮。
”
随着三峡工程管理系统项目合作的成功,1997年初,他的公司又争取到加拿大政府的150多万美元的贷款,在北京建立了国际上首家三峡工程北京信息查询中心。
同年,公司率先承担了三峡输变电网的规划和咨询工作。
除了与三峡工程总公司的合作之外,1998年,王辉耀还负责了另一个加拿大公司TESHMONT咨询公司同新成立的中国电网建设公司的合作,夺得了第一个三峡工程超高压输变电线网的咨询标,同时这也是整个三峡电网项目上的第一个对外合作项目。
王辉耀在东西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独特经历,使他连接不同文化的能力大大超过别人, 在1999年2月份的《加拿大商业》杂志(Canadian business),王辉耀成为其封面人物。
这篇长达12页的文章以舒展的笔调开头:“潮湿而闷热的大雾锁住了让全世界旅游者为之心动的峡谷。
这时,江边出现了一个另类的沉思者。
王辉耀是为中国自从修建长城后最雄心勃勃的工程而来。
”而文章的封面导读却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提问:“王辉耀的三峡豪赌对于在中国的加拿大人是巨大的财富还是巨大的麻烦?” 该刊这样评价:“王辉耀是东西方商务交流的使者。
由于他在东西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独特经历,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连接不同文化上的差异。
丰富的中西文化底蕴、曾经商海的经历使王辉耀成为联系外商和中国政府的桥梁和纽带,可以说没有王辉耀的奔波斡旋,加拿大或许永远不会参与到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工程项目——三峡工程之中。
”
投资创建中国项目网
2000年5月18日,北京高科技产业国际周。
王辉耀在中国大饭店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项目网正式开通1 中国项目网展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被围得水泄不通,几千份资料被一抢而空。
“我最早接触网络的时候,就是我原来在加拿大,在西安大略大学读博士的时候。
那个时候我们全校实际上是一个局域网,就是说,教授与学生之间都是发电子邮件,那时是1986年。
”王辉耀回忆说。
但是1997年通过运作三峡工程北京信息查询中心,王辉耀对电脑网络所蕴藏的极其巨大的商业价值有了深切的体验,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互联网管理经验,他发觉网络里投资空间很大。
1996年9月,亚加国际集团投资创办了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
1999年开始着手筹备项目网站,与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计算中心和中国建设部建筑业协会合作,到第二年5月如期推出。
在王辉耀看来,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项目市常从资金上来说,每年有5000亿美元的投资在中国的项目上。
中国在2000年要吸引的各类投资是700亿美元。
预计中国在加入WTO以后,每年吸引外资投资将达1000亿美元,项目市场每年将增加20%。
可是由于设备、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有不少项目长期处于待开发状态。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有相对成熟的运作机制、数额惊人的过剩资金、为数众多的先进设备、品质优良的产品、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他们迫切希望开拓新的市常然而,由于国际间项目推广工作的局限、东西方项目开发运作程序的差异等因素,使得许多国际项目合作无法实现。
可以说,从项目、资金、设备等各方来说,都迫切需要专业化、国际化的信息交流、投融资顾问、项目运作咨询等等方面的中介服务。
在实践中,王辉耀发现与他一样的回国创业者都面临着资金、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困难。
王辉耀看到了这个缺憾,也看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就开始考虑怎么样把这个模式通过一个更广泛的方式来推广,我们最终选择了网络的方式。
”王辉耀说。
王辉耀筹备项目网的时候,网站与风险投资在中国正在亲密接触。
他当时也考虑到了风险投资,为此他去了很多次香港,接触了一些风险投资商,王辉耀感觉到双方在理念上存在差异。
王辉耀说,企业没有资金的时候或需要扩充的时候,风险投资会起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当时缺乏的却不是资金。
风险投资并不是我们做这个网站的必要条件,没有风险投资我们也会做这个网站的,因为我们认定了项目网在中国还是有一席之地的,而且它还是我们传统业务到了网络时代一种很自然的延伸,所以没有风险投资我们也要做下去。
