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的十二月到未来的一段时间,多伦多最不缺的就是晚会了。
有专业电台的、有各种协会和同乡会的、有网友合办的、也有冠以很大头衔的。
总之,只要愿意付出时间和金钱,你的每个周末都会是莺歌燕舞的,谁再说多伦多的冬天很寂寞,那真是万恶的旧社会。
多伦多的华人文艺晚会有两种,一种是免费的,一种肯定就是买票的了。
免费的多在华人的Mall里举办,别看在MALL里的舞台上,但主办者多是一些电台和传媒,为了配合自己的广告和其他宣传攻势举办的,其灯光音响的专业程度,不亚于正规剧院。
但主办者和观众也多为香港移民,因为他们的移民历史比较久远,所以在本地也积累了大量演艺所具备的各种人才,加上香港本土艺人的时常造访,使得晚会精彩程度增色不少。
可惜的是,无论主持还是歌曲都是粤语为主,如果不太习惯粤语的大陆移民,会有一种吵吵闹闹的感觉。
因为香港主持人的风格就是搞笑和无厘头式的幽默,如果再加上听不懂粤语,回家之后头稍微有些眩晕的感觉,也是在所难免的。
这买票的也分为两种,一种呢是边吃边看。
一般地点多选在某个餐馆举办,虽然观众饱了口服和眼福,但是作为演员们是最不愿意参加这样的演出,首先是舞台(如果还算得上舞台的话)狭小,灯光直白,音响说不定还不如你家里的好,沾餐馆的光还一层油腻,毫无美感可言。
其次总觉得观众没有全身心地欣赏自己的自己的劳动成果,标准的“吃着碗里的,看着盘子的,想着台上的”。
而且吃着看着难免人声噪杂,走桌穿台的,孩子哭大人笑的,演员也很难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
一种妥协的办法就是希望主办方把演出安排在餐会结束之后,但是一则观众有可能没有太大的兴趣坐下去(如果演出很so so的话),二则餐馆的老少一帮子不一定有看戏的闲情,毕竟坐着喝水和吃饭,是有经济差别的。
而这些演员们多半在中国都是专业演员,都是灯光音响伺候出来的,沦落到这般境地,才体会到草台班子的味道,但为了演出费,演员们大多只好将就了。
买票的另一种就是坐在剧场里的了,其正规程度和演员的成就感是成正比的。
有的时候很多中国国内的文艺团体的加盟,使得我们这些远在加国的移民,也可以听到很多以前再熟悉不过的革命歌曲,和看到一些久违了的民族舞蹈,这种感觉是香港人所体会不到的,这也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总是在潮流浪尖上久了的人,有时候也会很空虚的。
稍微一点缺憾就是,多伦多本土的大陆艺人,抱着一把钢枪打天下的雄心,走到哪里都是同一首歌,缺乏一种创新的劲头。
试想一下,一个月花钱到处买票几次三番看您唱同一首歌,智商是不是有问题了。
不过也难怪, 年轻的艺人移民到这里很难,老艺人移民来了之后就失去了文化的根基,想吸收新的营养也有些鞭长莫及。
所以如果想振兴华人的演艺市场,需要培养下一代演艺人才,并加强和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才能使我们和香港移民一样,流行不落伍。
另外一个方面,从大陆造访多伦多的艺人,均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演员,还一定要号称“著名的”,一个艺人著不著名,其实根本不用宣传,随便找十个人问问就有结论了。
招引不来大陆演艺界大腕,原因还是一个市场问题,大陆移民虽然人数众多,但大多是刚刚登陆不久,纵深感和方位感还没有找好,就还谈不上精神文明领域的建设,而已经占领了阵地向纵深发展的老移民,却已经听惯了交响乐和西洋歌剧,对那战斗的号角已经陌生了,所以这个演艺市场潜力大,但不会有太大的经济效益。
所以,和明星们巨额出场费相比,举办者是无利可图的,难免会找一些天天在华界传媒宣传后,才渐渐“著名”的艺人来救场。
这个培养过程很长,等到有一天中国的大腕前赴后继的往加拿大涌来,才能说明我们已经稳住脚了。
这也就是历代君王为什么喜欢莺歌燕舞的原因了,它往往象征一个朝代的兴衰。
但如果只为了让别人看花架子,硬要弄出个莺歌燕舞来,水袖长裙飘起来后,露出来的劣质丝袜,同样也会告诉世人,一切都是假的。
前两天一个网站的网友们举办了一场上千人晚会,本想好不到哪里去,以为技术移民为主的网友们,大多终日以电脑洗面,为生计奔波,有什么文艺细胞?有什么心情去欢歌?但看了之后,不觉感慨,弟兄们了不起,真实的原创,自发的表白,其感染力和渗透力,远大于用金钱堆出来的一些文艺作品。
同样的《东方红》,在这个晚会上听起来,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所以说,很多协会的晚会,有的时候是靠几个协会之间互相买卖对方的票才撑起来,为什么那么难?少的就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愿望和真诚。
(巡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