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朝朝暮暮天长地久:结婚好还是同居好?

文章发布时间:December 13, 2008

(加拿大都市报)据早前的一份统计资料,加拿大已婚人士占的比例为49%,其它婚姻状况人士的比例则占51%。在社会日益开放的今天,“结婚还是同居?”成了很多恋人都面临的选择。

“不同居怎敢结婚?”与男友处于半同居状态的Vivian这样说。她与男友各自都曾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对再婚都很谨慎。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房产。Vivian说:“我们计划在孩子上大学后同居,以后能否结婚就要看两人是否相处和谐了。如果结婚我们的经济会相对独立,当然也会互相帮助。”

结婚20年后离婚的James说,他对婚姻有恐惧感。他希望以后能够找个彼此欣赏的伴侣。合则在一起,不合则散。“要用感情维系两个人的关系,而不是用婚姻。”他说,这样两个人都会比较紧张和珍惜对方,而不是把对方的付出当成想当然的。

愿为婚姻负责的好男人

与太太育有一名女儿,婚姻稳定的张先生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家庭不稳定,社会秩序会乱。同居不具备家庭的功能,虽然比婚姻更自由,更可追求个人的幸福,但不利于养育儿女。不过,他也承认,在这个时代,婚姻作为一种契约,已越来越经不起考验,甚至一钱不值,可以随时丢开。不过对于他来讲,愿意为婚姻负责,他说:“人生在世还是要负点责任的。”

谈起对婚姻和同居的态度,女士赞成结婚的多,男士倾向于同居。高女士30多岁,离异,她交了个男朋友,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满意,自己也很喜欢对方的个性。但男朋友只愿同居,不愿结婚。她一方面对这段感情放不下,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年龄越来越大,男朋友如果变心,自己就会很被动了。Peter与女友在一起两年了,女友多次提起结婚的建议,他还是很犹豫。他比女友的财产多得多,担心如果离婚,损失会很惨重。对于他来说,同居要安全得多。

年轻一代对同居的态度则开放得多。读大学的Koko与男友同居,他们在一起很甜蜜。但Koko说:“我不知道我们以后会不会结婚,那么远的事现在想也没用。”现在,五六十岁的人们也对子女的同居由无可奈何变为宽容和接受。“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我们只好接受了。”周太说。

下面是记者采访的几个个案,读者可从中了解到人们对婚姻和同居的态度和想法。

严女士与男友恋爱一年多了,同居几个月。男友提出要结婚,她还很犹豫。

她和男友感情很好,都认定对方是终身相伴的对象。但严女士对结婚还没有准备好。她有一些顾虑。过去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的经历让她对再婚慎重。她说:“一结婚,关系稳定了,就有可能不太珍惜对方。如果仅靠一张纸把两个人系在一起,对谁也没好处。两个人在一起,恩爱更重要。”她觉得跟男友在一起很好。她的财务状况比男友好,不会跟男友算得太清楚,但男友则不愿让她吃亏,如果某次刚好没带钱,由女方支付,很快就会还。

严女士还有个顾虑,就是自己的女儿还没有上大学,她担心女儿不能接受自己的新婚姻。她希望将结婚推迟到女儿离开家之后。

“危害婚姻的一般不是大事,而是生活细节问题。”她这样认为。比如,她很爱干凈,如果对方在个人卫生方面不拘小节,她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很难接受。同居是认识和了解对方的过程,生活习惯是否兼容,价值观是否一致,朝夕相处就可以知道了。“恋爱的时候,大家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给对方看,有意无意地隐藏自己的缺点。但同居会将自己的缺点都暴露给对方,这样就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接受对方。”严女士说,“我晚上睡觉有时会磨牙,有点儿担心男友接受不了。但我每次磨牙时,男友摸摸我的脸,我就不磨了。”

对两人认识、恋爱、同居的过程,她都喜欢时间长一些。她和男友认识快一年,才发展成男女朋友关系。她觉得他们在拉手之前的关系非常美好和让人回味。他们一起出去远足、爬山,一起吃饭,两人心照不宣,不说破,连手也不拉一下。严女士清楚地记得,在去年情人节的时候,男友送给她一个礼物,看起来像一个画轴,她看到不是巧克力,收的时候很自然,像收一般朋友的礼物一样。但当她打开时,发现这是巧克力,很惊喜,也很感动。那天晚上,他们一起去喝了酒,喝完后,就各自回家了。

“同居是双方磨合的一个过程,就像酿酒,时间越久越醇厚。”严女士说。她希望再过一段时间再结婚,这样对以后的共同生活会更好。

婚后不吵因同居磨合好

30岁的杨小姐今年夏天结的婚。这之前,她和男友同居了多年。结婚时场面很浪漫,在市中心的一间酒店定了宴席,双方的父母都从中国飞过来了。

她在上大学时曾说过:“我要在26岁之前把自己给嫁出去。26岁前是我挑别人,26岁后是别人挑我。”但后来,她似乎把这句话给忘了。她在东南亚的一个国家读研究生时认识了现在的先生,他们恋爱一段时间就同居了。父母都是很传统的人,催他们结婚,无效。杨小姐说:“如果没打算生孩子,结不结婚无所谓。”

