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遇到的难题
近年来,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就业形成了热潮,其中在海外生活一段时间回国创业的占了很大一部分。
然而在这个特殊群体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或者到了一定的年龄再选择回国,或者独自一人回国创业。
通过走访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最大困扰就是他们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据欧美同学会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89名海外留学人员中,有137位(占72%)认为回国发展会考虑孩子在国内的教育问题。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小海归”(指海归的子女)随父母回国后往往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国内的学习生活,这给越来越多的海归在回国创业就业的过程中增加了“障碍”。
如何跨越这“障碍”呢?治标还要治本,小海归难以接受中国式教育的根本在于中外文化的冲突,海归家长此时要做的事情就是教育孩子在享用西方文化的同时要尝试学习理解中国文化,让他们认识到两种文化各自有特点和优势,要从小培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辨别能力。
这是一张拍摄于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书法教室的照片。
小海归们写的毛笔字,虽然水平迥异,但无疑是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一节课。
周程教授的女儿周缘,从日本回来4年了。
在卧室的墙上,贴满了学习中文的练习字帖。
她已经慢慢适应了在中国的学习节奏,每天按时上课、写作业;但是她还是喜欢穿日本牌子的衣服。
本土学校VS国际学校
结合自身条件择优选择
如今,海归安排子女入学接受教育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本土学校,另一种就是国际学校。
所谓本土学校,就是中国式教育,总体上是以高考这个指挥棒为坐标。
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周程教授为自己的女儿选择了本土学校,他解释说:“我让她回来就是为了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虽然在学习初期会觉得困难、还要摸索新的学习方法,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就是一种胜利。
”
现在在全国各地国际学校也越来越时髦,与本土学校不同的是,国际学校采用西方式教育,甚至课本等都与国际接轨,总体上西方文化的学习占到了很大比例甚至全部。
曾经留学俄罗斯、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的鲍教授为儿子选择了国际学校;在杭州接受采访的田伟利向笔者介绍说,他的很多亲戚回国后为自己的子女选择的也是国际学校。
选择了国际学校,他们就要支付高额的学费,那么他们选择国际学校的理由是什么呢?原来他们计划在孩子具有足够的自制力时仍要把他们送到国外读大学,如今他们花重金选择国际学校就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在文化熏陶、成长过程上与国外的孩子保持不脱节,缩短孩子再出国后与国外孩子们的距离。
海归家长对孩子学校的选择,北京四中国际部主任田家玲结合她的工作经历说:“海归家长一般都会做一番详细的考察。
”同时她也建议,本土学校存在教学系统化、中国化的优势,国际学校作为教育的新生力量,在教学环境上更胜一筹,海归家长应该结合子女自身意愿与能力进行综合考量。
海归担心哪些子女教育难题?
中文学习环境VS英文学习环境
两者平分秋色,各有千秋
由于10岁左右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许多海归家长不想让孩子回来后把外语优势丢掉,这也是海归家长在追求文化氛围因素之外,选择国际学校的重要因素。
笔者为此走访了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据校长高薇介绍,他们的课程教学中文占到30%,英文却占了70%,为学生建立起了英文学习环境,这就有效防止了小海归对英文的淡忘,出国后能尽快赶上学习的步伐。
比较中文学习环境与英文学习环境,田家玲主任认为各有千秋。
她介绍说,北京四中国际部完全用中文教学,甚至在英语课上他们还鼓励小海归去其他班上语文课,这在学生中也有很好的反响,积极跳班去学习中文知识,提高了中文水平。
周程教授选择了本土学校,因为国际学校也不用日语教学,但是他自己平时在家经常用日语与孩子进行交流,还利用寒暑假带孩子回日本,确保孩子保持日语这一外语优势。
中国式思维VS西方式思维
兼顾中西文化
周程教授接受采访时告诉笔者,他的同事带着儿子回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孩子以前在美国读小学,学习成绩优异,鲜少让父母操心学习。
回国后转学到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读书,但是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给这位同事和孩子的老师带来了一系列的烦恼。
在课堂上,这名小海归会在老师讲课的同时,提出他的疑问,有些问题甚至是跟老师课堂所讲内容无关的问题,使得老师的课堂思路不得不打断。
在考试时,由于受到60分及格分数线思想的影响,每次考试他选择做60分到70分的题目,只要能保证分数达到及格即可。
老师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将这一情况反馈给家长,而这名小海归的解释却是:“我达到要求就可以了,我不知道为什么经常要考试,我在国外就不是这样的。
”
“从中国的传统观点来看,这名小海归的学习态度是有问题的。
”周程教授说,“西方的学习强调开放式教育,注重的是开发孩子智力,发散他们的思维,这种应试教育下的考试、做作业在国外是很少见到的。
小海归回来后,突然面对这么多的考试、作业难免会有这样的反应。
”虽然他的女儿回来后没有这么过激的反应,但是一方面在恶补中文知识,还要面对考试、做作业也产生很大的压力,一度情绪很低落,他们时刻陪伴她、鼓励她,才得以适应。
针对这一现象,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沈政告诉笔者,在小海归归国初期,面对中外文化的冲突会显得手足无措,海归家长在这时一定要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同时要将包容的思想渗透到孩子思维中,通过讲故事等形式让他们尽快熟悉中国文化,并尝试理解中国文化。
专家建议
可以试试三种有效的方法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沈政给了海归家长3个建议。
1家长要为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而不是最好的学校。
学校的选择要从孩子的兴趣、意愿出发,综合考量学校适不适合孩子的发展。
本土学校虽然教学传统,但是近年也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国际学校虽然师资存在一定问题,但是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设备较好。
家长要根据孩子择优选择。
2家长要协同老师在学校帮助孩子建立几个较好的朋友。
让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这样当他的新奇想法冒出来,受到别人嘲笑时,有人站在他背后支持他、同情他、理解他;当他做得较为成功时,也能与朋友共享喜悦。
3家长也不能忽视与孩子的沟通。
海归家长回来创业就业初期比较忙,但是这个时期孩子也比较脆弱,家长要多与孩子一起玩,向他们介绍文化差异,教给他们怎样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