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北美时报:今年,是多伦多的刀案之年?

文章发布时间:June 6, 2007

刀案上升? 令人关注

4月13日,多伦多TTC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地铁杀人案件,年仅21岁的Nick Brown 被人用刀杀死在地铁车厢,案件导致第二天繁忙的Kennedy地铁站停运一天。

4月14日, 多伦多一个16岁 的少年由于在作案时被保安录像拍摄到,他主动到警局自首他在一周前将20岁的Jeffrey Delgado 用刀刺死的凶案事实。

这个案件被列为多市今年的第16宗凶案。

5月9日,两个小伙子因为在一个清真寺吵架,21岁的Mafas Hashem 出刀杀人,被控以试图杀人、用武器攻击、携带隐藏的危险武器罪名。

5月12日晚上,在有20个青少年参加的一个平常的家庭派对中,Oakville的18岁的Sujenthan Ramanathan用刀刺死了19的Amrinder Singh Atwal,在这个凶案中,他20岁的兄弟Arjenthan、Sajenthan,他 46岁的母亲Kohilavanee Ramanathan 被警方列为从犯。

另外,还有其他三人被刺伤。

如果我们再去看一看多伦多警察局(Toronto Police Service)提供的数据,这些数据就张贴在多伦多警察局凶杀案小组的网页上,很明显,根据多伦多警察局(Toronto Police Service)的凶案调查小组(Homicide Squad Case List Log)及时更新数据表明, 截至到今年5月22日,多伦多地区共发生23起,其中枪杀案件11起,刀杀案件7起,刀刺案件呈上升趋势。

而且,夏天即将到来,历年的统计表明,夏天都是多伦多的犯罪尤其是凶杀案件的多发季节,在夏天频频举行的派对和经夜不休的俱乐部狂欢中,尤其隐藏着犯罪的种子,这不仅令人担心:今年是不是会成为多伦多的“刀刺犯罪之年”?更不能不令人联想到:自2005年年底和2006年年初由前总理马田当时试图发起的“禁枪令”,那么,发展到今天,是否意味着苗大为市长要提出“禁刀令”呢?

为什么是刀案?

其实,青少年特别是在校中学生涉及刀案还远不止是在多伦多,刀案是大城市犯案的一个特点,5月22日,在温哥华,一个14岁的男孩由于刺死一个13岁的男孩Chrisna Poeung而出现在法庭上,另有三个少年被刺伤。

从今年以来发生的刀案中可以看出,要对刀案负责任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年龄线大都在16到21岁之间。

其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不少人还是在学校读书的学生,更特别的是他们还只是中学生。

据警方对这些刀案的描述,这些刀案发生的基本顺序是:带刀――参加聚会/聚会场所――争吵――争吵升级――打斗――情急之中拔刀相向――留下死伤者――死伤者家庭的痛苦、同伴同学的后悔和犯案者无尽的悔罪。

这些刀案有一些基本特点:

1、有团体或某个组织的行为;

2、通常都针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人;

3、群体暴力倾向。

而涉及到这些团体中的这些学生的主要任务本来应该是在学校好好念书、或者在社区服务,是什么原因让刀案成为他们成长之中的一个绊脚石呢?

面对流淌的年轻的血,面对扭曲的还带着稚气的脸庞,面对那些事后的鲜花、玩具、守夜的烛光,面对母亲的眼泪,面对同伴同学的呼唤,任何人都无法只是沉浸在单一事件的痛苦中而不抬头责问这样一个问题:谁将对这些孩子的犯罪负责呢?

答案是什么:是暴力的视频游戏太过泛滥?是电视画面中的暴力镜头多得已无法控制青少年手中的遥控器?是暴力文化已经成为流行音乐和流行偶像们的一个似乎已成经典的符号?还是新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比如Ipod等,已经让传统的警方示范和教育显得明显落后甚至是捉襟见肘)?还是网路的高度发达(如youtube、facebook的兴起和普遍流行已经让我们身处的社会控制本身迷失了控制的方向)?还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如何对待暴力的教育和心理辅导方面实际上已经难以作为?还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已经对小孩的成长教育基本失去控制,尤其在一些第一代移民家庭中?

答案似乎太多而已经无法把握,答案涉及面太广而似乎越问越让人陷入迷失。

不过,根据西方实用主义的教典和议会基于有事论事的操作流程,在这个事件上,它的焦点关键词就是:青少年、刀具。

多伦多太阳报引述一位专家的话说:“青少年犯罪率在升级、增多、加快发展,并卷入犯罪团体。

女孩、还有武器也比以前明显增多。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也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公开的信息表明:还是一九九四年的时候, 12 到 17岁的少年犯罪已占所有人群犯罪的 22%。

统计还表明:自从一九八六年开始,青少年的犯罪率就猛升了124%, 而同期,成年人的犯罪率上升了40% 。

针对犯罪的工具,早在2004年年底,多伦多和约克区的青年辅导师、青年人互助组织(Youth Assisting Youth)的行政总裁 Sally Spencer就预警过:“以前,他们在学校打架时是用拳头,现在,他们出手已经开始使用刀具、枪支。

数字也许并不说明一切问题,而警局也并不是对此也心中有数,多市警局青年部门的领导Dave Saunders就说过:“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报案,许多人选择沉默。

”一些警官认为,这其中,只有30%的群体案件被控,而且,也只有约10%的群体犯案报警。

但是,笔者不知道多伦多警方当时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预警和防备?有没有做过刀案频发的预估和社区辅导?

