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社记者陈湘编译报导/富裕起来的华人移民正在南加州的罗兰岗(Rowland Heights)、钻石吧(Diamond Bar),核桃(Walnut)市和哈岗(Hacienda Heights)市一带的城镇形成他们自己的“飞地”,建立新的唐人街,移植他们的文化。
洛杉矶时报发表了记者大卫·皮尔森(David Pierson)撰写的一篇报导“新‘中国城’在圣盖博谷东以远成长”(New Chinatown grows in far east San Gabriel Valley),描述了在加州圣盖博谷以东迅速形成的华人社区-新“中国城”的景象。
送午餐的挤爆学校
沿著罗兰岗生活大厦往山坡上走,是获得2007年的“全国蓝带奖”的学校-布兰德费(Blandford)小学。洛杉矶时报的报导说,布兰德费小学里,将近六成的学生是亚裔。
这里的孩子,有许多是家境富裕的移民的子女,他们到学校来,是坐着母亲开的豪华轿车。他们的父亲往往不在这里住,而是在中国工作。
最近布兰德费学校不得不改变他们的午餐政策。过去,由于午餐时间,学生的母亲都是从家里带来热腾腾的午餐,或者是从中餐馆叫外卖来,到了中午,把学校的主办公楼挤得满满的,影响了学校工作和教学。现在学校规定,凡是送午餐的,必须在中午十一时将给孩子的午餐统一摆放在学校门口的一个推车上。
孩子以为这里不是美国
一位名叫罗丝·崇(Rosy Chong)的家长义工说,她就亲耳听到一位刚到美国来的韩国女孩问她的母亲:“我们什么时候去美国?”
“她还以为,到了罗兰岗,只是前往美国的一个中间停留地呢,”罗丝·崇说道。
洛杉矶时报的这篇报导说,对于布兰德费小学的教师和行政人员来说,当地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既是一个福音,也是一种挑战。
说是福音,是因为,来自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家长们,具有非常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使得布兰德费小学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尖子小学,想进这所学校的学生必须排长龙等候机会。
说是福音,是因为,就像一些家长告诉罗丝·崇的,她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学区内的另一所学校去,因为那里有太多的拉美裔学生。
布兰德费小学的校长说:“我并不是非要你们必须进入到一个大熔炉去,我不是那种人,我是看重到美国来的每一个族裔人群所带来的价值。但是我在这里是孤立的。”
教师辛迪·金(Cindy Kim)认为,她的一个亲身的感受就是,在她的课堂里,在一个中国人和韩国人占了主导的环境里,要教导孩子们懂得其他的文化,是困难的。
“我们有塞萨尔查韦斯节的集会,这是他们很难理解的,”这位教师说,“我要学生们去了解这个节日的起源,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学生们问,‘查韦斯?他是谁?我们的大假日就是中国的春节’”。
钻石吧一所学校的孩子们庆祝中国春节(资料图片)
这位教师还说,布兰德费小学通常会在每年的中国春节过后,举办图书销售,因为我们知道,学生都在节日时得到了“红包”。
让孩子了解美国的另一面
洛杉矶时报的报导还讲了一位名叫珍娜·布克(Janelle Book)女士的故事。
珍娜·布克来自台湾,正在这所学校当义工。11年前,当珍娜·布克和她的丈夫移民的美国时,她们选择了居住在圣盖博山谷以西的罗兰岗,因为他们认为,蒙特瑞公园及其周边城市住的都是中国大陆来的打工族。
来到罗兰岗,他们感到很容易适应这个新的国家。因为她可以在几乎任何地方讲国语,可以找到大部分她在台湾时曾经吃过的食物。
在罗兰岗附近很容易见到这样挂有中文字的office。几年前就有报道说,它附近有个二奶村,住的都是中国大款的二奶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许多大企业纷纷到这里设立分公司,而驻美分公司的最合适人选,则是得到老板信任且与其有特殊关系的“二奶”或情人,由此推动了罗兰岗二奶村的形成。(资料图片)
她在附近一家梅西百货公司她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化妆品柜台当售货员。她接待的顾客中,有一半人和她说的是国语。
但是当她想学习英语时,问题来了,因为几乎没有机会练习说英语。
因此,布克决定去上ESL(英语作为一项第二语言)的课程,并坚持一到时间就观看的“朋友”和“大家都爱雷蒙”的电视节目学习英语。
她的英语学习上的进步,使她获得了自信,在她7岁的女儿报名就读布兰德费小学一年级时,到学校去当家长义工。这也使得她第一次对置身于一个更广大的社区,有了感觉。
现在,她希望她的女儿长大能既熟悉美国文化,也了解中国文化,所以这她让女儿学习英语,也学中文和说国语。
布克说:“我会带她去西雅图看我们的家庭,让她知道美国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