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1953年出生于上海,在江西插过队,在西藏画过画,又在纽约艺术圈待了18年,皮肉之劳苦,生活之无望,艺术之极美,陈丹青都经历过,在西方的艺术世界沉浸那么多年,他对『绅士』这个外来词最有发言权。
陈丹青1998年开始写《纽约琐记》的时候,曾在书里收过这样一张照片:1931年巴黎的举办马蒂斯回顾展,酒会过后,近三十名衣着一丝不苟的正装男女端坐在一条铺着精美桌布的长餐桌旁,面容严肃,墙上是马蒂斯的狂野肉感的绘画。这里面应该有巴黎的社会名流,画廊经纪人、富豪,重要的艺术家等等……这也许是陈丹青心目当中艺术界的绅士形象。
在接受我们的采访的时候,陈丹青曾说,“出国后我大约知道什么叫做绅士,要学,太晚了,而况绅士学不来的。”可见在他心中,固然是有一个绅士的形象的,而这个概念意义太丰富,非一两句话可以准确概括。
陈丹青1953年出生于上海,在江西插过队,在西藏画过画,又在纽约艺术圈待了18年,皮肉之劳苦,生活之无望,艺术之极美,陈丹青都经历过,在西方的艺术世界沉浸那么多年,他对“绅士”这个外来词最有发言权。
采访时他曾专门提到:“老一代党干部我记得颇有绅士相,他们其实出身民国时代有身份有教养的家庭,一浪漫,去革命了,没丢性命,当了官,地位高,假如心态还好,便显得十分儒雅而宽松,言语得体,淹然有风姿。”
“从前的外交部长姬鹏飞、侨联主席廖承志,绅士相,在镜头前一点不做作。”
总结陈丹青对绅士的定义,基本可浓缩为“衣着有派头,为人有风度。”
而说到中国电影对绅士的认识,他这么解释:“在中国电影或电视连续剧中当然见过很多旧时的绅士,服装不像,神态更不像。索性不扮绅士也罢,一扮,就不像了,虽然还要做出他以为(其实是导演以为)的绅士模样。老演员没问题。赵丹、刘琼、金焰、金山、孙道临……他们小时候见过真的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