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位朋友从澳洲回国“投资”,非要我安排“有关方面”一起餐叙。
从名片上看,老兄的生意倒也做大了,原先夫妻作坊式的小电脑公司,现在变成了“集团”(Group),还设立了“总部”(Headoffice)。
“有关方面”兴尽而散后,两人独对,老兄便诉苦,澳洲生意实在难做,想到国内撞撞大运。
公司还是那个公司,员工还是自己一家三代五口,但公司的注册名称上加了“集团”二字。
澳洲对Group这个词汇的注册,没有任何限制,这个词因此成为华商们的至爱。
国内在乎这个”,他有点羞涩地解释说。
海外华商、尤其是大陆出去的,大凡有了自己商业上的一亩三分地后,公司取名多延续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豪迈情怀,颇有“宇宙牌香烟”遗风。
与老外们多用股东名字给公司命名的“原生态”相比,华商公司的雄伟名号即使不用中文也多能分辨出来。
如果把这仅仅看成是华商的虚荣,那便绝对是对华人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的无知。
在各种资源的争夺,尤其是权力资源的争夺中,在先天“背景”恒定的前提下,名号的大小无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几乎全世界唐人街的商人们,都热衷于追逐、猎取和展示与华、洋领导人的大幅合影,即使这一合影来自批量接见的纯社交场合。
人们普遍相信这样的“门神像”在护佑自己的生意方面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每有领导人来访,华人社区内对接见和合影机会、排次的争斗,便常会演变成伤痕累累的肉搏,激烈程度远超老外们透明的“院外游说”。
只要主流资源的分配方式还是更多地取决于领导人的好恶,只要大家还相信某种投机行为能获得巨额的回报,只要某种合影还真能起到通行证的作用,则伟大祖国越伟大,海外华社(乃至所谓的西方大公司)中的此类争夺战便会越激烈。
席间,“有关方面”对我这位拥有“集团”的老兄果然肃然起敬,胸脯拍得砰砰响,随后便再三暗示自己的孩子在澳留学,希望毕业后在此集团中“随便”找个职位。
于是,我那老兄便王顾左右起来,我也一同为他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