中国项目网的一期投资2000万全部是王辉耀的美欧亚国际商务网络公司投资的,这可谓对网站充满信心的一个最有力的注脚。
王辉耀认为,我们有搞传统项目的优势,属于“鼠标加水泥”的模式。
网站并不是独立的,它需要传统产业的支撑。
一个网站越有传统产业的背景,就越能成功。
其次我们有人才优势。
我做过项目,我们的总裁是从美国回来的,还有一批对项目管理不陌生的留学生。
王辉耀在中国首次提出了虚拟开放项目市场和完整商业社区概念,把互联网与项目管理的需求结合起来。
而强有力的国际国内战略联盟,更让中国项目网如虎添翼。
他的项目网已走上了稳健发展的道路。
关于网站,王辉耀确定的目标是一年持平,两年盈利,5-8年打造世界知名品牌。
目前,两年的目标已经实现,网上已有近4万多个项目、10万家企业,并有3万家会员。
实际上,2000年中国项目网推出时,正是中国互联网的寒冬,但是与众多随纳斯达克波澜起伏而喜怒哀乐的门户网站不同,CEO王辉耀强调中国项目网是一个迎接WTO并将随之大力发展的专业商务网站。
如果说对国际国内项目市场的了解、对网络时代经济发展的认识,使王辉耀确信做中国项目网站有千载难逢的机遇,那么以往的商务经验则奠定了他自己来从事这项事业的自信。
首倡、传播、力行“新华商”
“新华商”这个概念是1999年王辉耀提出来的。
他意识到,中国需要的是一个能把中国和世界真正联结在一起的新型工商精英群体,他把这个群体叫做“新华商”。
他正在为挖掘、培育、张扬这个群体而大量地工作。
而他本身,现在则成为了这个群体毋庸置疑的代言人和不遗余力的解说者。
他喜欢形容自己为“多元化”。
我是一个多元化的人。
我做过很多事情,涉足过不同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内都做得比较优秀。
因为我深知,人性埋藏着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潜力,就看你有没有这个愿望,能不能找到这个机会去把它们发掘出来。
并且,我不想把人生限制在某件事、某个行业上。
比如搞电脑,就一辈子搞电脑,搞公司,就永远是公司的奴隶,那就被它束缚住了。
我希望我的人生能让我把所有潜力都发挥出来。
”一个人潜力的发挥并非易事,这些潜藏在人性深处的力量,若没有自身智性的引导和意志的约束,是无从发挥的。
在这个过程中,王辉耀认为,有3种特质至关重要:进行人生设计的意识、自信力和前瞻性。
做过企业家、外交官,现在王辉耀把更多的时间转向了做教授、写书、推广新华商理念上。
对此他认为,做一个企业,可以影响它的员工进而影响一个行业;做外交官,可以影响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然而,做一名学者,一名走在时代前沿的思想者,影响的是思维方式和社会风潮。
思维方式可以改变命运”,一个民族理念的进步,则会使它在发展道路上克服重重障碍,飞速前行。
对我来说,如我的理念确实能影响和带动一批人,进而对中国与世界的接轨有所助益的话,那将是我最大的满足。
”对于新华商,王辉耀这样界定他们:具有国际背景,了解中西方文化;熟悉国际间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运作过程,能在国际的大局下看问题,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他们必须具有大学以上学业,有一技之长;还必须掌握一门外语。
继1999年出版《我在东西方的奋斗——从MBA到外交官、新华商》、2001年9月他又出版了《新华商之路——打造新一代中国工商精英》一书,王辉耀经常在各种场合说,我要更多地推广“新华商”的理念,因为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商人向“新华商”的角色、身份、理念和行为模式的转变,是非常有意义的。
英语里面有一句成语叫 life begains forty,人生从40岁开始。
时间太宝贵了!王辉耀说,我的人生也才刚开始。
附:
王辉耀,1982-1984年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项目官员;1984-1987年赴加拿大攻读MBA及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是中国最早一批获得MBA学位的留学生,也是西安大略大学商学院第一个被录取的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 1990-1993年被任命为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香港首席经济商务参赞,成为加拿大有史以来第一位出生在中国内地的华裔外交官;1993年担任北美最大的工程咨询公司AMEC-AGRA的国际副总裁,后创办加拿大亚加国际集团;1994年促进三峡工程与国际合作,引进第一批国外政府贷款;1995年促成签订三峡工程第一个国际工程合同,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管理系统工程;1996年,创办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1999年,创办中国项目网,被《加拿大商务》杂志选为封面人物,并誉为“财富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