杨小姐和男友的感情非常好,男友很细心,也会煮饭,把她照顾得很好。如果他们坐车去旅行,杨小姐刚刚好坐在阳光直射的方向,男友就会细心地跟她换位置。大概两三年前,杨小姐想出国来加拿大,男友就跟她一起办了移民。本来杨小姐喜欢温哥华,也能在温哥华找到工作,但男友的专业比较偏,于是他们就一起到了内地的一个小城。那个小城夏天非常热,冬天非常冷。夏天蚊子很多很大,手一直需要不停地打蚊子。最要命的是,没有中餐吃。她的姨妈在温哥华,每次到温哥华探姨妈,她都要到超市买很多中国调料,特别是担担面调料。

他们同居的时候,每次来探望姨妈,姨妈都会很关心他们怎么吃。“你们谁煮饭?”杨小姐的男友说:“我煮。”姨妈问:“那她呢?”杨小姐心安理得地说:“我负责吃啊!”其实她也不是什么也不干,她会洗碗。

结婚是因为父母催得太多了,需要给父母一个交代。结婚后,他们的关系非常好。过去,杨小姐很任性,同居这么多年,性格温顺多了。现在她什么都听老公的。本来新婚夫妇会有个适应的过程,要吵架和磨合。但他们不需要,因为已经磨合好了。

杨小姐的姨妈本来不赞成婚前同居,但现在也改变看法了。她发现婚前同居也有好处,能让双方了解真实的对方,合适就在一起,不合适就分手。但姨妈说,年纪太小同居不好,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最好是大学毕业后,心智成熟了,在双方都有诚意的情况下同居。

李女士婚在婚姻门前犹豫

来温哥华生活了5年的李女士,原籍是中国的广西。她来温哥华一年后,与丈夫离婚,原因很象小说中描写的情节:一个中年男人,移民、登陆来到温哥华,在陌生的城市里,独自打拼,孤独求生存,认识了同乡——带着幼子、苦熬移民监的中年女人,开始是互相给予生活上的帮助,慢慢地变成了对方精神上的慰籍,最后,各自背叛了自己的妻子和丈夫,走到了一起。

这个象故事一样的事件中的男主角,就是李女士的丈夫。李女士是来到温哥华几个月后,才发现丈夫有外遇的,而且外遇的对象还是自己的老乡。这件事,对来自一个小地方的李女士的打击很大,她无法接受国内的乡亲们对自己和父母的指指点点,也很难面对温哥华的老乡们同情的目光,毅然决然地与丈夫离婚了。

当时年仅14岁的女儿也很支持她,李女士离婚后与女儿一起生活,找了一份工作,一心要培养女儿读大学。

光阴荏苒,5年时间一晃而过,李女士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来温哥华时,为人妻、为人母的她,对崭新的移民生活充满了希望,却遭婚变,变成了单身母亲;为了能让女儿进一所好的中学念书,以便将来能进大学深造,她不惜几次搬家,并把全部的心思、精力和金钱都用在女儿身上。

最终李女士的女儿在2007年考进了名牌大学——安河的滑铁卢大学,她成了一个自豪的母亲;女儿在读中学期间,认识了一个和自己同病相怜的女孩Emily,只不过Emily是和父亲一起生活,她的母亲抛下他们父女回中国了。两个女孩既是同学,更是好朋友,单亲家庭的生活让她们早熟和懂事。她们都很感念自己的母亲、父亲为自己做的一切,也希望自己的母亲、父亲能有更圆满的生活,便有意为自己的母亲、父亲做红娘。这样李女士又成了一个恋爱中的女人、Emily父亲的女朋友。

现在,李女士和男朋友交往两年多了,彼此的个性也合得来。她在烈治文拥有一个不大的两居室,是在女儿上大学以后买的,她的男朋友则住在温哥华,男朋友的女儿Emily也上了大学,是卑诗(UBC)大学。

大概从一年前开始,李女士和男朋友过起了半同居的生活——平常各自住自己家,周末她男朋友会来她家共度周末和节假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男朋友来她家住的日子越来越多,有时从星期四开始就来她家了,“我想,我的男朋友是想和我结婚的。他现在每个星期都有4到5天和我在一起,也试探性地对我提起过结婚的事,但我真的还没有想好。”李女士缓缓地说。

通过和李女士的长时间交谈,记者发现,让李女士裹足不前、畏惧婚姻“围城”的,并不是“还没有想好”这么简单。

李女士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性,前夫的背叛,不仅让她觉得颜面尽失、身心受创,更让她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她很担心未来的婚姻,能否持久,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李女士还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性,这几年的单亲母亲新移民生活,让她变得越来越坚强,她相信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她现在工作稳定、女儿也上了大学、房子也有了,婚姻对于她,似乎是可有可无。

还有,李女士的前夫目前也没有结婚,而且也住在烈治文。那个第三者女人也离婚了,但她没有和李女士的前夫结婚,两人只是同居着。这一切情况,都是李女士的广西老乡们告诉她的。

也许,在李女士的心里,第一个婚姻留下的痛,还需要多一些时间来疗治。再次走进婚姻的“围城”,还需要鼓起更大的勇气。

头条直击报料电邮:[email protected]

原文出自:

http://www.ccue.com/ccp_east/2008-12-11/1229046571d1486853.html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