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委员7日说,隶属于卫生部的人体器官移植临床应用委员会(OTC)将联合中国红十字会于4月召开第四次会议,讨论脑死亡的相应操作,使脑死亡的观念得到医学界的共识,并推动脑死亡概念在中国的发展和健康的器官移植。
黄洁夫说,智能呼吸机的使用就意味着脑死亡,“这不是指植物人,也不是指安乐死”。目前全世界关于死亡的判定有两套标准:心跳呼吸停止和脑死亡。世界上已经有90多个国家在医学界形成了脑死亡认定的共识,并由医学界掌握,供患者家属选择。
他说,卫生部将联合红十字会,委托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协和医科大学,研究脑死亡标准如何在中国医学界达成共识,“有关脑死亡观念的讨论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很多专家都认为这件事情很急迫。”
“中国的脑死亡必须得到共识,没有脑死亡判定,就没有真正的人体器官移植,因为一个人呼吸停止至15分钟后器官就不再能用。”黄洁夫说。他强调,参与器官移植的医生不能参与死亡鉴定,“器官移植的捐献和获取必须由第三方认定,器官捐献和移植是两条线”。
他说,脑死亡进一步推行是“卫生行政部门在医务界达成的共识”,4月的OTC会议将产生相应的细则,并会得到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据悉,卫生部2003年就公布了脑死亡标准,操作的程序也已制定。2007年5月1日《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正式实施,黄洁夫说,这标志着中国器官移植有了专门的法规,可以有章可循,在法律层面上保障了医疗的安全,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然而,他说,条例实行8个多月以来,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机构来监管条例的实施,器官移植方面存在很大问题,4月的OTC会议将研究如何对活体器官移植进行严格管理,如何贯彻条例,并对出现的问题,如“交叉换肾”等,进行解释。
黄洁夫说,卫生部正积极推动相应专门机构的成立来监管器官移植的发展。2006年,卫生部成立了人体器官移植临床应用委员会(OTC),黄洁夫担任主任委员,筹划出台《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即将召开的OTC第四次会议上,OTC组成成员将包括担任副主任的医政司司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顾问、委员(由吴孟超等器官移植专家、院士组成)以及伦理学专家、律师、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第三方代表。世界上所有开展器官移植的国家都有这样的机构。
他说,由于供体缺乏,按照国际惯例,中国禁止外国人“以器官移植为目的的旅游”。“如发生,医生将受到惩罚”,目前中国的人体器官移植主要用于急需的国内患者身上。据悉,中国每年约150万人需要做肝移植,而实际上每年能够做手术的病人只有1万人左右。“器官在中国比在任何国家都要紧张。”他说。若外国公民在中国出现器官功能衰竭,中国同样会像对待本国公民一样对其进行“人道主义”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