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骄傲与快乐”的同性恋群体用一场大游行把一年一度的同性恋自豪周推向了最高潮。
报道说,这第29届的游行吸引了38万 民众参加,包括市长苏利文和即将上任的警察局长朱小荪也盛装加入其中。
是的,同性恋大游行举办至今,早已变成了一场温哥华市民的“嘉年华”。
不管你是同 性恋、异性恋、双性恋、变性恋,也不管你穿了很多衣服还是几乎没穿衣服,你都可以享受阳光沙滩上的这份欢腾和热闹。
这其中不乏华人的面孔,或者在队伍中, 或者在观众中,我们脸上都挂着笑,手里举着DC,甚至冲上去和奇装异服的游行者一起合影。
在加拿大,我们似乎很能够接受这样一种存在。
毕竟,这个多元文化 的社会,一切都是多元的。
但,这是别人家的事,对吗?千万不能发生在我们自己家。
如果你的孩子是同性恋
M生了宝宝,圆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而且不哭不闹,可爱的一塌糊涂。
只是这宝宝长得忒像男孩子,明明一个公主身,穿上裙子却怎麽看怎么别扭,我们拿M开玩笑:“干脆就当作男孩子养算了。
”谁知道这当妈的认真了起来,“那怎么行啊?回头长大了成了同性恋我找谁说理去啊?”
我 认识的爸爸妈妈群里,有这份担心的并不在少数。
他们不担心孩子长大了可能吸毒,可能杀人,可能放火,就是担心孩子成了同性恋。
倒不是我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 有多么强,只是M在本地一家着名的百货公司化妆品部门工作,同部门的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同性恋。
她也曾告诉我,同性恋人群如何如何爱干净,如何如何好相处, 他们配偶之间又如何如何恩恩爱爱。
可那是别人,又不是我孩子!”M一副理所当然,语气十分坚定:“别人家的事情我管不了,只能尊重;可我的孩子,不 行!”
类似的话我听过不少,为人父母的他们更担心的是加拿大这个环境。
尤其是2005年上届自由党政府通过法案,使得同性恋婚姻合法化。
很显然,这个环境对同性恋的存在只有支持没有约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在他们心里,同性恋这3个字还是洪水猛兽,而同性恋这个话题在自己家里更是 某种程度上的禁忌。
反正这就是一种疾病,是不健康的,甚至在有些人看来,是“变态”的。
一直想就这个题目写点什麽,一直苦於找不到采访对 象。
寻找采访对象的过程让我意识到,即使在加拿大,也有很多华裔的同性恋群体没有承认自己的性取向。
他们或者和同性恋的朋友相处愉快,但在人群中却始终找 不到自己的位置。
他们或者可以告诉朋友,但一定不能告诉父母。
他们或者可以得到家人的某种“谅解”,但大家也都十分默契地避过这个话题。
没有人愿意接受采 访,即使匿名的也不行,直到我找到F。
温哥华是公开的好地方
F是个例外。
F的幸运让他例外。
“不是所有的同性恋都要经历父母的不理解和朋友的排斥。
”F开门见山,执着地要给我讲一个正面的同性恋的故事。
於是,坐在Robson街上的咖啡厅里,我扎扎实实地听了一场长达4小时的同性恋知识讲座。
历 史要追述到20几年前,那个时候的F才十三四岁。
他只是知道自己喜欢男孩子,可那时的台湾,别说他,恐怕连知道同性恋是怎麽回事的大人都不多。
资讯不发 达也有不发达的好处,我至少没有得到任何负面的信息说我是不对的,不好的,所以我的心理压力很少。
”他偶尔觉得自己不同,但生活还是一样过,毕竟10几岁 的男孩子本来就应该和男生混在一起。
而他喜欢男生还是女生,对谁都不重要。
17岁,F有了第一个男朋友。
他开始确认自己是谁,确认自己是同性恋。
虽然那场恋爱随着他来温哥华求学而无疾而终,但F很庆幸自己可以有机会生活在English Bay。
落日海滩之外,更美的是自由,像是扔掉了某种文化的包袱,一下子轻松了起来。
F 说在West End大概快要一半的租户是同性恋群体,聚集到一起有那种被肯定被认同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不需要散步时手拉手还要在乎别人一样的眼光。
也或许正是这种特点 吸引了很多同性恋来到这里,F就有一对来自中国成都的同性恋情侣朋友。
他们其中一个先申请技术移民到加拿大,然後担保另外一个申请团聚。
他们辛辛苦苦等 了两年多呢,就是为了可以正大光明得在一起。
”
“很多同性恋都愿意住在大城市,因为大城市冷漠,大家不会在乎彼此在做些什么,也就不会注 意到我们。
”冷漠成了大家的保护伞,给了他们更多的安全感。
可以想像,某个你认识我我认识你的偏远小镇,两个大男生手拉手在街上走路,会受到怎样的对 待?大概他们还没走回家,就已经被口水淹没了吧?”
