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多年,我们都在呼吁华裔移民要积极参政,融入当地文化,这个口号无疑是对的。
所谓“入乡随俗”,既然你移民了,加入加拿大国籍,成为加拿大公民,那么你就应该有主人翁精神。
而参政,包括融入主流,关心时政,投票,加入党派,参选……等等,都是公民应享的权益,我们应该珍惜。
现在提出“华人参选热令人担忧”这个问题,似乎与热火朝天的安省市选形势有些格格不入。
特别是本届市选,在38人登记参选多伦多市长、279人登记参选多市议员、148人登记参选4个教育局委员中,有44人为华裔参选者,打破了大多地区华人参加市选的历史记录。
华裔参选者多是不是件好事?当然是好事,因为有人参选总比没有人参选要好。
问题是:为选民服务是一个相当深刻严肃的主题,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努力,来不得半点的侥幸和取巧。
凭什么让我们投你一票?
在新移民聚集的“多咨处”网站,一位名叫阿亚的网人,在《华裔候选人,凭什么让我们投你一票》的日志中写道:华人社区投票率低的原因,“除了作为外来移民对本地的政治文化不熟悉,加之语言障碍之外,那些华裔参选人不尊重选民,没有真正把服务于华裔选民作为自己的责任,只是希望靠着同是炎黄子孙这一点血脉关系让华裔选民来投自己一票,我觉得这些人也太天真了。
尤其是近几年入籍的华裔选民大多数都受过高等教育,知道什么是选举政治。
靠一点甜言蜜语是挣不来选票的。
这些天不少华裔人士参选,也看到马路上有一些写着中文的选举广告,但是我们对这些参选人根本就不了解不认识,我们凭什么要投你一票?”
阿亚网友的这种看法,在华人选民中相当普遍。
就以薛伟堂、余史葛这两位角逐多伦多市长的华裔候选人来说吧,华裔选民对他们的背景情况知之甚少,更别说他们的政纲了,这是谁之过呢?两位参选者的高高在上,远不如多伦多现任市长苗大伟(David Miller)和另一位参选者曾碧斐(Jane Pitfield),特别是后者,过去她的名字曾有多个译法,此番参选,为使华裔选民能对她有所认识,除了频繁在华社露面外,还特别公布其中文官方译名,由此可见其用心。
投身社区服务多年的前多伦多教育委员谭润棣认为:一般来说,参选者对社区的了解,以及对社区服务的认识,大都可以从他们的政纲中看到。
但在本届参选者中,有不少人的政纲相当简单化,提不出实质的东西。
有些候选人在社区本来就是个陌生的名字,政治上也不成熟,所提的政纲相当混乱,选民看不到你的能力,也无法相信你有能力实现你的承诺,根本没有办法选。
港加联副主席冯玉兰在肯定有这么多华人华裔出来参选是件好事情思维前提下,强调参选是个很庞大的工程,虽然市选远没有省选和联邦选举那么复杂,但社区服务的高质要求,决定了参选者必须熟悉社区服务,并据此设计政纲。
冯玉兰说: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作为移民参选者,他们多侧重于移民问题,中心点是专业资格认证和移民服务,这些问题固然会引起部分华裔选民的共鸣,但却不能真正反映社区服务的主题诉求;同样道理,我们也注意到,这次有不少本地出生的年青一代华裔参选者,他们提出的问题则偏重于主流,忽略了华裔背景;无论是前者抑或是后者,都有一个共通的弱点,就是不清楚选民需要什么。
环保专家汤友志博士完全同意冯玉兰的看法。
他认为有这么多的华人华裔出来参选,按道理是件好事。
不过,感觉上他们没有一个好的政纲,他们提出的问题,好多都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参选者拿不出好的政纲,怎么选呢?那些参选前没有做足功课,一心只想打华人牌的参选者,是注定要失败的。
社区服务是本
资深传媒人古伟凯先生认为:加拿大各级选举制是个相当成熟而又庞大的政治架构,从以往的经验看,华人参选,先要在选区做好扎实的功课,其中社区服务是根本。
古伟凯以邹至蕙为例:邹有多年的社区服务经验,当过议员助手,当过教育委员,有很长一段时间沉在社区内,对社区民众的诉求相当了解,选民也通过很多活动认识她,这是她参选成功的主因。
对照邹至蕙的成功路,今日好多参选者,个人认为他们不够成熟,主要体现在缺乏社区服务的经验,他们中的不少人平时很少参与社区活动,凭什么出来选呢?
