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大型喷气式飞机未能普及,坐飞机的都是贵族、阔佬和政要,所以20到50年代的飞机、飞艇、水上飞机等早期航空器和技术 本身相比,是不成比例的奢华,有豪华的旅客卧室、餐厅、休息厅、吸烟室以及可供散步的走廊,餐厅里布置着铺着细麻布桌布的餐桌,备有镀银的高级餐具,甚至 还有书房和钢琴伴奏的酒廊以及洗浴间和吸烟室。而90年代下半期,现代飞机的头等舱才重新出现180度的卧铺。空中旅行普及后,同时也大众化了,要让更多 人乘上飞机,以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率,就必然会牺牲个人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新一代头等舱,的确是把空中旅行作为奢华行程的回归。
头等舱,要还是不要?
在 现代航空器产生的早期,飞机较小,飞行航程较短,能乘得起飞机的也都不是寻常百姓。航空公司只能“螺丝壳里做道场”,想法设法在窄小的空间里加强舒适性。 为少数人服务的奢华设施,也限制了乘客人数,一次越洋飞行可能只有十几名乘客。因此,即使豪华程度不亚于今天,那时的飞机也不存在“头等舱”的概念,所有 客人都是VIP。
细 究头等舱产生的背后的原因,不仅仅只是一种商业策略的灵机一动。70年代中期以来,阶级分化严重。《西欧及世界政治的向右倾斜》一文认为,在美国,富人的 数量不断增长,市场要对此做出反应,为他们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服务,这些空间与服务远远超过了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就像一百年前古老的金融贵族一样, 他们正在用过度奢侈创造自己的黄金时代。新的富人是一些由生意人和自由职业者组成的精英,他们处在不停的运动中。从事投资活动的银行家、忙于飞机旅行的高 级律师、拥有巨额收入的企业主、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商人、消遣娱乐工业的大牌明星,这些人都有很多钱,但是没有时间。
在 飞机中,前面座位的空间得到扩展,中间的、后排的座位行距缩小,座位之间的横向距离也在减少。美国左派学者罗伯特-赖克引述了一家美国大型航空公司的布告 通知,通知宣布在飞机座位安排方面明显拉大了头等舱和普通舱之间的距离,赖克认为,飞机座位的空间变化可以看作是对于新经济中社会结构变化的图示说明。
当然,商人都是“唯利是图”的,虽然航空运输业统属于服务业,但如果一家只能亏本的航空公司连基本的生存“关”都过不了,又何谈服务呢?在从20世纪末到新世纪初的约10年时间里,对航空运输业来说,宽广的天空似乎已经成为了日益狭小的利润空间的绝妙讽刺。
“80% 的航班收入来自20%的旅客”,这一公认的定律正在形成不可抵挡的影响力,并在无形中改变着航空公司的市场和服务理念,从而在深层次上改变着人们的航空旅 行生活。在飞行时间长、机票利润高的远程洲际航线上,坐在头等舱和商务舱里20%的客人,决定了游戏参与者的最终命运。既然是生存之根本,那就难怪航空公 司拼命要在头等舱上大做文章了。近年来,航空公司开始着意刻画自己的新角色—-精英俱乐部的组织者、豪华餐馆的老板或是奢侈品经销商,总之只要是他们 认为能吸引高端客人选择自己、喜欢自己的方法,都会勇往直前地试一试。因为这是毋庸置疑的,商务舱就是航空公司的脸面,抓住一个商务客,就意味着抓住一个 业务频繁的公司、一群具有消费能力的客户。英国航空公司就曾斥资1亿英镑用以提高商务舱坐椅的舒适度,并为商务舱乘客提供机上酒吧、即时信息等服务。
少数人的空中奢华
新兴的阿联酋航空公司是全球20大航空公司中盈利最高的五家之一,它胜在舍得在硬件上下功夫,一直以购买全球最新型及最现代化机型而闻名,光A380型双层空中巴士一次性的订购量就达45架之多。
或许是以前中国坐飞机的乘客非“官”即“富”,加之中国的航空公司由于市场细分不够,目标客户群不明确,对头等舱服务并不很重视。这导致了在国际航线上,中国航空公司航班的头等舱与很多外航相比,无论是从客舱布局、设施配备,还是服务水平,都要“寒酸”很多。
不 过,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旅客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乘坐中国航空公司的外国高端客人也越来越多,这些客人对服务的要求与过去相比,显然提高 了很多。全新的客户需求趋势使中国国内的航空公司不得不开始考虑头等舱的重置和升级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的天空越来越开放,很多外航涌入中国航空市场的同 时,中国的航空公司“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在国际航空市场上,中国的航空公司开始感受到了更大的竞争压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番天 地,不被“大浪淘沙”?很多中国航空运输企业选择了打“头等舱”牌,吸引更多的高端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