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自媒体循迹故事汇文章:若评选几个最差劲的朝代,西晋绝对名列前茅。它靠阴谋篡位又经历皇室内乱,导致中原沦陷,自己偏安江左“苟延残喘”。
对晋无感的人,大多出于对其无能的愤慨,就好比宋朝——泱泱大国,偏偏只能懦弱退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晋朝能人不少,不过大多只求自保而已,世家大族执掌大权就是从西晋开始。这一篇我们来聊聊西晋王祥,从司马氏对其所作所为的褒赏中,可以看出晋朝的“腐朽”与隐患。
说起王祥,可能很多朋友都没听过,“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是否听过?大概是听过的。“王”指的琅邪王氏,琅邪王氏因王祥而兴。
王祥排在《晋书》列传第三篇第一名,列传前两篇是后妃传,也就是说王祥被列为臣子第一名。他能排第一,不是对晋朝有多大功劳,而是因为他的名望。王祥以“孝”名扬天下,他代表事迹便是“卧冰求鲤”。
“卧冰求鲤”字面意思是躺在冻成厚冰的河面上,祈求得到鲤鱼。王祥生母早逝,父亲给他娶个后妈。史书记载,后妈对王祥很不友好,不给吃不给穿,甚至还想杀掉他。王祥仍无怨无恨地侍奉后母。这故事听着耳熟不?简直是上古圣人舜的翻版啊。
王祥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某一天后母想吃鱼,王祥便出门寻鱼。现在正是数九寒天,大河早已被冻住了。他走到河面上对此状况无计可施,决定脱掉上衣,用身体来融化厚冰。王祥的行为感动上天,几条鱼主动从河里蹦出来跃入王祥怀中。
这故事若放到现代,恐怕一年级小朋友都不信。王祥却因此火了,他的孝名彻底传了出去——王家的小伙子孝感于天,老天爷赐给他鱼吃。汉朝也好,魏晋也罢,只要你名声传出去了,是不愁做官的。王祥却不想做官,屡次拒绝了郡守的征召。
或许你会想,王祥是个不贪图权力的隐士啊。若你知道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就知道王祥是个审时度势的能人。他名声传出去的时候,正值东汉末年混乱,局势不明朗。若出山做官,万一后台老板倒了呢?等到局势稳定了,再出山也不迟,反正拒绝征召也会培养名声。
到司马师时代,大局已定,王祥便悠悠然出山了。这时候,王祥的表演开始了。司马师废魏帝曹芳另立曹髦,王祥在其中出了不少力,他“与定策功,封关内侯”。这话的意思王祥因拥立之功被封为关内侯。
若曹髦是个实权皇帝,王祥的拥立是忠心曹魏的表现。关键曹髦是司马师的傀儡,他的“拥立”是对谁忠心,不言而喻。
王祥暗里讨好司马氏,明里示好魏帝,典型的两面派。想安稳当好两面派,首要因素就是手里不能有权。手里有权,无论哪一方都会担心你会打破平衡。双方都忌惮的下场便是被他们联手除掉。这也是两面派难以善终的原因。
王祥会做人,只捞名望,不揽实权。有时候名望就是一种权力。曹髦以帝师对待,司马氏以高官厚禄拉拢,这样的手段有几人办到?哪怕曹髦翻身了,王祥摇身一变仍是忠臣一个。
司马昭的手段比不得自己父兄,上台后没多久就搞死了曹髦。无论这事是否出于他的授意,司马昭弑君的名声是跑不了了。王祥身为曹魏臣子自然得有所表现,他一边哭一边哀嚎“老臣无状”,我哭得都不能控制自己了。
有人说,王祥哭曹髦不会被司马昭忌恨吗?这与晋朝环境有关。司马昭虽然大权在握,底下的世家也不是好给的。
司马昭杀曹髦,不符合世家的利益,虽然知道晋代魏是必然的,但能拖一点是一点啊,现在最起码表明上大家身份都是曹魏的臣子。众世家想要的是东汉外戚与士族共同执政的那种状态。
王祥的哭有两个意思,既是向司马昭表示:世家不高兴了,又是向众世家表示:咱们是一伙的,都不满意曹髦被杀。两面派真真不容易啊。
司马昭明白王祥的意思,等王祥哭完便升他为三公之一,封睢陵侯,邑一千六百户,算是安抚世家。
司马炎代魏前夕,王祥仍以同僚的身份拜见司马炎,这是提醒司马炎:您还不是皇帝,要注意下自己的名声,别被人抓到把柄了。
王祥一面表示我是为了你好,一面又保留自己的忠与孝,不愧是建立一个影响数个朝代家族的祖宗,这心机、手段真不简单。
王祥两面讨好,当老好人的行事风格能保全自己和身后的家族,对国事却没有好处。国家兴盛需要的是“前仆后继”敢于赴汤蹈火之辈,这些委曲求全的世家作风只会将朝堂拖入腐朽深渊,这便是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现在的状态就很好,不用多做多余的事情了。
事情还没做,便想着如何保全自己,瞻前顾后总是难免让人不齿。但王祥错了吗?不见司马氏早已不见踪影,琅邪王氏仍活跃于南朝朝廷上么。类似王祥这类人,什么时代都少不了。
我们缺的是敢于赴死之人,若晋、宋、清多些这样的人,结局或许就不一样了。“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某些人也不过是说说罢了,关键时刻焉知不是又一个王祥?
当国家需要你赴死的时候,你敢不敢抬头挺胸迈步向前?世间有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也有王祥,你做哪个?正是那一小波敢于赴死之人,才造就了我们美好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