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出动警力,为那些极有可能违法的行政行为、为同为利益主体的纠纷一方“保驾护航”,久而久之,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瓮安“6・28”打砸抢烧事件后被免职的瓮安公安局长申贵荣对记者谈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他谈到瓮安县城曾发生过四起爆炸案,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可以看出疑犯只是发泄气愤,不想伤人”,“县长、县委书记现场解决移民纠纷被群众扣下,不得不动用警力解救,解救中伤到了部分百姓,最终的代价是乡政府被砸”。这番话,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才是瓮安事件的“三尺之冰”。
申贵荣的叙述,让稍有社会常识的人都能相信。那就是,动辄出动警力,为那些极有可能违法的行政行为、为同为利益主体的纠纷一方“保驾护航”,久而久之,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公安部门威信扫地,打砸公安机关便不奇怪了。
那么,申贵荣难得的坦诚之言,其价值到底在哪里呢?笔者以为,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近几年,在某些地方,在取得经济成就的同时,又透支了什么?申贵荣的坦言让我们不得不质疑:为什么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在大多数群众都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下,非要强制推行?为什么某些政府部门尚处萌芽状态的违规行为没人过问,非要等到激起群众反感时,又来个“一刀切”整顿,最终激化矛盾呢?为什么两个利益群体之间的纠纷,一定要出动警力来“拉偏手”?在探究瓮安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时,如果仅从公安系统来找答案,显然不可能把事件搞透,也得不到真正的教训。
其二,如果不是职务被免,如果申贵荣不是一个膀胱癌后期的病人,如果他不是对政治前途已不抱信心,他敢不敢、能不能如此坦诚地对记者说这番话?透支政治资源换取政绩这样的事,当地官员都心知肚明,可有几人能够超脱于自身利益,敢于正视、揭露问题,从党的事业、人民利益的高度来考虑工作?
瓮安事件发生后,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已经不止一次向公众表示,当地各级党政组织没有做好相关工作,并向百姓表达了深深歉意。当前更重要的,是从申贵荣这番坦诚之言入手深刻反思,对未来发展进行新的定位,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重新赢得百姓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