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你是“有脑子”的人吗?情绪成熟的真相

文章发布时间:September 30, 2022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无法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回避问题、逃避痛苦。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而何谓成熟?成熟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上,以不同速度和形式发展,并经历若干阶段达到完备状态的全过程。心理学上对心理成熟的理解,即具备情绪上的成熟:高水平且适当的情绪控制和表达。

所以,情绪成熟和年龄无关,和心理状态有关。有人也许年纪很大,但依然不成熟。一个情绪成熟的人,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危不惊惧,具备妥善处理意外,坦然应对生活的能力,从而拥有内心的平和与稳定。

分享8个有关情绪成熟的真相,帮助你更好从心理上长大成人。

对情绪拥有掌控力

是拥有理智的根基

NO.1

情绪分为六个维度

成熟的人没有短板

著名神经科学研究专家,理查德 • 戴维森(Richard Davision),在他的《你大脑的情感生活》一书中,把情绪分为六个维度,每个维度都由相应的大脑结构负责。

看待世界的态度:当半杯水端到面前,你首先想到什么?情绪的弹性:即遇到不如意的事,你的情绪何时平复?社交直觉:你对别人的感受是否敏感?自我觉察:你知道自己为什么高兴、为什么难过吗?环境敏感性:你清楚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吗?注意力:能够不受别人影响,一直保持专注的能力。

理查德认为,一个情绪成熟的人,是指在这六个维度上,大脑神经都没有短板的人。这样的人,就是我们俗称的“有脑子”。他们在以上六个维度都非常成熟。

然而,残忍的真相是,绝大多数人都在某一个维度,或几个维度有不同程度的缺失。也就是说,脑子有点没发育完善,也就是俗称的:某个方面“缺点脑子”。所以看起来情绪不成熟,实际上也是大脑神经的不成熟。

比如:很多精神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脑神经问题。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有因为童年黑暗经历,导致的大脑神经性创伤。

当我们在大脑硬件上比不上别人成熟时,就自然无法理所应当的随着成年,具备情绪上的生长成熟。但这不意味着永远无法追求成熟,因为当硬件面临障碍时,实现认知升级,追求思维超越,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NO.2

成熟的人懂得不断清除

那些残存的非理性信条

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卡尔 • 荣格曾说:“如果没有情绪,黑暗无法转化为光明,冷漠无法转化为行动。”

情绪本身没有问题,正如颜色无关优劣,彩虹是由多种颜色组成一样,情绪也是由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组成。但这世界上有四种“略带神经质”的情绪,会给个人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需要识别和纠正。

过分烦躁或担心:如果你过分紧张、沮丧、恼火、担惊受怕等,你就不能有效地处理人或事;过分生气或防备:激怒、气得发疯、愤愤不平、嘴巴不饶人、脾气一触即发、挫败,你就可能把事情搞砸;过分内疚:过度承担责任、过分悔恨、过分自责,就会造成极大的精神消耗;过分抑郁:无精打采、一蹶不振、心情低落,你会一事无成。

著名心理师 A•Ellis 认为,导致这四种神经质情绪的浅层原因,是这些人日常所奉行的10个病态信条:

1、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你;2、决不能在重要事情上失败(学业、生意、婚姻等),否则无法忍受;3、人和事都应该朝着想要的方向发展;4、如果前面三种坏事中的任何一种出现了,总要找个人骂骂才痛快(转移和逃避情绪);

5、假如对即将发生的事或人,抱有挥之不去的忧虑,当事情真发生时,肯定会比想象的要好(逃避心理);6、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法,必须立即找到这些方法;7、逃避困境和责任,比正视它们要容易得多。这是最具破坏力的逃避心理。

8、如果事事不投入,只保持若即若离的关注,就会永远开心;9、我的过去、小时候,比如:父母是酒鬼和童年伤害,造成了我现在的一切;10、坏人坏事不应该存在。

莎士比亚说:“世间本无善恶。存在即合理,重要的不是存在,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当你发现自己有一条或多条非理性信条时,那么情绪崩盘就很容易发生。所以保持情绪处于健康和稳定状态,需要不断清除非理性信条。

