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阳具却又害怕阴茎?大卫像的裸体吓到了谁…”美国佛州一所小学在今年3月时,发生一起”大卫像裸体”争议,有家长向校方反映,小学生上课教材中出现的文艺复兴名作——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未事先告知是”裸体”的图像,引发家长的反弹抗议。没想到风波因此扩大,欧美新闻接连报导佛州小学的教材事件,并且再次连结到了近期佛州一系列保守派的教育问题。
谁知校长就在事件不久后”因为压力”突然辞职下台,消息传到义大利,收藏大卫像的佛罗伦斯学院美术馆,善意地表示愿意邀请美国师生到馆参观,认识人类文明的瑰宝。校长是因为《大卫像》的问题而下台吗?当事人与校方说法各执一词。回归到这所学校的事件原点,保守派的家长为何反弹裸体艺术教材?世人普遍认知的”艺术”,我们又该如何界定与分析?而最常被问到的百年之问——大卫的阴茎怎么感觉好像很”小”?又为什么非裸体不可?
回顾历史也可以发现,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也曾对《大卫像》感到不太自在,而在欧洲一段漫长的时光里,也发生过要把裸体雕刻、绘画通通遮蔽生殖器的社会现象。本集重磅广播从艺术史的角度切入,谈谈米开朗基罗和《大卫像》的时代,以及人体艺术蕴含的人文主义思辩。
▌佛州小学的”大卫像事件”始末
事发的小学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塔拉哈西古典学校(Tallahassee Classical School),这是有基督教会背景、2020年才创立的学校,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6年级,规模约在350到400人左右。根据校方的说法,自从创校以来在6年级的艺术课程中,教材不只有《大卫像》,还有著名的《维纳斯的诞生》,用以教导文艺复兴艺术。不过学校有规定,每次教学遇到”争议性”题目时都会事先email通知家长,告知将会使用的教材、教学目的等等。而大卫像的”裸体”,就是被列为需要事先告知的内容。
但2023年3月,学校却因为《大卫像》引发风波,有3位家长向学校抗议,事先没有被通知这个大卫像会出现在教材,其中还有一位反弹的家长认为这是”色情”,批评教材内容不适当。新闻曝光之后,旋即成为欧美媒体的话题——因为就在事件不久之前,佛州才因为签署”学校不说同性恋”的争议法案,再度掀起美国社会价值观与教育理念对立拉扯,而这一次的大卫像风波,也被认为是当地保守派家长一系列”捍卫传统价值”的延伸事件。
然而争议之后塔拉哈西古典学校的校长,却在”董事会施压”之下辞职下台。根据校长卡拉斯奎拉(Hope Carrasquilla)的说法,自己是因为家长的抗议、董事会的联合压力中被迫辞职。
不久后义大利方面也听闻消息,得知国宝竟被美国人当成羞耻色情,都感到不可思议又啼笑皆非。收藏大卫像的佛罗伦斯学院美术馆,还公开邀请这所学校的师生和家长,与其害怕不如来义大利走走看看,亲眼见证大卫像的艺术之美。并且表示,校长应该得到鼓励而非惩罚,隔空声援辞职的校长。
微妙的是,同时义大利执政的保守右翼也不忘讽刺:美国的取消文化竟然连文艺复兴都不放过——没想到美国保守派最痛恨的取消文化,竟是在这种场合变成回力镖打向自己。
但学校董事会的说法,否认是因为大卫像事件的压力,而是该名校长本来就有一些工作上的问题才离职。校方对外的澄清说法是:学校没有因此取消大卫像教材,这次的风波只是因为疏忽没有向家长发前通知才造成,实际上反对的家长只有极少数的3人,大多数家长都认同《大卫像》的艺术教学。校方意有所指,认为恐怕是这位前校长刻意引导舆论观感。
▌全裸错了吗?米开朗基罗与《大卫像》
人类文明史上的旷世杰作《大卫像》,是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29岁时在佛罗伦斯完成的大理石雕像。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今日人们公认的艺术天才。他小的时候曾由一位石匠的妻子照料,从小与凿子和铁锤为伍,成长过程一直醉心于艺术创作,无法专心读书、从事寻常职业。父亲无奈之下,便让十四岁的米开朗基罗跟随艺术家学习。自此他的才华不断引起人们注意,特别是佛罗伦斯重要的艺术赞助者麦地奇家族(Medici)。
