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小品晚会再演一场谁愿意加入承办?

文章发布时间:January 10, 2008

(胡紫薇的“法国外长“”价值观”的言论也被窜改成了台词,可惜正好这段录音不清楚,但可以听到背景的笑声)

51编辑注:近些日子以来,本51网站最热闹的事情,莫过于1月6日举办的这场小品晚会了。

晚会演出以前,本网就在热烈张罗把晚会拍摄成视频搬上网,以及寻求赞助等。

晚会结束以后,许多看了演出的网友还意犹未尽,网友“铁木尔”还要在他的会议室召开一场座谈会加庆功会,51网友以及演员们都一起庆祝一下。

今天,更有网友给笔者本人发来e-mail,说是有好几位人士商议,这台晚会是不是应当再演一场。

但导演马锐女士说她太累了,她也没有资金实力给演员发酬劳,她无力再单独承办。

但她认为,如果这些节目再多排练排练,再演一场将一定会是一场精品!

是的,再演一场将一定会是一场精品!但有一个前提条件,还需要寻找一位有实力的承办方与马锐导演合作。

做一台晚会的承办方,也不容易啊!从招聘义工、联系排练演出场地、拉赞助、把票卖出去…….这当中,杂七杂八的事情,有多少?!更关键的是,承办方还要贴钱。

唐炜臻同志这次要在加拿大华人圈内扬名,一口气竞标把“加拿大华人春节晚会”拿下,当初说投入5万,后来说要7、8万才行,日前据说已经花了快10万了,也不知道收不收得回投资?这场小品晚会再演一场的话,估计花费会少得多,但也存在一个投入的钱,能否通过门票和赞助收回的问题。

但愿13日下午在网友“铁木尔”的场子 里举办的座谈会加庆功会(2343 Brimley Rd. 集友商场专业楼楼上200号单元,Shoppers Drug Mart 楼上,Brimley Road 和 Huntingwood Drive 交界处),能够议一议这个问题:小品晚会再演一场,谁有意来共同承办?笔者要在此说一句风凉话,无论由谁承办,可都不能像1月6日这次演出这么窝囊:1月6日的这场晚会,道具全部一样,上面铺的,全是本网网友“红蚂蚁”家里的一块桌布加一块床罩!

