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洋经济统计月报》2008年1月号(提前出版)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出口已达极限———贸易盈余猛兽之真相”。
文章摘要如下。
以往,中国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开办企业以增加出口。
但现在,三大结构性因素正在阻碍中国出口的继续扩大。
中国贸易盈余的膨胀令全球瞠目,某些国家甚至一度视其为极大的威胁。
其实,这都是中国的贸易结构造成的。
中国的贸易盈余之所以被视为洪水猛兽,是因为中国引进了巨额的外资。
据统计,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在2003年之前为年均400亿美元左右,而最近几年却猛增至800亿美元。
中国得到了亚洲先进工业国和欧美的直接投资,在国内建立了很多出口型企业。
原材料和零部件从亚洲各国家和地区进口,成品又向欧美出口,最终形成了这种累积起巨额贸易盈余的贸易结构。
然而,中国贸易盈余的扩大不可能无休无止。
从经济角度看,中国以引进外资为收入来源的出口推动型经济增长,已经暴露出三个方面的局限性。
一是外部压力增大。
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之后,民主党很可能将占据白宫和国会多数席位。
结果可想而知,美国会把布什政府一直抑制的敲打中国的力量一鼓作气释放出来。
迫使人民币大幅升值以及向中国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议案会在美国国会内部重燃战火。
另外,欧洲对中国“政经不分离”原则的不满由来已久。
中国政府看重美元汇率而无视欧元升值的态度很可能激起整个欧盟的激烈反对。
还有,全球范围内中国产品的安全问题仍然未得到彻底解决,加上中国国内的环境污染状况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环保人士的批评,因此,中国政府才不得不采取措施抑制出口加工型投资的增幅。
二是人民币问题。
不光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如何实现多角度的人民币升值是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是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问题。
虽然目前通胀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
但从中国国内政治的角度看,通货膨胀必然会激发起人们提高工资的要求。
届时,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看似中国经济的一条可行之道,但是“外资+技术=增加出口”这条路线不可能一直走下去。
而且,中国政府也承认,要防治污染并同时克服通货膨胀就需要增加对国内基础设施的投资。
如果中国不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可能会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