虽然米开朗基罗有不少绘画和建筑的经典传世之作,但他尤其以雕刻闻名于世,他也以雕刻感到自豪。现存于梵蒂冈的《圣殇像》(Pietà, 1498-1499)就是其成名之作。当时许多人不相信这位年仅二十四岁的艺术家有此惊人能耐,他也罕见地为这件作品刻上自己的名字。
《圣殇像》让米开朗基罗声名大噪,随之而来的工作便是《大卫像》。 1501至1504年间他接受佛罗伦斯政府委托,得到了一块先前被其他艺术家搞砸的大理石,气势磅礡的《大卫像》完成时,他还不到30岁。
有许多奇闻轶事萦绕着这件作品,包括传言他曾说:不是我创造了大卫像,我只是把大卫”从石头解放出来”。如此自信又超然的宣言,颇为符合大众心理对米开朗基罗的人物设定。不过此说法相当具有亚里斯多德一派的哲学色彩,也许未必真的与米开朗基罗个人理念相符。
米开朗基罗除了信件与诗作,鲜少留下对于艺术品的文字说明。但他少数的朋友之一瓦萨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在《艺苑名人传》(Le Vite de’ più eccellenti pittori, scultori, e architettori)记载了这么一则趣事:当委托主见到完成的《大卫像》时,嫌弃它的鼻子太过突出,米开朗基罗见状,随手抓起一把大理石屑和一把凿刀,爬上鹰架作势敲打修改,并一点一点撒下原本抓在手里的石屑,结果委托主竟回应道”哦!好多了!你真的把它点活了!”
当然,米开朗基罗在心里觉得一切都是胡说八道、相当可怜。凡人如我们似乎可以欣慰,即使天才米开朗基罗,也要面临这种劳资关系亘古恒存的无奈场面。
▌为何经典:《大卫像》的超越性与理想性
大卫是圣经故事里一位以色列牧羊少年,他凭着投石带和对上帝的信仰,单挑战胜了敌军阵营的巨人歌利亚,并割下对方的头颅,保卫了同胞,时常被视为以小博大与勇气的象征。文艺复兴时代经常以此作为艺术题材,也存在一些既定的视觉印象。在米开朗基罗之前已有几件出色的雕塑作品,包括1440年多那太罗(Donatello)158公分高的青铜大卫像,以及达文西的老师维洛齐奥(Andrea del Verrocchio)在1475年完成125公分高,部分镀金的青铜大卫像。这些都是相当杰出的作品,那么几十年后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大卫像,又有何惊人之处?
竖立在佛罗伦斯市政厅(Palazzo Vecchio)正门外的米开朗基罗《大卫像》(1873 年搬移到佛罗伦斯学院美术馆,原址现存为复制品),连同基座高度超过5公尺,大小规模与前人的大卫像有天壤之别。除了高度差异,其身形也与圣经故事既定的少年形象不尽相同。多那太罗和维洛齐奥的大卫皆瘦小轻盈,甚至是趋于中性的形象,相当符合青少年可能有的体态,但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身材厚实健硕,较像是成熟男性的体格。
除了尺寸与身形,时空场景的设定也不同。过去雕塑作品描述大卫打败歌利亚的故事,往往选择胜利后的场景:大卫神态轻松地拿着武器,脚下踏着敌人的头颅。但米开朗基罗似乎采用的是开战前的大卫模样。
事实上,佛罗伦斯麦地家族收藏着大量古典时代的雕像与古董,也号召许多学有专精的学者。在此背景下,也许米开朗基罗的创作目标除了呈现大卫角色,他还想要创造一个理想的人体、非凡的凡人,甚至是Demigod(半神,例如神与人结合所生的小孩,或是被神赐予神力的凡人,著名人物有海克里斯、阿基里斯等,他们与凡人一样会衰老,但拥有超人的力量)的形象。
米开朗基罗如何以更多视觉安排来实现这样的形象与理想呢?多数观众可能第一眼就察觉到,大卫的头与胳臂比例异常大。可能是因为雕像原本预计放置在较高的位置,必须顾虑透视效果,为了符合观赏角度而设计出更雄伟与合理的比例,与今日在平地或媒体上观看的平行视角有不同考量。
从面部表情来看,这尊大卫眉头深锁、眼神随着左旋的头部向前凝视,眼球上挖空的爱心形状,更为雕像添加生动神气。与面部紧张氛围呈现对比的是相对放松的身体。大卫的重心侧向右脚、右肩下沉,加上左转的头部,使身体形成些微的S型曲线(被称为contrapposto的经典姿势),是沉静却又蓄势待发的姿态。整座大理石雕像既安静又有流动感。
若再进一步从大卫自然垂下的右手看起,表面冒出的血管、青筋加上纹理鲜明的肌肉,营造即将爆发的力量。另一侧的左手靠在胸口上方,手上抓着挂在肩上的投石带,背面还可以看到带子更完整的样貌。值得一提的是,大卫的漂亮臀部相当具有识别度,曾被收藏馆拍特写照,作成明信片。
▌《大卫像》的阴茎怎么这幺小?