NO.3

理性思维带来成熟情绪

改变想法需要不断练习

想要消除病态情绪,清理非理性信条,首先需要修正病态认知和思维。心理学家认为,有三种病态思维,是负面情绪和非理性信条的罪魁祸首。

第一种灾难性思维方式:把什么都看成灾难,把不是灾难的事放大成灾难;第二种绝对论者思维方式:我必须、我应该、我不得不、我只能、我一定要,凡事持必须和应该怎么做的人,更容易出现过激情绪反应。

第三种合理化思维方式:是一种极端和弱反应。即发生问题时,采取不回应和拒绝接受的状态,比如,谁在意啊,多大点事啊,我无所谓… 不敢正视情绪的人,最后一定会崩溃大喊:我受不了。

心理师 A•Ellis 在20世纪50年代首创: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简称 REBT 疗法。就是针对10种非理性思考,提出的认知疗法。该理念的核心是ABC理论,即对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所持有的不合理的信念(Beliefs),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等结果(Consequences)的主要原因。

如果通过日常觉醒和观察,发现自己存在非理性信条,就要不断通过练习和思考,重塑自己的认知思维。

比如,你是灾难性思维患者,那么发生一件事后,就先问自己,这个后果真是不可承受吗?有减少损失的办法吗?多练习几次,就会从担忧问题的模式,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模式。

NO.4

病态思维源自偏执意识

成熟始于接纳真实自我

心理学家大卫 • 西伯里,在著作《保持智慧》中表示:“所谓活得好,就是接受原本的人生、接受原本的自己、接受原本的结果,抓住机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满足其结果。”

而那些病态的思维,源自偏执的自我意识,以及拒绝接纳真实的自己。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也不真正爱自己,总是执着于自己“没有的东西”“完美的东西”,从而让自己陷入痛苦。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在孩童时期,被压抑的“撒娇欲”没有得到满足,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缺失,陷入想象中的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偏执之中。

小时候黏着父母撒娇的孩子,证明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从而不用压抑孩童时期的欲望。这些基础欲望得到满足或疏解后,孩子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欲望,从而没有“我执”。

而那些自我偏执型人格,因为幼时情感满足太少,即便成年后也常常陷入一种饥饿状态。比如,所谓的恋爱脑,尤其是爱情里过度索取被爱,或者控制欲很强,这些偏执意识都是源于匮乏。

被爱是人类早期或初级需求,如果成年后还将此视为唯一,就是自我不完整的一种表现。在潜意识中被心底残留的撒娇欲控制,并以此不断索取所谓的安全感。

心理学认为,安全感和被偏爱都是伪命题。自己不爱自己,才是一切不安的根源。这个时候,试着接纳自己“原本的样子”,降低期待,与自己和解,才能让内心暴戾平静下来。

NO.5

情绪稳定来自内心平静

外在冲突源于内在不安

越是不安的人,越会做出自我防御性的言行,越容易因为内心的冲突,而陷入情绪大起大落的状态。

心中有不安或冲突,想要集中精力做什么的时候,会需要花费相当大的心理能量。心中的不安或冲突越大,就越难以集中精力。

社会心理学先驱卡伦 • 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表示:“强迫性冲动,是神经症所特有的,它们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满足,而是安全感。”强迫性是由于潜藏的焦虑所致,是由孤独、无助、恐惧和敌意等情绪所致,代表在这些情绪裹挟之下,应对世界的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安全感和爱是两种背道而驰的存在。爱是给予的能力,安全感则是一种索求、一种剥夺、一种权衡得失,将情感变成一种经营。

一个成年人,要形成自己的自体化,不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也不活在依赖之中。他应该寻找内心的力量,建立完整的价值体系,获得内心的独立,从而努力承担责任,从根本上改变自己。

所以,一个看起来情绪平静,认知能力强的人,通常内心是没有计较和冲突,非常平和与开阔的。他们付出爱而不是索取爱,享受爱情而不是占有爱人。

NO.6

将情绪反刍变成反思

解构和瓦解负面经历

当遭遇痛苦的经历时,很多人都会事后反复回忆。有些人会对这些经历进行反思,然后带着新的见解成长。而有些人反而陷入恶性循环中,通过一遍遍循环痛苦的场景,让自己陷入更深的伤害中。

比如:有些情侣吵架,本来没多大的事,一方却事后反刍,这种过于关注痛苦的情绪和经验,会加剧痛苦。有些人甚至越想越气,因为反刍会频繁在脑海中燃起愤怒之火,造成更激烈的争吵。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持续的愤怒反刍,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那些罹患抑郁症的人,更是有长期反刍的习惯,喜欢反复回忆过去的创伤和记忆。最终损害自己的情绪、扭曲自己的看法,让人以更消极的眼光看待生活,从而感到无助和绝望。

