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的政治关系从冰点转暖,对社会大众心理产生正面影响。
一项持续进行了三年的调查显示,今年中国普通市民和大学生对日本的印象大有改善,对中日关系前景的乐观指数显著提高。
不过, 和中国的情况相反,日本民众对中国印象分却在减少。
提到日本,半数中国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樱花”,而市民想到的是“日本电器”。
北京大学和日本言论NPO论坛共同进行的“第三次中日联合舆论调查”发现,南京大屠杀今年被软性的文化经济符号取代,不再是多数中国学生和市民对日本的首要印象。
言论NPO是日本的非牟利媒体,通过互联网进行时政问题的讨论,也出版书籍,是一个独立于政府的智囊机构,其500名成员包括日本的政坛人物、企业家、政府官员、记者和不同领域的学者。
昨天在新闻发布会上,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李玉教授介绍说,在2005年与2006年间,接受调查的受访者多表示,日本让他们首先想到南京大屠杀。
今年对日本印象“很好”或“比较好”的市民从去年的17.6%上升到24.4%,升幅9.9%。
持同样看法的学生达35.3%,较去年大幅跃升27.5%。
与此同时,对日本印象“不太好”或“很不好”的中国市民的比率是36.5%,比2006年下降20.4%。
尤其在最近一年里,半数(50.5%)市民表示对日本印象出现好转,较去年上升了17.7%。
李玉教在总结过去三年的调查结果时说,2005年他们的结论是“民间舆论恶化,日本在中国公众形象恶化”;去年是“民间舆论以负面为主,但略有好转”;今年则是“民间舆论大有好转”。
这项调查由北大委托零点调查公司进行,对象是上海、西安、成都、沈阳这五个城市的1609名公众,以及北大、清华、外交学院等北京五所重点高校的1000多名大学生。
中日两国去年恢复了中断五年的首脑互访,日本首相安倍和中国总理温家宝先后互访,中国媒体也克制报道有关日本的负面新闻,对日本风土人情的报道增多。
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民间团体或半官方团体互访活动,也不断进行。
一般认为,中国政府的行为对民意和舆论影响很大。
上述调查的结果似乎印证这种观点。
中国的受调查群体中,96.2%学生和98.8%市民没有去过日本, 绝大多数不曾结识日本人,他们对于日本的了解,主要还是依靠国内媒体、教科书和书籍,以及国内影视作品这类间接的渠道。
调查显示,学生和市民对中日关系现状的评估与乐观情绪提升,悲观情绪下降,而且乐观情绪上升幅度很大。
受调查者中,认为中日关系好转的学生站49.9%,市民占58.9%。
对中日关系前景表示“很乐观”或“谨慎乐观”的学生占65.9%,较去年大举上升42.7。
在市民中,这个比例是73.1%,较2005年上升30.4%。
和中国的情况相反,日本民众对中国印象分却在减少。
日本NPO言论代表工藤泰志昨天在介绍日本方面的调查时说,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在逐渐恶化。
日本方面的调查对象是1000个民众和300个传媒界、政界、企业界人士和官员,分成“一般舆论”和“有志之士”两组。
工藤泰志说,60%以上日本民众和42%的“有志之士”对中国印象不太好,他们提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在历史问题上批评日本,中国在粮食、环境和资源问题上以自我为中心,进行不顾他人的活动。
在中日关系方面,日本的“有志之士”和“一般舆论”看法两极。
前者认为中日关系大有改善,而后者认为改善甚微。
虽然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印象大为改善,但李玉也提醒说,学生与一般市民都认为,中日关系的两大障碍依次是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这和2005年2006年的调查结果完全一致。
71.8%的学生和60.8%的市民还认为,美日同盟的目的要防堵中国崛起,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认为日本是中国首要军事威胁。
李玉分析说,中国民众与学生对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态度不变,反映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不过,大多数的中国受调查者都承认中日关系的重要性。
日本方面,接近80%的民众和将近百分之百的“有识之士”,都认为中日关系很重要,这被认为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正面因素。
李玉说,中日应该努力发挥正面因素,大力推动民间的交流,促进两国关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