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罕见的大手笔收购加拿大矿业巨擘诺兰达(Noranda)的消息披露后,在加拿大社会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的讨论,尤其是加拿大各主流媒体,兴起了一阵中国热。
继《环球邮报》和《国家邮报》在上月底相继推出“中国专辑”之后,加拿大另一全国性媒体──加拿大国家广播电视公司(CBC)电台也推出为期一周的China Project。
CBC Radio:中国──下一个超级大国
相对于其他主流媒体,CBC Radio (CBC 电台)是最晚推出中国专辑的。
但是,据整个专辑的策划者和制片人瑞切特(Volkmar Richter)向环球华报记者介绍,CBC的准备却非常之早。
夏天之前就开始讨论这一论题了。
我们意识到了中国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中国会越来越重要。
”瑞切特说。
瑞切特做一期中国专辑的提议立即得到了CBC电台管理层的重视和认可。
经过讨论,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关注中国近年来如何成长为一个经济巨人,以及要发展为下一个超级大国的野心。
基于听众群的不同,CBC分三部分来完成这个专辑:全国电台派出记者前往中国,由那里的中国人带领他们记录中国的变化和发展,向加拿大介绍其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卑诗英语电台方面,主要通过生活在卑诗省的中国人来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而法语电台,基于没有太多居住在温哥华的中国人会说法语的原因,派出一名记者做出5个专题片,从记者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
经过一个月的准备,三套节目终于问世了。
从11月15日开始至11月19日,每天分为三个时段播出。
节目从商业贸易、环境、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了中国的现状。
所有节目除在卑诗省播出之外,还有部分会在全国播放。
另外,全国电台的中国专辑会持续到12月份。
应该说,影响会十分巨大。
谈到CBC中国专辑的不同之处,瑞切特说,“其他媒体比较重视中国现在的发展,而我们更注重中国发展对卑诗省的影响。
”电台找来了很多在中国做生意的商人或是“太空人”,通过他们的眼睛,让听众们听到一个_实的中国。
中国的发展如何在经济和家庭联系等方面影响到本省的人。
”
尽管CBC在节目中也谈到了中国的崛起和快速的发展,以及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的野心,但是可以看出,制作者的角度更加人性化,更加感性。
比如,一对前往中国收养孩子的温哥华夫妇,记者在他们离开机场之前和他们交谈,请他们说出他们的感受,和对中国的了解。
两个星期周后,这对夫妇从中国回到了温哥华,带着他们的小女儿,他们的感受变了吗?对中国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在电台的节目中,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更加用心之处在于,制作人专门挑选了几首当下中国非常流行的歌曲配合节目的播放。
其中一首,就是《别了,温哥华》的主题曲。
《环球邮报》:做好准备迎接中国世纪
《环球邮报》是加拿大最有影响的全国性英文大报,1959年起开始向中国派常驻记者,是第一家在中国社记者站的西方大报。
这次为做中国专辑,报社派出了36位编辑和记者,其中前10位记者前往中国实地采访。
最后以《中国正在崛起》为主题、17版的篇幅,编发了“周末专版”,从多方面、多视角介绍了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巨大成就与进步。
其内容丰富详实,含盖面大,堪称一次有深度的专题报道。
而其头版的20个简体中文字更是醒目突出。
旁边的小型英文解说颇为有趣:如果你还不会念这些字,最好赶快学。
而《准备好迎接中国世纪的来临》的文章揭开了专题报导的序幕。
这些报道比较具体地介绍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该报总编辑爱德华 格林斯潘在为专版写的前言中说:中国正在超速发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长征”具有惊人的气势和重大历史意义。
毫无疑问,中国正在崛起”。
《环球邮报》认为在经过25年一窝蜂似的经济增长后,一个再生的中国企图重新成为一个大国。
无论是从东部还是西部来看,新中国的形象都变得清晰起来。
在北京,建筑工地上无数起重机直指云霄,卫星接收器安放在闪闪发光的新饭店和写字楼顶部。
过去几年,尤其是今年,加拿大和世界各地的人都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到中国的崛起。
突然间,中国成了全球经济的动力。
它不仅是世界的新生产车间,制造了世界上1/3的电脑、一半的数码相机和DVD播放机、一半的服装以及2/3的复印机和微波炉。
去年吞食了世界40%的水泥并推高了钢、铜、铁矿、大豆以及石油的价格。
一个新的中国正在努力成为一个强国,也许是最强之国”。
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中国什么都要最好的、最时尚的、最漂亮的。
”