他说话的表情总是很丰富,时而挑挑眉毛,时而夸张地大笑。
我很快乐,我们更容易快乐。
”F的话哲理十足,因为同性恋都要经历是否要公开的挣扎,“那是我们重生的过程,之后就不会为生活中的琐事而苦恼。
因为更了解自己,更了解生活,更知道快乐的重要。
”
告诉父母原来也不难
听 听F的经历,就知道他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
23岁那年的暑假,他在是否要告诉父母的情绪煎熬中度过。
F说他担心的不是父母不能接受,而是父母会不会觉 得在家人和朋友圈中丢脸。
很多人都说:“Once you come out, your parents stay in closet.”可他不想父母躲在closet里面,尤其不能因为自己是同性恋而躲。
怎麽办呢?他一度觉得死才是最好的办法。
那时候是很愚蠢啊,”F 笑,“可是想不开的时候,就觉得父母大概宁可为了一个死去的儿子悲痛,也不愿意为一个同性恋的儿子觉得丢脸吧。
”
想多了有可能钻了牛角尖,也有可能就走出了谜团。
F就是后者。
“我还有那么多事要做,怎么能死呢?”
“我要活着,当然就要活得高兴。
”
“我要怎么样开心地活着呢?”
“做我自己!”
答案出来了,妈妈家里的电话也响了。
妈,我是同性恋。
”
这 么大的事情没有赶回去与父母当面沟通,F说这才是他聪明的地方。
这个曾经在中侨辅导过不少亚裔同性恋年轻人的义工跟我说,与父母沟通有两个要点。
第一,要 了解父母的性格和思想。
F并不鼓励大家都像他一样直接对父母说,“我爸爸妈妈都是很开明的人,我了解这一点,所以才敢讲。
”他说,“如果你爸妈本来就是保 守的人,你去开诚布公根本就是自撞南墙,无谓的牺牲。
”很多父母不能够接受同性恋这件事是很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成长的过程、文化和环境都没有给他们这方 面的教育,“你又何苦给他们增加负担呢?”
关键问题是,他们会因为不快乐,而你也不会快乐。
这里就又引出了另外一个关键点,就是距离。
如 果你住在父母家里,很多父母一气之下,都有可能撂下“给我滚出去!”或者“我永远也不会认你这个儿子!”的狠话。
而你每天出现在他们面前,更是无时不刻都 在提醒他们,自己有个同性恋的儿子。
这种突如其来的大事,总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缓和。
父母也需要一个适应期。
”
F给了妈妈这个适应期, 妈妈也没有让他失望。
她回忆儿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她想起自己很多次看到女儿带男朋友回家,而儿子一次也没有带女朋友回家的疑问,很快很多事情都得到 了解释。
妈妈还专门去找心理医生,“我该怎么和一个同志儿子相处呢?”心理医生的答案众所周知,“无论他是不是同性恋,他都是你的儿子。
所以,如果你之前 是爱他的,现在也继续爱他。
”
父母的爱让孩子坦然
继续爱他,就是这么简单??让自己快乐,也让儿子快乐。
可就是有很多人 做不到。
之前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妈妈知道还是Teenager的女儿是同性恋后痛不欲生。
她一会儿说女儿还小,情窦未开,所以才喜欢和女孩子混在一起; 一会儿又说女儿是没有碰到真的让自己动心的,所以才误认为自己是同性恋。
甚至,她希望一反之前教育女儿在高中期间不得恋爱的说法,恨不能她现在就有一个男 朋友。
这位妈妈承认自己平时对同性恋话题采取十分开放的态度,但轮到自己,“根本无法接受, 我宁愿她是一个罪犯也不愿她是一个gay。
”甚至她觉得“不想再见她, 我希望她现在就离开这个家, 别让我再见到她, 自生自灭让她去,眼不见为净。
”
“所 以,我才幸运啊!”F的声音中透露着幸福,“后来妈妈还打电话责怪我为什么没有早点告诉她,她说让我一个人经历那样的成长过程太辛苦,让她心疼。
”F知道 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这么多,但当孩子告知你他或她是同性恋的时候,“你们不是应该感到开心吗?他们告诉你是因为他们信任你,信任你会继续爱他,信任他能 从你这里找到从别人那里得不到的支持。
”
一时不能接受可以给自己时间,不要立刻就觉得还是有病,更不要寄希望於心理医生能够让孩子转性。
“这个时候,需要看心理医生的正应该是想不通的爸爸妈妈。
”F指出,有些爸爸妈妈不是刻意反对孩子的性向,而是心疼孩子受苦。
毕竟这个社会还没有开放到人 人都能接受同性恋的程度,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同性恋比作为一个所谓的“正常人”要面对更多的挫折和跌跌撞撞。
但父母的爱能让孩子更坦然的面 对。
就像F的情况,他不担心别人对他的偏见。
如果有人把他看成异类,“那不是我的问题啊。
你不接受就不要跟我做朋友咯。
”F说从前他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可 现在不了,他学会把包袱扔掉,甚至扔回去。
你一直不接受,是你不舒服不快乐,又不是我。
”也有家人对他的性向采取不接受的态度。
可是妈妈就坚定地站在他 的一边为他辩护:“我这个做妈的都接受了,你还有什么资格说NO?”妈妈的爱就是这样保护着他,让他越来越自信。
不仅如此,妈妈还时不时对他的男友嘘寒问 暖,这些小动作每每让他觉得窝心。
爸妈来温哥华的时候,我们四个还常常一起出去吃饭,没有人觉得奇怪,反而那种大家庭的感觉让我很温暖。
”
这就是我能写出来的F的故事,应该是一种很多同性恋都羡慕的生活。
我实话告诉他自己之前对同性恋的不理解或者误解,我直接问许多我不知道该不该问的问题,他都可以耐心而好心情地听,耐心而好心情地解释。
我跟他说,交谈中觉得最奇怪的事情是你在做和我们一样的事情。
他笑:“你觉得我们是怪物还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