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探讨加拿大华裔家庭“代沟”问题

文章发布时间:October 4, 2002

移民到国外之后,如何与下一代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是为人父母者面临不小的问题。

东方传统与西方文化之间,汉语与非汉语之间,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种种因素的总和,使得原本不移居海外也会遇到的所谓“代沟”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从而也使得消弥代沟的努力增加了难度。

移民海外的华人家庭及教育专家作了一些采访,汇集了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华人移民家庭的一些共同问题。

爱而不得其法不会快乐

很多父母以为,他们放弃原居地的高薪厚职和舒适生活移民加拿大,完全是为了下一代﹔但子女的表现却未如理想。

这些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徒然令子女留下阴影。

儿童心理学教育工作者冯琦表示,移民要承受生活、经济、语言以及个人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

家长牺牲愈高,对子女的期望就愈大。

两代之间的磨擦与冲突如果恶化,一旦子女等到18岁离开家庭,部分家长就会崩溃。

父母要求太高,会令儿童丧失自信心。

曾任多伦多教育委员的谭润棣认为,成功并不局限于狭义的学业成绩。

教育是要培养个人有独立的人格。

移民的第二代接受本地教育,加上每日长时间与同学和朋友交往,很容易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但家长却仍然停留在高高在上的心态。

谭润棣说,父母应该反省,多了解环境。

到了11、12岁的反叛期,更要特别小心﹔如果感到两代沟通有困难,不妨让亲友从旁协助。

冯琦指出,中西文化对儿童的认同有很大差别。

西方文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并且着重个人发展。

父母认为关心是爱,每事必管,怕子女犯错而事事代为作主,以为是为子女着想。

在学校和社会都被平等对待的子女,自然就觉得不被尊重。

子女抱怨父母只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但却以框框限制心灵的空间。

于是出现反抗的情绪。

而且过度关心亦令子女无法从错误中学习。

因此华裔儿童在认知和心智成长方面都较西方儿童慢。

她说,部份家长较缺乏公德意识,接受西方教育的子女就有更强的团体意识、公德心和同情心。

假如子女对父母的行为感到羞耻,就不愿意与父母交谈,亦不会尊重他们。

家长必须融入社会,学习西方文化,进行自我教育和提升,才不会与子女的生活格格不入。

孩子长大后会感激父母

对于移民温哥华已13年、来自中国香港的David曾来说,与两个子女之间的代沟一直是令他头痛的问题。

David的大女儿今年17岁,就读卑诗省顶尖的私立女校Crofton House﹔小儿子今年11岁,就读私立天主教小学。

两个孩子功课很好、课外活动表现亦极出色。

他与孩子闹僵时他们会突然冒出一句﹕“Don’t expect me to be Chinese!(别指望我会做个中国人﹗)”对孩子们来说,做个中国人就是与众不同、是他们朋友眼中的“非我族类”,难以和别人打成一片。

他认为在北美长大的孩子自我中心特强,要求许多自由和权利,但却较少顾虑和体谅别人﹕“举个例子,他们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开始与朋友仔煲电话粥,不会考虑这样做会骚扰到家人。

本身毕业于夏威夷大学、喝过“洋墨水”的David说,他不认为代沟的问题可以解决,做父母的只有希望有朝一日孩子生活经验丰富了,最终明白父母的苦心。

另外,1岁时已经举家从香港移民温哥华、目前在温市一家商业促进会任职的关嘉丽说,她和妹妹若约会非华裔或非亚裔的男友,父母一定会不高兴。

关嘉丽说﹕“幸运的是,父母从未强逼我们去做一些我们不喜欢做的事,虽然他们一向高度建议我们上大学。

就算我在大学时主修心理学,他们也不反对,只是对心理学可以引我走向哪一类的专业前途感到很好奇。

从忙于寻找身份认同、建立自我形象的青涩日子走过来,关嘉丽说现在的她愈发能体会父母当时为什么常常把“中国人不会做这样、中国人不做那样”挂在嘴边,亦明白到这些始终是她的文化背景的一部分。

就连小她一岁、和白人结婚、现住国外、但当年同样反传统的妹妹,也会不时打长途电话回来,问母亲中国人如何过某某节日的问题。

所以,关嘉丽认为当孩子长大,尤其离开父母独立之后,对父母当年的管教方式更会心怀感激。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