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征文)截至几周前,老妈在电话里跟我唠叨的,还是小外甥女的种种“不良”生活习惯:“衣服买了没穿几天又买新的,柜子里的衣服堆天囊地的,稍不入眼的就往一边一扔…… 把浪费就没当回事儿……” 我当时劝老妈“想开点儿,小女孩子喜欢新衣服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当时还想,老妈也是小题大做,姐姐赚了钱当然要花在宝贝女儿身上,有了钱,不让女儿吃好穿好,赚钱有什么意义?看看人家外国人的生活啊,连名车洋房这样的“大件”都只是生活必需品,区区几件衣服算得了什么?我的这些“大道理”还没顾得上跟老妈讲,美式的经济泡沫就破裂了,我预计这下一次的长途电话里,老妈给我要布的“勤俭节约”的道恐怕就更是有据有理的了。
这西方也忒不给人面子,来加拿大的这几年,我这刚刚才学会了周末不工作、有钱就旅行、“花明天的钱”这种“现代”的生活方式,这“金融海啸”就把我这刚刚掌握的生活哲学就给“啸崩”了。不用说,老妈的“勤俭持家”的四字方针又一次证明了有它的正确性,又要抬起头来了。
简单即美会卷土重来的
“简单即美”(less is more)是若干年前流行于时装、配饰、工业设计的一个口号,不知怎的,最近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和老妈的勤俭之道又让我想起了它。
我对于缺衣少食的概念,多来自于外婆讲的“古今”和旧时的影片。我也曾有过前胸贴后胸的经验,不过那都是节食减肥闹腾的,真正挨饿的滋味并没有过。在我家,外婆和母亲这少数几个从“六零年”过来的人,是唯一经历过(或至少见过)食树皮嚼草根的日子的,所以这两个人都有惜“食”如金的习惯:在外婆的厨房里几乎没有剩饭的概念,冷了的馒头不管是放了几天,最后还是会被炒了或烤了来就茶当早点;老妈也义不容辞地继承了外婆的这一优良“传统”:剩的饭菜过了若干天,存在冰箱里舍不得扔掉,即使有吃坏肚子的危险。这种节俭的传统延伸到衣服,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这种方针指引下的老妈,和小外甥女的“喜新厌旧”的消费习惯,当然是脾胃不和的了。
要按外婆的说法,现如今的种种危机一定是“物满则溢”的结果:无节制的消费、浪费、暴殓天物……总有一天,老天爷会不高兴的。想起外婆的“古今论”,再看看西方暴殓天物的证据:一个人可以把自己吃到400磅以上而出不了门,整天坐在家里吃,最后不得不出动铲土机帮忙;贪吃又想美的女人在大吃大嚼后再吃泻药以求“身材美”;有些快餐店在关门前会将成口袋成口袋的新鲜食品统统丢进垃圾箱……即使我们的高科技可以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品种、我们的“永动机”可以永不停息地加工食品,粮食的生产毕竟还是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的…… 也许这就是“持续发展”的意义所在吧:为了确保不但我们这一代今天有饭可吃,而且我们的子女、子女的子女都不至于落到食草皮嚼树根的地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生活变着花样地复杂翻新起来:食不厌精自不必说,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已经不是简单的一菜一饭一汤所能满足的了,食品包装、加工、烹制、销售……小到厨房里用的一把刀不仅仅是用来切削:红案白案刀削皮器锯齿的面包刀小巧锋利的奶酪刀滚动的比萨刀小而钝的涂抹刀……难道我们真的需要一个专门的机器来切蘑菇、而用另一个来切大蒜吗?
很多时候,当我们的爷爷奶奶辈告诫我们要“save every nickel” 的时候,我们多半都不屑一顾,但是现在,这种以节俭为本的过日子的方式可能又要重新回归人们的生活了——至少很多美国人的生活。据报道美国零售业已经第一个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震荡:美国人现在都只愿把钱花在面包牛奶卫生纸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上,一些奢侈品店的门前如今都已经“门可罗雀”了。加拿大的经济虽然没有搞得像美国的那么糟,但是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的时代,“一损俱损”:信贷危机、动荡的股市、人们日渐缩水的投资和不确定的未来,叫加拿大人也开始留意起自己的荷包了,所处可见的“saving tips”恐怕要成为未来一两年的时髦话题了。
不过时代毕竟不同了,我们今天的危机,比起我们爷爷奶奶辈的“大萧条”时代和“六零年”的饥荒,虽然不至于衣裳褴褛、流落街头,但是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居安思危”的话,也是很危险的。当然了,这样说,难免有些偏激,如果我们不追求生活的“精益求精”,那么Martha Steward 的“生活”节目还有什么意义?研究经济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但也许,还是我们中国人的哲学:什么事都要讲究一个“度”字——这个最深也最难把握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