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国内媒体报道不应夸大留学生的贡献

文章发布时间:November 26, 2007

近日日本京都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实验室分别在国际著名刊物《细胞》和《科学》上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各自把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干细胞,被视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

因为发表在《科学》上的那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中国留美学者俞君英,国内媒体对这一成果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出现了不少报道,俞君英本人也接受了国内多家媒体的采访。

关注有中国留学生参与的国外科研成果,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些报道、采访却有夸大之嫌。

有的把这项成果说成“北大学子造出‘万能细胞’”,其实该成果与北大毫无关系,俞君英出国前虽曾经在北大读本科,也早不是北大学子。

有的说这项成果“可能会拿诺贝尔奖”,而这不过是俞君英本人这么说的,并无其他人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一项成果能否得诺贝尔奖,最好还是由旁观专家来评价更合适。

国内的报道都把这一成果说成了属于俞君英一个人的,或说是她领导研究的。

有一篇报道甚至如此说:“虽然俞君英的论文署名有长长一串名字,但研究思路确立和主体实验都是她一个人完成。

有不少同事帮她做了数据分析等辅助工作,其中也包括另外两名中国学者。

尊敬师长的俞君英还不忘署上她的‘老板’、实验室主任汤姆森的名字。

”似乎这篇论文的其他10名作者都是挂名,而其导师汤姆森教授还要靠俞君英开恩才沾了光。

如果有人把这个报道翻译成英文寄给汤姆森教授实验室,不知俞君英将如何向其上司和同事解释?

但是美国的《科学》、英国的《自然》在报道这项成果时,都把它归到汤姆森名下,说它是“汤姆森及其同事”、“汤姆森领导的团队”做出的,在报道中只采访了汤姆森,没有采访俞君英,甚至连俞君英的名字都没有提到。

科学报道较有水准的《纽约时报》详细报道了这一成果的前因后果,也只把它归功于汤姆森一人,而没有俞君英什么事。

这是为什么呢?

俞君英乃是汤姆森实验室的一名研究助理,并非独立研究人员,而要接受汤姆森的指导。

按照国际学术界的惯例,研究思路应该由汤姆森确立,而由俞君英完成主要实验,但是实验成果主要属于汤姆森,论文上当然必须有他的署名。

如果该成果真的能得诺贝尔奖,按惯例首先会考虑汤姆森。

其实该研究思路与日本团队的相同,而日本团队已在去年用小鼠细胞完成了类似的实验,这回两个团队都各自用人体细胞做了重复而已。

就这一技术而言,日本团队的贡献更大,比美国团队更该得诺贝尔奖,假如真是诺贝尔奖级的成果的话。

国外学术期刊的报道根据的是学术界惯例,并报道多方观点,而国内的报道则更多地出自同胞之情,过分依赖一个当事人的说法。

做科技报道的记者还是应该多了解一点学术界惯例,多报道局外专家的声音,才不至于把科技报道写成了个人的宣传。

对那些自称能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更不要轻信。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