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月、十一月的省选及市选,现在是冷静总结有关华人参与政治的适当时机,为2004年春天的联邦大选作出理性的思考。
(一)政治参与的正确观念
西方政治参与的重要观念,在于“主权在民”。
简单来说,是选民的意愿授权当选者代表选民去管理所属的选区。
这个观念重视当选者有广泛的代表性。
因此,狭窄的族裔代表意识,很大程度引至竞选时的落败。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广泛的代表性尤其重要。
大家可以注意到族裔当选者的配偶,有不少是属于另一族裔,就是间接印证了上述道理。
在自由参选下,政治理念不同是事实,也是现实。
参选者要认清其理念,更要身体力行。
任何立场模糊,中途更换政党的行动,均是不智。
在平时,普通选民也要理解各大政党的基本理念,以致在选举时更容易掌握其政纲的来龙去脉。
诸如新民主党较为对弱势社群关注,保守党对大企业商界的明显支援,以及自由党的中间路线等,都是非常有用的思考方向。
即或市选条例不容许展现政道标志,上述思考多少对检视各候选人的当政理念有起码的帮助。
(二)华人参选的策略
每次选举后,华裔参选落败者都埋怨选民投票意欲冷淡、华人支援力度不够等。
这些指责可能有道理,但不是真相的全部。
我认为以下三种因素更为重要。
(1)忽略了社区内扎实工作的重要性
加拿大是移民为主的国家,而移民大都是知识水平较高者。
因此一般都能辨别谁在社区内曾努力服务大众,以致有高的知名度。
若果翻查现时华裔参政者的经历,大都会先从竞选教育委员入手。
我认为这是重要策略,因为教育委员的工作性质焦点明确,较易上手;并且因为薪津微少,给人有真诚服务大众的感觉。
我更认为首次参选者,先要从市选入手,因为其选区只不过是省或联邦选区的一半,提供了较易接触选民的机会。
无论如何,随便空降某一选区参选,是族裔参政的大忌。
(2)性格要诚恳
这对争取其他族裔票是关键因素。
一个外表圆滑但欠缺诚恳的候选人,最容易给人有“政客”的感觉。
当本族人对那候选人也有保留态度时,其他族裔又怎能被说服去投他一票呢?
(3)对选区内竞争对手认识不足
十一月份市选的结果,清楚表现了以下现象:选区内对手越多,需要争取选票支援率的门槛相对较低,相反者亦然。
换句话说,若果自己本身实力不强,即或争取到不错的支援率,也会在竞争人数不多的情况下落败。
因此,是否在某选区参选,必须考虑对手多寡的问题。
此外,对手是否有特色不重要,最重要还是自己是否有鲜明立场,使选民们能清楚知道候选人的取向,从而作出选择。
政党背景大致能表达候选人的理念;若果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也可籍着政党交流或辩论时向对方抛出有关问题,从而发掘对方大致的理念。
在某选区中如有候选人是出自某族裔下的分支(例如华裔中有中、港、台背景的候选人),尤其要强调彼此间的和谐。
否则,在广大选民中会发放同一族裔“内斗”的资讯,其杀伤力非同小可。
其实,有类近族裔背景的候选人,不一定有互抢选票的情况。
只要坚守面向所有族裔的决心,选民来自各方自然抵消了上述所谓“分薄了选票”的现象。
(三)族裔投票与族裔政治参与的前景
研究投票意向,是理性探讨地方政治的基石,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一般而言,少数族裔的投票率相对冷淡,要探究其原因是各大政党均有兴趣的课题。
尤其对人数众多的族裔(如华人)而言,是有非常重要的策略意味。
也许,这类人仕过去没有投票的传统。
若这真是理由,使他们明白参与投票是融入主流的重要途径可能有效。
当中或许有人不明白投票是权利、也是义务的话,说服他们每一选票都有价值并且会带来强烈的投入感是可行之法。
不明白“自动弃权”的严重后果,往往是最被忽略的一环。
既然自动放弃,就不能事后埋怨某政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意见。
英语不灵光的借口,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选举前在族裔传媒中一定有广泛宣传有关事宜;而且选区中如果有不少某族裔人仕聚居,往往有安排操那族裔语言的人去协助选举的工作。
据了解,自己带备翻译前往投票站也是容许的。
一般而言,选举行为是有迹可寻的。
举例说,投资移民者、拥有独立房屋的户主、家在高收入区、市郊地段住户……等属性,都有支持保守党的倾向。
相反地,劳动阶层、居住出租公寓大厦、以及身处市中心多元族裔社区的人,是新民主党的拥护者。
上述只是常态,因为选民重视的事项,每次选举时均不同。
不过,省选中一般注意财政、教育、医疗等范围,而市选则强调市政服务、地税、城市规划等议题。
对候选人来说,清楚明白选区的属性,并且就着近期大众关心的议题去调节其政纲的侧重点,才是争取胜利的正确途径。
华人若要从政,需否寻着政党的路径,也是富争议性的议题。
个人认为,有政党作背后支持,总有优胜的地方。
这包括了资源的调配、较稳健的参政系统可作参考、以及为全面投入主流提供了途径。
真正独立的从政者,一切都要从头做起,不单困难重重,而且较难予人有贯切始终的信心。
我要在这里强调,族裔参与政治,不一定要做候选人。
其他参与途径颇多,包括了做义工动员选民去投票、作幕后的工作人员也可。
思想较缜密的,可以作某政策类别的监察或评论。
有研究能力的,更可针对选民投票意向作研究,尽量发掘选民意向相关的属性,作为推动日后选举的参考。
我对未来华人参政的前景,基本上是乐观的,主因是华裔人数仍在各族裔中有优势。
话虽如此,以下是指标性的发展方向,必须坚持下去:
(1)参政者必须目光远大,要立足于全体社区人仕,不单是以服务华人为着眼点;
(2)参政者必须是服务基层的实干人才,而不是空谈大志之仕;
(3)参政者必须有庞大的幕后支援队伍,让主流社会觉得华裔是不可忽略并且是社区中融汇了各族裔的群体力量。
华人在加国若真要安居立命,总要踏上从政之路,才能避免被边沿化,在主流文化中争到一席之位。
万丈高楼从地起,当每人尽了自己适合的本分,加国华人在政界仍是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