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国的H1签证数量少,绿卡排期遥遥无期再加上联邦的科研基金竞争日趋激烈,南加州的许多中国生化科技人才纷纷考虑回国发展。
中国对生化科技人才日益优惠的条件,不但吸引了在美的留学生和华裔科学家,而且还引来了一些美国本土科学家。
由于美国的H1签证数量少,绿卡排期遥遥无期再加上联邦的科研基金竞争日趋激烈,南加州的许多中国生化科技人才纷纷考虑回国发展。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生物工程教授Shu Chien认为,“这些年来美国之所以称雄世界就是因为科技领先,尤其是健康和生命科学。
但政府目前却忽视了这一点。
”
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在1978年和2003年间,留学生人数达70万人,其中有1/4的人已经回到了中国。
绝大多数都是在近5年内回中国的,平均每年大约有2万多人。
据《圣地牙哥论坛报》报导,来自中国的陈常有在圣地牙哥的生化公司Targeted Molecules工作了几年之后,决定接受广州一家科研单位的聘请,成为“海归”。
陈常有是1980年代中期迈出国门的留学生,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找到了圣地牙哥的生化公司Targeted Molecules的一份工作。
但2004年时,他明显感觉到公司的研究经费在减少,于是他开始寻找其他工作机会。
通过广州的一个朋友他顺利拿到了一家科研机构的国家项目中的重要职位,在美国他是无法想像获得如此重任的。
陈常有说,“在中国留学的所学所得会得到重视,而且也比在美国容易拿到启动资金。
”
据悉,全美生化科研项目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国家卫生健康机构”(NIH)从2003年开始就没有增加过基金投入,加上通货膨胀,实际资金一直在缩水。
目前10个申请项目只有1个能够拿到基金。
据统计,生化专业的人平均要等到42岁才会获得第一笔“国家卫生健康机构”基金。
不仅华裔科学家开始海归,就连美国本土的科学家也被亚洲国家的优惠条件所吸引。
国家卫生健康机构”(NIH)下属的癌症研究所的夫妻搭档 Neal Copeland and Nancy Jenkins在美国工作了22年后,不久前接受了新加坡政府的聘用。
新加坡政府不但提供给他们一流的实验设备,而且还保証至少5年的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