许多人都很疑惑,米开朗基罗《大卫像》明明是自然写实风格的英雄人物像,为何搭配如此小的阴茎?也许真实世界在某些极端状况下,这样的尺寸还在合理范围内,但若按照圣经对大卫的人物背景设定,他理应接受过割礼,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显然不是这样。
小阴茎的设计可能是延续古典时代雕像的传统。事实上,古典时代并不认为大而挺直的阴茎是可取的,那不是用来表现英雄气概的方法。在一些古典剧作中可以看到当时对理想男性外观的形容,包括明亮的皮肤、紧实的屁股、宽阔的肩膀等等之外,还有小的阴茎。只有野蛮人才会炫耀大阴茎,愚笨的人也会搭配大阴茎的特质。因此大阴茎通常是野蛮、淫乱或被嘲讽的人物形象,小阴茎则代表了理性、智识、正直与自制的美德,是一种典范形象。
今人熟知的古典雕像如《劳孔像》(Laocoön)、《Belvedere Torso》,也都是小阴茎的例子。如此更加凸显米开朗基罗深受古典范例的影响。其实单就视觉感受而言,太过明显的阴茎很容易影响观看焦点,干扰艺术品原本的主题,而且,紧绷的阴茎往往也与叙事场景不符。
▌艺术审查:《大卫像》的阴茎碍到谁?
即便已经经历几十年古典再现的洗礼、即便这不是文艺复兴第一尊裸体大卫雕像(严格来说是的,因为唐纳泰罗的大卫有帽子和靴子),佛罗伦斯仍然因为米开朗基罗《大卫像》的裸露受到不小冲击。据传1504年设立之初,雕像便遭投掷石块,甚至一度被安装铜制的无花果枝叶造型遮羞布遮盖下体。
无花果叶源自于圣经创世纪的典故,亚当和夏娃吃下禁果后,突然为自己的裸体感到羞愧,第一件事就是摘无花果叶作成裙子遮住身体。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虽然普遍对古典文化强烈着迷,仍然有许多卫道人士无法完全摆脱基督宗教观念的约束,对于裸体的接纳始终存在挣扎与拉扯。
16世纪中到19世纪末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无花果叶行动”(Fig Leaf Campaign,俗称”大去势”The Great Castration),便是由此而生的裸体艺术审查行动。以几位教宗为首,多次大张旗鼓地对古代与当代艺术品人物曝露的下体进行加工,有时覆盖一片无花果叶,有时画上布幔,有时直接凿去阴茎。特别是在1563年特伦托大公会议特别明令艺术品中的人物不可出现激发欲望的描绘,米开朗基罗的西斯汀礼拜堂壁画《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ment, 1536-1541)首当其冲,在1565年被画上大量的遮羞布(直到1980年代才部份移除修复)。
▌何为情色?为何裸体?我要怎么教小孩……
并非所有裸体都有展现情色的意图。持平而论,米开朗基罗《大卫像》不管从创作意图或视觉表现来看,都与色情无关。最简单的对比案例是二十世纪以后艺术中的裸体,除了同样具有挑战传统的目的,也相对有着更强化性感与情欲的明确元素存在。裸体的意义远不只有表现性感而已。
《大卫像》裸体的概念可以再回到古希腊Demigod的议题上,人们长久以来讨论达到非凡境界的人,究竟拥有怎样的外貌。当然不能忽略的是,同时也有人对肉体与现世成就的存在保持存疑,例如后来被基督宗教大量吸收的柏拉图哲学。而后接续到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思考,最终诞生出如西斯汀礼拜堂屋顶壁画创世纪场景里形体化的上帝,更加强化人类形体的概念。另一方面,衣着往往具有特定时空与特定人群的指向性,可能会成为看见真理的障碍物。因此裸体最能直接表现人的可能性与共性。这也是米开朗基罗之所以独特与超越的所在。
引导小朋友面对米开朗基罗《大卫像》,也许最好的方式是先让他们自主观察,并鼓励发言。对于敏感部位,无论他们下意识的回避或有任何过激的反应,我们最终目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无分别的眼光,练习自然看待艺术品的每一部份,而非塑造禁忌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