最后,鉴于这台小品晚会可能再演一场,所以视频虽然已经全部制作完成,但我们今天只能先在本网播出一个片断,供网友欣赏。

另外,今天特将自由撰稿人叶枫的文章附后。

看完这段视频和这篇文章以后,网友们也可以给出一个判断:这台小品晚会是否值得再演一场?
(赵平波)

~~~~~~~~~~~~~~~~~~~~~~

含泪的笑—2008多伦多首届小品晚会侧记

叶枫

好象总是和雨雪有缘,马锐导演的每一次力作都发生发展在多伦多的雨雪天气里,似乎这雨和雪是艺术的养分,籍着它,艺术作品得以滋润、艺术灵感得以畅想、艺术才华得以体现。

总之,多伦多的观众又一次在2008新年伊始的冬季里,观赏到马导演的又一出好戏—“多伦多首届小品晚会”;算是对这个冬天一个开心的笑脸、一个妩媚的记忆和一个多情的感念。

可以说,人们记住这出悲喜交加的戏,比记住“马锐”这个名字要实在得多,也实惠得多;这也正是马导演发自内心的企愿,打动人心,永远都是她的艺术宿命观,也是她的合作者们孜孜以求的艺术梦想和生活理念。

这些艺术的追梦者们,用湿润的冬雨浇灌出一朵艺术的奇葩,深深印在我们的心里,叫人想家、叫人爱家、叫人依恋这个多彩的世界。

这就是“多伦多首届小品晚会”给我们提示的主题意念和生活思路,沿着它,我们或许会找到移民生活的充实理由和一股平衡自我与现实社会的力量,那四两拨千斤的幽默与诙谐,洒脱与期待,不正是小品艺术的恒久魅力吗?

本次小品晚会所表演的节目都十分鲜明地反映出华人移民在加拿大的现实生活,喜怒哀乐、悲欢情愁,宛如平常一段歌。

而且由于编导者和演员本身也是移民,有着深厚的生活底子和感受,因而,全部作品都是原创;真的是“为有源头活水来”。

象第一个节目《面试》,几乎所有的移民一落地,第一件大事便是找工作。

在加拿大能否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不管是专业工作还是非专业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生死存亡的民生大计。

而被称之为“Interview”的面试,又是谁也避免不了的;面试的成功甚至就意味着工作机会的获得。

所以,晚会的第一个小品表现的就是移民生活的第一大课题—找工作。

可以说,每一个新移民都会在“面试”里演绎勇气、智慧、努力与运气等与之相关的故事;可见,找工作是移民生活的新的开始,可谓重中之重。

《双喜临门》这个小品,表现的是一个三代同堂的移民之家里发生的事;很多人一旦找到一份稳定且收入可观的工作后,尤其是有了孩子或是想要孩子时,都会将父母亲接到加拿大帮着带孩子。

走在多伦多街头巷尾,到处可见这样三代同堂的华人移民家庭,其乐融融是这个家的主旋律。

然而,有时也会有风云变换和电闪雷鸣,难免有不和谐之音;维护家庭比找工作可能还要难,更具有挑战性。

《幸福家庭》中演绎的也不都是幸福,提起家,中国人就会泪流满面;在异国他乡建立一个家、维持一个家,对所有移民来说都倍感艰辛。

多少原先美好的家庭随着移民生活的开始而逐渐衰落、破败甚至毁灭,移民,意味着重新调整心态、树立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再塑一个“我”;堪称一个人生命的“二世为人”。

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心理的失蘅、内心撕裂般地搏斗,都会在移民生活里映现。

在加拿大,多少华人移民之家由于生活的变迁而惨遭破碎,多少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成为单亲家庭的牺牲品;又有多少对夫妻走到情感的尽头而反目成仇上演着一出出生活的悲剧和命运的颓唐。

无家可归、有家难回的情景离我们是那么的近,每个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会在家的关系中饱受煎熬;“我想有个家”、“给我一个温暖的家”是多少移民深情的呼唤啊。

一部华人移民史,惊心动魄、荡气回肠,述说了多少往事,道尽了无限沧桑;用小品这种轻喜剧的艺术形式来展现移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为苦涩的移民生活、迁徙之旅加点佐料;让我们感到生活值得品味,也值得回味。

活在当下的感觉,把握每一个今天是我们所有华人移民必须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优质的心态,惟其如此,才能在加拿大创出一片新天地,真的是“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红日映照着西方,艺术之神在纵情歌唱,有了艺术,便有了我们对生活的升华性解读和对生命的本质性回归。

艺术的魅力可见一斑。

而用小品集成的整台晚会来反映现实生活,在多伦多尚属首次,它弥补了“歌舞升平”之不足的艺术空白,更填补了人们心中期待以久的幽默情怀,我们的生活需要自我调制,更需要自我调侃,好生活是调出来的,好生活是品出来的。

从几百位观众热烈而激昂的掌声里,我们看到了小品的市场和万种风情。

戏剧小品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历经20年的发展,确立了自身在戏剧艺术之林的特有地位并日益为广大观众接受和喜爱的今天,我们多伦多的观众能在此欣赏到一台小品艺术的晚会实在是很有幸。

可喜的是,我们海外华人艺术家的小品创作,一开始就没有停留在亚文化的层面上,而是谋求在此基础上向更高文化层面的挺进。

综观本次晚会小品,多以喜剧风格为主,类似《枫叶红了》风格的抒情小品、《情爱悠悠》等正剧小品等表演的机会有限。

海外华人创作的喜剧小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蕴涵着独有的喜剧精神和鲜明的地域色彩,这恰恰是与大众文化的平凡而快乐的特征极为契合,这正是海外喜剧小品迅速窜红的最根本原因。

这次晚会的喜剧小品在日常生活的人情世态上大做文章,这也是沿着大众化、市场化的原则乘胜前行。

更是今后小品艺术发展的方向。

成功的小品,大都是运用了“对比”强化戏剧小品的表述方法,人物的瞬间置换是艺术小品成功的秘诀。

小品可无冲突、无事件,但不可无“对比”,小品的对比,往往是由两个思想、行为方式极端不同的人物造成的,“对比”即使不从人物中来,也要放到大环境情景之中,如《金牌经纪》、《双喜临门》、《情爱悠悠》等。

虽无人物间的鲜明对比与置换,但不同时代背景的对比支撑了作品,所以说:没有无“对比”的小品,只有“对比”不成功的小品。