一篇题为《中国是否将加入文化俱乐部?》的文章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信心、最开放的时期,现在中国又恢复信心和对外开放。
文章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文,目前世界上说汉语的人口,已经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的3倍。
文章称汉语将成为世界新的“必学语言”,认为“不久以后,中文很可能超过英文,而被世界各地的人们选为他们的第二语言”。
通观整个中国专辑,《环球邮报》从十分积极的角度来谈论中国,认为中国的发展对其他国家来说也是好消息。
中国经济的崛起应该导致水涨船高,带动全球收入水平提高。
尽管有人对中国的外包和来自该国的竞争忧心忡忡,但中国的经济繁荣早帮助日本走出了其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低迷时期,并使美国从其近期的经济衰退中复苏。
《国家邮报》:中国──苏醒过来的巨人
《国家邮报》也在其财经版上,以“中国:苏醒过来的巨人”为题,大谈中国的崛起对加拿大及世界的影响。
一向以财经评论见长的《国家邮报》主要从经贸领域谈论加拿大市场所受到的影响。
作者认为贸易方面的影响是积极的。
中国的贸易发展,给加拿大人带来的是更多的机会,而不是危险。
加拿大和中国,通过移民、贸易和投资等管道而建立起来的双边关系源远流长。
大部分加拿大家庭都能感受到和中国贸易的好处。
低廉的商品价格让加拿大人,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从中得益。
另外,中国已经成为加拿大增长最快的市场。
过去五年中,加拿大在其他国家的出口市场只增长了 20%,而对中国的出口则增长了 91%。
如果发动和中国的贸易战争,将影响数以百万计加拿大家庭的收入,也让价值数以百万元的出口贸易受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将得于和像加拿大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先进、自由和开放的国家做生意。
对中国设置贸易壁垒,这是加拿大政府所能想到的最具自毁性的措施之一。
当然,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比如,有专栏作家认为中国收购阿尔伯塔省诺兰达矿业,仅仅是中国大陆大举向全世界收购能源矿产的第一步。
已经引发了中国将全面控制加拿大矿业的恐慌,并呼吁对未来中国大陆的收购案设限。
文章指出,中国白热化的经济增长,让世界放松了警惕。
同时,也让中国的资源需求急剧上升。
这样的结果,就是令中国不得不转向像加拿大这样石油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文章用芝加哥一位著名中国问题及投资顾问黑尔的话来证明:“这仅仅是个开始。
他们急切需要原材料。
他们也准备花高价去购买它们。
中国将会在加拿大寻求更多的资源。
”
1970 年代,由杜鲁道领导的自由党政府,就面临美国公司大量收购加拿大油田的局面。
1973 年,对外国投资者接管加拿大资源的恐慌,促使当时的少数党派政府设立了外国投资审查署。
接下来的 10 年里面,加拿大政府对外国投资进行了限制,使美国政客和那些想在加拿大投资商人对加拿大有许多怨恨。
该署于 1984 年撤除。
而现在,基于一些反对中国投资加拿大资源的呼声,这些激进的措施似乎又有重新派上用场的可能。
小结
在全国性的媒体关注中国发展的同时,《多伦多星报》、《温哥华太阳报》等一些地方性的报纸也开始谈论中国问题。
只是,和全国性的媒体不同,地方报纸的观点略显悲观。
比如对于中国五矿收购诺兰达矿业公司一事,《多伦多星报》提出了强烈的反对。
作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星报》发表社论呼吁联邦政府要谨慎处理诺兰达收购案。
社论指出,中国五矿收购诺兰达,就诺兰达公司的商业利益和股东利益而言,可能有利。
但由于诺兰达的矿产非常重要,所以政府在处理此案时,也应该考虑政治和政策等因素。
将如此重要的矿产公司出售给中国,将引起加拿大人的不安。
中国威胁论的观点甚嚣尘上。
主流媒体对中国发展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一,中国的经济腾飞对世界的发展,或者加拿大的发展也是利好消息;其二,中国威胁论。
尤其是在中国五矿购买诺兰达矿业公司的消息传出之后,这种“恐惧”愈演愈烈。
似乎发展的中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会将整个世界拖垮。
显然,两种观点也绝不仅仅存在于媒体,这只是政坛和整个加拿大社会不同观点的反映。
只是,马田政府是否会步杜鲁道的后尘,去限制中国在加拿大的能源投资呢?就要看工业部长艾民信如何决定了。
如果政府认为,这项交易有损加拿大的利益的话,那么,他可以终止这项收购。
而如此一来,联邦政府的处境,就是骑虎难下。
因为拒绝势必会影响加拿大和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贸易关系。
诺兰达收购案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插曲,是引发主流社会中国热的导火索。
可以确定的是,这不是英文媒体,甚至英语社会的第一波中国热,也一定不会是最后一波。
随着中国大陆经济持续发展,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及区域政治影响力分量逐渐增加的同时,中国热将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