教育系统方面,针对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上升,加拿大学校安全系统设计了一个视频游戏软件叫做“现场保持冷静头脑”Cool Heads in the Zone,这个游戏有6个暴力场面,学生可以对游戏中的犯罪者、受害人和旁观者进行互动来看如果选择参与或者不参与分别都会有哪些结局,教育系统的初衷是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生在遇到这样的场面时要积极报告。

这个游戏在所有的中学都有放映。

游戏固然不错,但是笔者要说的是,现在的游戏恐怕要变更一下了,因为当下的关键还不是报警与否的问题,更重要的看来是让学生们知道后果、明白事情如果不这样发生,应该还有哪些更好的发生通路。

要不要禁刀?

更值得担心的是:刀具不像手枪那么抢眼,它更加容易携带,而且一般情况下还不会引起人们的怀疑。

刀具也很容易隐藏起来,不像手枪那样需要一个较大的空间。

更加重要的是,刀具比起手枪来要容易得到得多,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一到两把刀。

不仅如此,年轻人,特别是有些中学生觉得带刀具很酷。

再进一步,目前,只要发生有刀案,警方就把用来杀人的刀具均认可为武器,同时还被控以隐藏武器罪。

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家讨论禁枪的时候,特别是前几天由于几个学生摆弄枪支,导致9年级学生Jordan 不幸中弹身亡,多伦多市长苗大为重提禁枪案。

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但是,笔者更进一步认为,刀具也应当在禁止的行列,至于如何制止,相关的部门和智库可以提出可以操作的方案,笔者的方案包括:

1、禁止任何人佩戴、销售手枪,如果苗大为市长认为美国必须为多伦多的枪案负主要责任,那就有必要加强边境安全,提升打击走私枪支的力度,提升警员数量等,而不仅仅是对媒体说上几句话,博得市民好感而已,因为笔者记得2005年枪案飙升的时候,苗市长不得不举行新闻发布会,也说了今年5月份说的同样一番话。

2、禁止年龄在18以下的人群携带尖锐刀具。

3、禁止除许可人士外携带特别刀具。

4、强化法律系统,从重处罚凶案,把去年哈帕的提议落到司法的实处,而不只是为了竞选的需要和讨选民的高兴,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作为。

5、发起公共讨论解决,加拿大有公共参与讨论从而提炼出法案来解决关键问题的光荣历史。

今年5月14日,一个19岁的加拿大辛都-锡克族年轻人Amrinder Singh Atwel 在家庭聚会中被人用刀刺死。

笔者读到这个消息时,第一个联想是2005年,锡克族的一个学童还曾经为佩戴传统尖刀上学引起教育局、学校、同学、老师、家庭以及族裔之间的巨大争议,最后法庭判决该族学童有佩刀上学的权力,多伦多教育局失败于多元文化政策之下。

笔者因此认为,多伦多是个多元文化的圣地,在文化政策的执行上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是这些尊重多元文化的政策不能与普遍政策相抵触。

笔者为法庭尊重人道理由击节,但是更为此担心的是不同民族其实有很大的不同传统习惯,若是尊重所有的民族传统,师出“人道理由”之名,从而释放出所有的习俗力量,恐怕多伦多会成为一个电影“星球大战”中一样的无序星球了。

多市安全再度令人关注

本来,多伦多是相对安全的。

在近8年前的1999年,民调机构Angus Reid曾有一个邮寄类调查,结果表明曾经有61%的市民认为多伦多和加拿大其它地区一样安全。

但也有近一半的(48%)的市民认为多市没有5 年前那么安全了。

当时还有90%的市民认为在自己的家中非常安全。

但是到2005年,加拿大的凶杀案件达到10年来的最高,多伦多的2005年凶杀案件也成为历史最高。

特别是岁末年终的节日时发生在市中心商场附近的枪杀案件,引发了人们对多伦多安全的忧虑和公众讨论,更引发了民众急迫的要求禁枪的强烈呼声。

但是,相对于其他北美城市,多伦多仍然是安全的。

比如,Edmonton在2005年有着加拿大最高的凶杀案发生率,100,000人中有4.3人被杀。

我们必须在头脑中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多伦多警局的发言人 Mark Pugash在犯案形势稍好的去年作了这样的表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多伦多的安全数字会一成不变,也并不意味着多伦多的市民就可以无担心之虞。

在民众的压力之下,以及大家对安全的渴望声中,2006年的凶案数字下降,似乎人们对凶案的关注度有所降低了。

然而,随着今年刀案的急剧上升,人们有理由再次提高音量,提请公众关注多市的安全和凶案关联的另一个致命武器――刀具。

(原题:今年 :多市的刀案之年?)

(记者 杰克)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