小品这个特定的艺术形式应有其特定的质的规定性,小品应是表现放大了的生活瞬间的艺术,从提炼和捕捉到的生活瞬间中去开掘生活的意蕴,本次晚会的九个小品都无一列外的取自生活、源于生活;都是发生在我们移民身边的事件。

对此,我们都感同身受 。

在《湖边遇险记》、《楼上楼下》等生活幽默小品中,立意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的酸辣,有的和缓,有的是鄙薄,有的是同情,有的是片语解颐,有的是基于整个人生观,有思想的寄托。

里面既有笑话也有幽默,笑话有可能是杯白开水,喝了笑了就完了;幽默则是一杯醇酒,喝了笑了却品味再三。

幽默除了有趣和可笑,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意味深长。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曾说:“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

”在《金牌经纪》中,作者把对拜金主义的批判,通过三位房屋当事人之间的对话情境来展示。

编导听后的苦笑,是温厚的幽默把批判的锋芒“冲淡”,却让你进一步感受到统领社会潮流的金钱威力。

无奈的苦笑,是感受的极致。

作为第二代移民,其教育是摆在每个移民家庭的重要议题,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下一代既在西方文化中熏陶,又不致于“数典忘祖”,是广大华裔移民的一大难题。

有相当多的人是为了孩子才移民加拿大的,而孩子若是不争气,变得不伦不类,家长要多伤心有多伤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移民中有99%的人是希望自己的后代不忘祖国文化与习俗的人;他们要求孩子在家讲中文,生怕孩子忘掉母国的一切。

中国人历来讲究血脉相传,这就有了《学中文》的演练与执着;华兴中国语言文化学校的两个孩子表演的《学中文》切中要害,点了广大华裔家庭对故国文化深挚情缘的穴。

他们的表演博得了巨大的掌声和回应,可见,这个小品的创作是深入人心的。

人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人无论走到何方,都自觉不自觉地要把中华文化带到何方,弘扬到何方。

《学中文》是千百万中国家长对子女的企求与热望,也是一个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中华情结。

一男一女两位华兴中国语言文化学校的学生运用快板形式将中文语言演练得出神入化,就此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与认同。

我们需要幽默,不只是我们的移民生活遍布血泪情愁,更主要的在于,幽默是“人类智能的最高形式……” ,然而“幽默到底是一种人生观,一种对人生的批评……”。

幽默入画,便是幽默漫画。

幽默入文,即是幽默小品。

无论是漫画或小品,都强调简洁和明快。

只有作者的思想纯朴明澈之后,简洁和明快才有实现的可能。

这也是本次小品晚会作品留给我们的印象。

这场晚会由指导话剧《雷雨》在多伦多成功上演的电影导演马锐担任总策划和总导演,邀请了本地的作者和演员参加,组成了一个节目组。

几个月来他们通力合作,认真研习创作思想,反复修改文本,完成了一批立意新颖、趣味盎然、格调雅致、形式不拘一格的小品和曲艺文本。

这是加拿大华人社区语言类节目的第一次专场演出,它以华人新老移民在海外的生活和工作为背景,以他们真实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以及悲欢离和为题材,弘扬了我们华人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积极进取,追求幸福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

正如马锐导演所言:“我觉得我们艺术工作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我发现我们华人移民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我将力图把我们华人移民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给我们的观众……”而在马导演看来,“小品这种艺术形式,短小凝练,但却浓缩了舞台表演艺术的精华。

”本台晚会有喜剧、正剧、情景剧、言情剧等,它将曲艺的一些艺术形式溶入到小品之中,将诗歌、散文的意境用于小品的创作,用音乐的艺术成份对小品进行渲染,对小品的风格和式样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

1月6日晚上,York woods 图书馆演出厅欢声笑语,观众不时被演员的精彩表演所感动;虽然这些演员都不是专业的小品演员,但他们那股对艺术的热爱和认真劲儿确实深深打动在场的人们。

当两位主持人手捧一位观众送来的一首小诗文纸,上写“梨园承运小试马,多华有幸品新锐”,展示给现场观众时,引起一片掌声与喝彩。

小品,一度被认为是戏剧演员用来练习基本功的段子,即便做成独立节目,也还保有轻松雅趣和批评讽刺的特性。

但做好小品其实很难,无论创编还是表演,都需要极深的功力,尤其是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察体验要到位。

相声是语言艺术,小品则不然,除了有声语言的运用外,形体语言也很重要,可贵的是,节目主创人员没有因为现代舞台科技的发展而把小品变成加了道具的相声;在释放笑声中也不忘艺术的教育功能,绝非仅仅为了逗笑。

这台小品集成的晚会,节目很紧凑,显示出编排的匠心;艺术形式上虽然轻、短,但却触及不少社会问题。

尤其是贴近移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生活打造成一出戏,又将戏变成生活的翻版,然而却留给我们 “人生如戏,却不是戏”的深刻体验与教意。

使人在笑声中重新审视自我与生活,让“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的人生,泪水不白流。

这台集艺术性、通俗性、观赏性与大众性的小品晚会,似一朵“小花”绽放在多伦多的冬天里,开在我们华人移民的心中,多象春天的号角啊,它使我们的笑容有了更宽泛和优美的理由!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