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世界各国争分夺秒抓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权威专家表示,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但由于全球反危机与反衰退意识较强,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相互协调,各国投入救市资金空前大,类似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将不会重演,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新兴经济体2009年有望率先走出低谷。
金融危机“双重影响”大各国“救市力度”同样大
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使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变化风云突变,让许多国家措手不及。美元贬值后又猛升,粮油价飙涨后暴跌,通胀上升转为通缩风险。形势的快速转换,迫使各国宏观政策由紧变松。
综合世界权威机构的研判,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两个方面: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范围日益扩大,正加速向新兴市场蔓延。二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加深,威胁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
危机的一个代表性指标是股价。金融危机演变成信心危机,股市“羊群效应”尽显,全球陷入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熊市。据英国《经济学家》测算,2008年全球股市蒸发30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经济总量的56%。
面对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形成了三大反危机共识:其一,采取协调行动干预金融市场,促进信贷活动,并帮助银行充实资本。其二,共同采取财政刺激政策扩大需求,以弥补个人消费开支急剧下降造成的需求缺口。其三,国际金融组织向新兴经济体提供资金援助,减轻金融危机引发的巨额资本外流。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加大,但世界各国救市力度同样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说。
作为这场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的救市心情表现得最为急切,救市资金规模也最为庞大。从2008年初至今,短短一年时间,美国政府承诺的救市总额已接近7万亿美元!
受危机影响较重的欧盟也频出重手,出台了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的金融救市计划。与此同时,欧盟还出台2000亿欧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
与发达国家同步,主要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紧急出台政策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出台的4万亿元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国领导人一再强调:“中国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贡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地区性开发银行也积极行动,对一些饱受危机冲击的国家施以援手。目前已向匈牙利、乌克兰、冰岛和巴基斯坦提供近400亿美元的国际金融援助。
由于全球性的反危机措施“迅速而有力”,世界银行在发出经济衰退的预警后,最近提出,“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有可能没有预期的严重。”
一些权威专家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将呈现低经济增长、低利率和低通胀等特点,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将降至2.2%。“但由于各国持续不断地出台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世界经济有可能出现比预期好的复苏势头。”
发达经济体“整体衰退”“大萧条”不致发生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全面衰退,出现战后首次整体性负增长。据经合组织预测,2009年七国集团经济增长率将降为负0.4%。
金融危机使美国损失惨重。据IMF估计,金融危机将使全球金融机构损失1.4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相当大的比例。
不仅如此,金融危机已沉重打击美国的实体经济。其中,企业投资与私人消费同步衰退,表明美国经济的调整需要更长时间。据经合组织估计,美国经济增长率2009年将为负0.9%,为26年来最大跌幅。
欧洲国家也陷入全面衰退状态。金融危机、房价下跌、负财富效应、内需疲弱、失业上升、出口下降等等,使欧洲经济雪上加霜。特别是德法意西四大经济体同时衰退,使该地区中短期前景黯淡。目前,经合组织已将欧元区2009年经济增长调降为负0.6%。
据权威机构最新预测,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将整体衰退为负0.5%,下滑幅度将达到2.9个百分点。
相形之下,尽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冲击,增速也将放缓,但仍可保持约5%的增长。
反思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权威专家认为,根子在全球发展不平衡。同时,美元无序调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消彼长,将提升新兴经济体的实力和影响力,这对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积极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说。
发达经济体目前出现衰退,并不意味着上世纪30年代那样长达4年的经济“大萧条”来临。
专家预计,即使是身处危机中心的美国也不致发生“大萧条”。美国经济复苏可能呈“U形”走势,“L形”衰退可能性较小。
综合权威机构的分析,上述判断的理由有四点:一是因为全球化将美国金融机构的损失扩散至全球,对美国经济冲击减弱。二是美国的反危机措施出手快,政策过失相对少。三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人才优势不变。四是多极化与国际合作,有助于美欧金融经济恢复。
据预测,日本经济将在发达经济体中率先复苏。由于日本不处于金融危机的中心,受冲击程度轻于美欧,且地缘经济环境对其有利。权威专家认为,尽管2009年日本经济总体将下降,但第四季度有望止跌回升。
新兴经济体受危机拖累 经济增长势头未被逆转
在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之时,新兴市场经济体却在危机中留下了一抹“亮色”。据预测,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率2009年虽将减缓至约5%,但仍高于过去30年4.5%的平均水平。
据世界权威机构研判,新兴经济体增长是从高位回落,发展势头不致逆转。经济形势的变化是把“双刃剑”,多空因素往往相互转换。例如商品价格的走低,使很多新兴经济体在前期面临的通胀压力得以缓解。外部需求的衰减促使一些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和重点,催生新的增长点。价格暴跌也使不少新兴经济体的股市估值具有明显吸引力。
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仍是全球最好的。“亚洲人谨慎投资与量入为出的理念,使其避免了金融危机的更大损失。”陈凤英表示。
目前包括亚洲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储蓄率在33.5%,而发达国家只有不到20%。“错误的激励机制和过度消费长期植根于美国经济和金融政策中,正是它最终导致此次国际金融危机。”
“ 美国人应学习储蓄,中国人需要支出。”这是如今一些经济学家的常用语。中国凭借较高的外汇储备、更大的利率下调空间、高储蓄率以及金融机构等的低杠杆率,具备承受和应对风险的多重有利条件。权威专家预测,2009年,中国仍然拥有全球最高的经济增长率以及最佳的长期前景。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如何改革现行的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避免危机再次发生,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焦点之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表示,目前的金融体系不能适应全球化金融市场的要求,这一体系的有效性存在疑问。在20国集团峰会上,美国领导人也表示,应该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很重要,但它们是建立在1944年经济秩序基础之上的。”
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该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中,应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正像难以马上遏止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一样,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是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但无疑,危机为新兴经济体参与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提供了良机。
金融危机形成“倒逼机制”中国经济转型正当其时
历史经验证明,外部经济形势严峻,会对经济调整产生“倒逼”作用,从而为新一轮增长打开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调整同样意味着机会。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的困难暴露出在高增长下所掩盖的结构性问题。除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我国当前还存在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亟待升级、低水平建设容易反弹等问题。
为此,发展改革委提出,严格防止把中央新增的投资用于“两高”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前,以铁路、能源为代表的中国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保障性住房、农村公共设施等民生工程建设和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投入逐步实施,灾后重建工作深入开展。
“这些投资既体现了促发展、保增长的现实需求,又彰显了扩内需、调结构等转变发展方式的长远战略。”卢中原说。
进入2009年,中国正加紧制定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对国民经济影响深远的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目前,钢铁业和汽车业的规划已制定完毕。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中国1月7日发放了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据预计,今明两年中国电信运营企业3G投资将达2800亿元左右,未来三年将拉动近2万亿元的社会投资。
“用财政、货币手段推动经济增长,把扩大内需与产业调整和振兴、与技术改造和创新有机结合,中国的调控措施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其佐说。
在应对危机中,中国加快了用改革推动发展的步伐。从1月1日起,企业增值税转型全面实施,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正式实施。此外,财税、医疗卫生、教育等体制改革都将成为今年的“重头戏”。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江苏考察时表示,一揽子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已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开始见到效果,一些企业产品销售开始回升,库存开始减少,用电量开始恢复,一些经济指标有好转迹象。
人们相信,经历严冬考验的中国经济,会跃上一个新台阶,在下轮经济增长周期中迸发出更加强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