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认的“亲美派”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国际舞台上亮相,法德领导人在欧中经贸、法德国内社会、政治因素及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中努力找平衡,这些因素都放大了中欧关系中的竞争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欧洲对华政策今年以来因此频频传出不和谐音。而每次到“寒气逼人”之时,又会吹来些许暖风。这忽冷忽热之间,究竟暗藏多少“玄机”?
中欧关系“经济基础”怎么样
据新华网文章说,自2004年5月起,欧盟超过了日本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据欧方统计,欧盟从中国的进口不仅减轻了欧元区的通胀压力,而且为欧盟每个家庭每年节约300欧元。据中方统计,2005年,中国从欧盟的进口为欧盟创造了150万个就业岗位。
萨科齐2007年11月首次访华就获得了超过200亿欧元的合同订单,远超对中国持强硬态度的默克尔同年8月访华成绩,这使得德国商界垂涎、政界分化。《德国金融时报》甚至在头版打上了“德国工业界要求默克尔向中国低头”的标题。当德国联邦议院有议员要求用禁运中国货物在“西藏问题”上对华施压时,立即遭到了国内经济界的一片反对。可见,中国经济的发展及中欧贸易的扩大,让欧洲国家领导层看到了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现实意义。
不过,伴随着中欧双边贸易额的大幅增长,双方的经贸关系也进入了问题多发期,经贸关系中日渐增多的竞争性因素不仅殃及双边经贸,也给双方的政治合作投下阴影。
2007年10月,就在默克尔访问印度前几天,她所在的联盟党议会党团出台了新亚洲战略,建议“德国要增强与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民主国家的关系”,同时要“联合欧美和亚洲的民主国家来遏制中国崛起所造成的威胁”。
默克尔作为欧洲新生代领导人的“领头羊”之一,其外交政策也会对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作用。萨科齐上任后首次访华时,多次就人民币汇率问题与中方进行讨论,他也成为首位在此问题上对华施压的欧洲国家领导人。
欧洲“人权”外交内因在哪
细心的人会发现,今年欧洲大国对华政策中,“人权”和“价值观”因素愈来愈浓。“人权”成为这些国家向中国施压的筹码,可谓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且它更是欧洲大国领导人政治妥协、转移国内舆论压力的工具。
拿德国来说,国内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处于一个停滞阶段,民众生活水准相对下降,与此同时新崛起国家的产品却大量流入。德国又是个工业出口大国,对来自中国的挑战更加敏感。政治家没有迅速推动经济发展的好办法,将批评目标对准新崛起国家就成了平息民众怨气的捷径。默克尔会见达赖就是这样背景下的一个产物。
再看法国,萨科齐来自法国中右翼政党——人民运动联盟,他在总统大选中曾表示上任后将继续对华友好的外交政策。
然而,今年4月,代表法国极左势力的巴黎市长德拉诺埃向市议会提议授予达赖“荣誉市民”称号,与试图缓和中法关系的萨科齐政府唱反调。法国执政的人民运动联盟发言人称,左翼人士是在利用此举赢得一场“公关政变”,这些都凸显了法国在政治上的分裂。
此外,由于萨科齐上任后面临国内经济低迷、综合国力下滑及法国在欧洲影响力逐渐下降的压力,为了转移国内舆论压力,他也如法炮制地在“西藏问题”上与中国纠缠,甚至一度公开表示要抵制北京奥运会。加之,今年下半年法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萨科齐急需借此机会表达法国的声音,所以不遗余力地为自己造势,希望以此来吸引国际社会的注视。
两大强硬政客有何个人风格
默克尔的政治风格一直以直率、硬朗着称,在德国政坛中保持着“铁娘子”的形象。德国媒体戏称她对外奉行的是直来直去的“直线型外交政策”。她对“中国的威胁”也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地要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在会见达赖引起众多非议之后,默克尔还拒不认错,强硬地表示“作为总理,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接见什么客人”。
与默克尔风格类似,萨科齐早在担任法国内政部长时就表现出“直言敢干”的风格,大选中抛出的“平静地与过去的法国决裂”的竞选口号为他最终赢得了胜利。除此之外,媒体还普遍认为萨科齐是一个爱出风头、反反复复的政治人物,因此也不排除他会经常挑起事端以此来引起国际社会注意、抬高自己声望。
今年11月,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需要欧盟和中国更紧密合作之际,萨科齐又不顾中国强烈反对,宣称要会见达赖。为此,中方做出强硬回应,宣布推迟原计划12月初召开的中欧峰会。尽管如此,萨科齐还是逆流而动地于12月6日在华沙会见了达赖。这些举动也再现了其反复无常的性格,萨科齐的国际形象也因此一降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