谭润棣同意古伟凯的看法,她认为:市选很看重个人的实力,很多人在社区没有一定的知名度,怎么跟你的对手争啊?服务社区是个很具体的工作,不是平时在华人社区露露面,也不是在一些晚会宴会上讲几句话,邹至蕙为什么要从选教育委员开始呢?因为当选后在与家长的联系中,可以让更多的人,包括主流社会的人认识她,另方面,可以通过工作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包括政治上的游戏规则。
汤友志博士认为:华人参选者应该多花些时间,用在学习和了解加拿大的选举机制。
参选是个长线工程,服务社区,让社区认识你,需要一个积累和认识的过程。
很多人以为,参加市选,主要是个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在加拿大,做小生意都要领牌照,不要说做工程师了,这是个游戏规律。
表明上看,市选不需要你具备什么专业证书,不过,不等于人人都可为之。
你没有足够的社区服务,讲透切点,就是没有经营民望,你根本没有资格进去玩游戏,这就是现实。
参选有规可循
古伟凯认为:华人从政者,无非是两种人,一种是条件好的,他们有好的职业,有很好的民望,也积累了很多年的社区服务声誉,但他们不会出来参选,不想花时间和金钱。
这些有名气有民望的人,多会走政治任命的路;另一种就是通过参选,他们要花时间去积累经验,要有政治抱负,只局限于在社团活动是不够的,像每次选举,总有些候选人,靠某些社区名望人物为他站台,以为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弄不好,反而会前功尽弃。
参选者如果想当选,想社区了解他,必须将自己投入到各个族裔的服务中去。
谭润棣认为:华裔参选者,还是应该重视政党政治。
就算是市选,政治背景亦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选举是个工程,选前要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本选区的人员组成,族裔结构,过往参与投票的人数,要有很足够的选情分析;当然,参选者还需要有强有力的支持者。
有些参选者,根本不知道自己选区的情况,以为靠临急抱佛脚,那怎么会成功呢?
冯玉兰认为:无论参选者来自香港、台湾或者中国大陆,他们观念里所认识的选举文化,都无可避免地带有原居地的痕迹,与加拿大的选举文化相抵触。
所以,对于每一位参选者来说,都有个重新学习,重新认识的过程。
参选者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民望资本,建立好优越的个人形象,且在政纲建构、社区服务、答辩能力方面有足够的准备和完善,配合相应的选举工程组织,这些都是成功的关键。
假如参选者出于商业目的,或抱着投机的心态,那是注定要失败的。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值得我们注意。
就是华裔参选者,包括一些已经当选的议员,比较重视在公众活动中充当公众人物,却极少通过媒体,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除了选举期),更别指望他们会亲自写文章者,有选民认为,参选者过低估计选民的政治智慧与政治水平,亦是他们失败的原因之一。
网人阿亚观点相当直率:现在有这么多的中文报刊,还有许多免费赠送的报纸,还有不少影响很大的中文网站,这些参选人完全可以在这些媒体上写一些文章,或者做一些广告,给选民一些真正的(千万不要骗人)承诺,给华裔选民一些真正的帮助,为他们争取一些应有的利益。
如果有人这么做,我想我们一定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因为从来没有参选者真正关心过我们,可能这话说得有些过头,但至少我自己的感觉就是这样。
参选不就是参政
安省华人参政会会长黄政先生认为:这次市选有那么多华人出来参选,说明华人参政的意识加强了,对政治的关心程度也提高了,这是好事。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参政”是个很广泛的含义,不只是参选。
华人参选者多了,是不是华裔投票率也会提高?这不敢乐观。
我们提倡华人积极参政,是期待有更多的华人,能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这包括社区服务、关心社区建设、积极参与选举等多个方面。
冯玉兰认为:我们应该承认这个事实,就是尽管这次有44人出来参选,但不等于华人参政的状况有了好转。
与其他族裔相比较,华人的投票率仍旧偏低,社区的声音很弱。
资深传媒人李先生认为:华人社区参选者众,并不意味着华人社区参政的声音比原来大了。
参选是个阶段性的行为,参政则是个长远的工程,是整体的事情。
服务社区,服务民众,是个付出的过程,投机与功利性的行为,注定是要失败的。
像今次市选,有些华裔候选人,没有鲜明的政治观念,必然地难以拿出好的政纲来,这样的参与,离参政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古伟凯认为:政治热情与政治觉悟是两回事,华人参政者政治意志比较脆弱,雷声大,雨点小,5分钟热度,像李国贤这样屡战屡败积累经营的人不多,这是很无奈的事情。
他希望每个华裔参选者,不要昙花一现,要持之以恒,服务社区。
冯玉兰完全赞同古伟凯的看法,她希望这次市选结束后,华人社区能投过某个机构的组织,将44位候选人召集起来总结经验,这无疑可以推动华人参政的热潮,提高华人参政的水平,发挥华人的力量,让华人的声音,更有效地传达到政府中去,从而发挥华人社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