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的狄玛信(VELMA DEMERSON)控告安省政府的官司,将在最近开庭审理。
她计划出书,诉说作为一名白人在加国排华的黑暗时代生活的一点一滴,为历史留下借鉴。
狄玛信以八十岁高龄仍然不断为族裔和谐奋斗不懈,只因她的冤屈六十年尚未昭雪。
据《星岛日报》报道,当中国陷入八年抗战的水深火热之际,住在地球另一端的安省华裔居民虽然不受战火威胁,但亦依然生活在加拿大的黑暗时代,连他们的配偶亦受累。
安省法庭在一九三九年以安省妇女庇护法案(ONTARIO FEMALE REFUGES ACT)中“桀骜不驯”(INCORRIGIBLE)的莫须有的罪名,将狄玛信收禁一年。
法例原来赋予十八岁或以上女性有婚姻自由,只因她的未婚夫是一名来自中国广东的华人。
无情的判决毁灭了她、丈夫和儿子的一生。
她在一九三九年的五月三日被送入BELMONT INDUSTRIAL HOME。
这间收容所原是羁留当街饮酒和行乞等边缘妇女。
但仅仅六个星期就因为人数不足而关闭。
她与其他四十六名少女被转到ANDREW MERCER REFORMATORY劳改营,捱过令她刻骨铭心的悲惨岁月。
她们由六人一室的宿舍,变为单独监禁于只有四尺乘七尺的狭隘囚室。
每日只有一小时可以和其他囚犯交谈。
狱中的女医生属于一个信奉人种优生学反对异族通婚的组织副主席。
狄玛信至今仍毫不怀疑医生企图杀死她腹中肉。
她不愿多谈狱中的苦难,只表示曾经被当作实验室的白老鼠,被迫服下或注射药物。
她后来从省政府的文献中翻查纪录,才知部份药物会阻止血液携带氧气,亦有一些会经由母乳传给婴儿。
因此她的儿子出生不久就患上皮肤病和哮喘。
不顾家庭反对嫁给华人
她出狱后仍不理家庭反对,坚持与华裔恋人叶锦驹(YIP KUM KUEY,译音)结婚,可惜贫贱夫妻百事哀,这段异族婚姻只维持了三年就劳燕分飞。
即使超越了半个世纪,狄玛信回忆起少女情怀时脸上仍不禁露出甜蜜的笑容。
她与母亲以及两名闺中好友到一间餐厅进膳时,叉子不慎滑落,由任职侍应生的叶锦驹拾起,当她的叉子又滑落后,整间餐厅的人都大笑;而叶锦驹就趁机提出约会。
她说,当年社会上认为与中国人交往非常安全,她于是答应。
至今她依然觉得华裔前夫是一名非常有礼貌和尊重他人的人,但不幸沾染中国人好赌的劣习。
叶锦驹先将他们计划结婚的积蓄输光,又将她入劳改营之前留下准备组织小家庭的一笔金钱断送于赌桌。
狄玛信说,如果婴儿健康,靠丈夫每星期九元的微薄收入尚可以刻苦过日子;但带着患病的儿子,她看不出有任何前途。
于是一面进修一面工作,儿子就托交一名护士照顾。
在当时的保守社会风气之下,母子在公共场所到处遭人白眼。
她儿子叶哈利(HARRY YIP,译音)虽然承继了父亲的姓和一副中国人脸孔,但就完全不懂中文,亦无法在唐人街立足。
于是她在儿子十岁时,毅然将他送往香港学中文。
当时将一名加拿大儿童单独送到落后的香港生活,曾惹起加港两地的舆论哗然。
她个人亦在一九五零年初到香港。
狄玛信在商专学校任教速记的收入足以令母子两人衣食毋忧;但工作太辛劳,两年后返回加国,在温哥华参与和平运动。
她以为儿子既然识中文,理应回到多伦多的父亲身边。
由于任职厨师的前夫疏于照顾,令保护儿童会有机可乘。
狄玛信至今仍深深不愤的是儿童会完全不考虑他儿子的背景,亦没有征询她或其他亲友,便将儿子接管,送交当年曾照顾他的护士托管。
叶锦驹亦因儿子在法庭上表示不愿继续与他生活的一句话感到屈辱,而自此下落不明。
儿子曾四出找寻亦未果。
要求省府承认当年法案违宪
母子间虽然保持书信来往,但叶哈利的所有朋友都不知道他有一名白人母亲。
直至他二十六岁遇溺,朋友在他口袋中发现信件才知悉。
狄玛信不胜唏嘘说,也许她儿子觉得单纯的中国人身份,远比承认自己是一名混血儿来得容易。
狄玛信至今仍耿耿于怀,认为这是她人生的最大错误。
多年来狄玛信要求安省政府承认当年的法案违反宪法,以及还她和其他一起受恶法迫害的人一个清白。
但省府却以民众不能追究政府在一九六三年以前的过失而拒绝道歉。
她的不幸最先获得新民主党的支持,并且颁予促进种族和谐的J. S. WOODWORTH人权奖。
自由党党魁麦坚迪亦致函表示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