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家的眼光与思维来解剖社会学范畴的种种困惑,将会给人予启迪。
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微波和太空电子研究中心”主任、加拿大工程院和皇家科学院双重院士吴柯教授与记者畅谈的正是他亲身体验并不断思索的话题。
“走到哪里就做哪里的主人”
吴柯教授反对用“漂泊”、“流浪”等文学词藻,来掩盖华裔移民在所居国缺乏主人翁气概的消极心态。
他质问道:“为什么要崇尚‘落叶归根’而不是“落地扎根”?为什么华人身后埋在当地总会被凄然形容为‘客死他乡’?”
吴教授认为这种客居心态的危害极大,因为拿自己当客人,就必然讲究“客随主便”,不可“喧宾夺主”, 做人就会唯唯诺诺,做事就会束手束脚。
这不仅严重影响华人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还会被当地民众认为我们移民对所居国没有归属感,缺乏社会责任心。
吴教授说:“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拿自己当那里的老大,当那里的主人。
这样一来,我就消除了恐惧和陌生,就有了自信和责任,就有了发奋图强的精神,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
”
“自信危机造成自卑心理”
吴柯教授认为中国人长期以来受到外国列强的物质侵略和精神压迫,造成了严重的“民族自信危机”,表现为不相信自己的眼光、标准和能力。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亮”。
这种民族的自信危机,反映在移民身上,就是“明哲保身”地游离于当地主流社会,不敢冒险,不能坦然面对一切,更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吴教授以为华人从来就不是能力可不可以达到的问题,而是信心的问题和自我定位的问题。
吴教授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来自世界各地,可以说什么肤色的都有,“人家为什么会选我一个中国人当导师,就是因为人家没有种族的包袱,人家根本不在乎你是哪国人,人家看重的只是你的能力和人格。
他寄希望于下一代移民,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自身的不断强大,给全球华人增加了底气;另一方面,这里长大的孩子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重重包裹,没有自卑感,不盲目崇拜西方,所以大多数华人子弟在当地的学校和各个工作领域都能表现出色。
“只有付出才能得到他人尊重”
吴教授认为,“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还限制了华人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由此也带来华人整体形象和切身利益的直接损失。
他说:在中国科技界没有“义务工作”的传统,但是在西方却非常提倡,特别是科学家们。
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每年都会花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没有报酬的工作。
“你做了,你就会得到尊重,”吴教授说。
从九十年代起,吴教授就投身于国际科技界的“义务劳动”之中。
在后来的几年里,他是第一个华人,也是第一个加拿大人,加入了“国际微波理论和技术协会(IEEE)” 的最高行政委员会,并成为该协会“国际委员会”主席。
吴教授还曾担任过多种IEEE学术杂志的编辑,负责审阅工作,他说:“由于我进去了,我就可以要求协会从中国聘请专家,从而提升中国科学家的知名度和科研成就。
”经吴教授提名,大陆和香港破天荒地有了三位教授成为国际微波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
该学会最具权威性的两个杂志,如《IEEE Transactions 》,以前从来没有大陆华人当过编委,在吴教授的努力下,现在已有两名大陆背景的专家各自成为这两份杂志的副主编。
(胡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