心理成熟的人,懂得打破反刍的循环,进行情绪急救,开辟新的局面。

比如,回忆痛苦经历时,我们自然倾向于从自我沉浸的视角出发,透过自己的眼睛看问题。但如果我们试着“改变视角”,以第三人称视角,或者以旁观者视角分析当时的状况,那么不仅会降低应激反应,还会帮助我们从痛苦中学习和成长。

当个人在情绪反刍时,发现依然无法控制情绪时,还可以采取“愤怒重构”的方法,通过运动、拳击等激烈的运动,或者拍打人偶等发泄动作,将愤怒引导出来,并疏解和消化。

很多人不明白一件事:那些从不在人前情绪失控的人,有时不是因为控制情绪的能力更强,而是他淤积的愤怒更少。

NO.7

擅于培育内心的能量

懂得不断释放真善美

你一定会发现,那些越具有亲和力,越释放善意的人,往往情绪更稳定,更容易亲近,让人觉得值得信赖。这是因为他们内心柔软而强大,展现出平和的气场。

岛崎敏树在《感情的世界》中表示:“自我能量贫瘠的人,在和人进行心与心交流时,很容易感到疲惫。所以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尽量避免与人接触。”

这样做的后果是,能量始终处于匮乏状态。如果没有其他途径,比如亲近自然,热爱艺术,参加公益,那么内在能量就会持续被消耗。此时,如果仍然坚信自己拥有丰富的人性,就会陷入一种“谁也不了解我”的孤芳自赏中。

这样的人,置身人群觉得太吵,没人接近自己,又觉得自己被辜负。明明没干什么事情,就觉得身心俱疲,因为自身能量实在太匮乏了。

无论是弗洛姆,还是温伯格,都在强调爱的能量:“不爱自己的人,不会爱别人,只有懂得重视自己才能重视别人。同样,自我厌恶的人,也会将厌恶投射在别人身上。我们释放的负面评价和能量,也会反噬我们。”

一个人要么与他人联结,要么与创造主联结。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最好的培育方式,就是不断释放真善美。我们释放的情绪和能量会形成磁场,成为精神能量的供养。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庭院外面写着一个牌子:“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希腊文明史》记载,伊壁鸠鲁曾是个非常敏感且容易受伤的人,他还患上了当时医学无法治疗的胃病与膀胱疾病。伊壁鸠鲁知道自己无法摆脱疼痛,却依然度过了平静而快乐的一生。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写信给亲人说:“我迎来了幸福人生的最后一天,我在这里给你写下这封信。膀胱和胃上的疾病依然如故,剧痛不曾改变。但这些苦痛却远远不及与你交流所获得的灵魂上的喜悦。正如你少年时和我一起为哲学倾尽全力一般,希望你能尽全力照顾迈特道瑞斯的孩子。”

一个死前不忘拜托亲朋,要代替自己照顾朋友的孩子的人,他的生命是没有痛苦和不幸的。

NO.8

遵循内心的渴望

找到真实的自我

著名哲学家恩斯特 • 布洛赫说:“渴望是一种感觉,能赋予我们行动力。它是我们生命力的一部分。”

渴望会给生命注入力量,给人生赋予激情。正是这些不断积聚起来的力量,让一个人拥有不断向上的充盈。从而看待世界的眼光也会发生变化。

一个人的能量需要流动,内在的能量需要爆发,生命才会有出口。一旦找到了那件可以付出热情的事物,一个人的情绪才能够自然地成熟。因为一旦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心中的焦躁就会消散。

那些找不到人生价值的人,他们的内在能量不是自我攻击,就是用来攻击别人。力量没有正确的发泄途径,就无法确立真正的自我,就会陷入烦躁和不安。

而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的目标以及实现的方法,容易受伤的心会得到治愈,易怒的性格会改变,在意别人评判的敏感也会消失。久而久之,开始变得成熟起来。

真正成熟的表现,是有一颗安静的灵魂,而安静的灵魂来自笃定的信仰。因为祂能使人更有智慧的来看待世间万物,宽容的态度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比坚定的信念奔走人生之路,从容淡定的直面人性的黑暗和世间的悲剧。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