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月、十一月的省选及市选,现在是冷静总结有关华人参与政治的适当时机,为2004年春天的联邦大选作出理性的思考。
篇幅有限,本文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先讨论相关的正确观念与华人参政的若干问题。
在下篇,我会为族裔政治的话题作更广泛的分析。
(一)政治参与的正确观念
西方政治参与的重要观念,在于“主权在民”。
简单来说,是选民的意愿授权当选者代表选民去管理所属的选区。
这个观念重视当选者有广泛的代表性。
因此,狭窄的族裔代表意识,很大程度引至竞选时的落败。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广泛的代表性尤其重要。
大家可以注意到族裔当选者的配偶,有不少是属于另一族裔,就是间接印证了上述道理。
在自由参选下,政治理念不同是事实,也是现实。
参选者要认清其理念,更要身体力行。
任何立场模糊,中途更换政党的行动,均是不智。
在平时,普通选民也要理解各大政党的基本理念,以致在选举时更容易掌握其政纲的来龙去脉。
诸如新民主党较为对弱势社群关注,保守党对大企业商界的明显支援,以及自由党的中间路线等,都是非常有用的思考方向。
即或市选条例不容许展现政道标志,上述思考多少对检视各候选人的当政理念有起码的帮助。
(二)华人参选的策略
每次选举后,华裔参选落败者都埋怨选民投票意欲冷淡、华人支援力度不够等。
这些指责可能有道理,但不是真相的全部。
我认为以下三种因素更为重要。
(1)忽略了社区内扎实工作的重要性
加拿大是移民为主的国家,而移民大都是知识水平较高者。
因此一般都能辨别谁在社区内曾努力服务大众,以致有高的知名度。
若果翻查现时华裔参政者的经历,大都会先从竞选教育委员入手。
我认为这是重要策略,因为教育委员的工作性质焦点明确,较易上手;并且因为薪津微少,给人有真诚服务大众的感觉。
我更认为首次参选者,先要从市选入手,因为其选区只不过是省或联邦选区的一半,提供了较易接触选民的机会。
无论如何,随便空降某一选区参选,是族裔参政的大忌。
(2)性格要诚恳
这对争取其他族裔票是关键因素。
一个外表圆滑但欠缺诚恳的候选人,最容易给人有“政客”的感觉。
当本族人对那候选人也有保留态度时,其他族裔又怎能被说服去投他一票呢?
(3)对选区内竞争对手认识不足
十一月份市选的结果,清楚表现了以下现象:选区内对手越多,需要争取选票支援率的门槛相对较低,相反者亦然。
换句话说,若果自己本身实力不强,即或争取到不错的支援率,也会在竞争人数不多的情况下落败。
因此,是否在某选区参选,必须考虑对手多寡的问题。
此外,对手是否有特色不重要,最重要还是自己是否有鲜明立场,使选民们能清楚知道候选人的取向,从而作出选择。
政党背景大致能表达候选人的理念;若果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也可籍着政党交流或辩论时向对方抛出有关问题,从而发掘对方大致的理念。
在某选区中如有候选人是出自某族裔下的分支(例如华裔中有中、港、台背景的候选人),尤其要强调彼此间的和谐。
否则,在广大选民中会发放同一族裔“内斗”的资讯,其杀伤力非同小可。
其实,有类近族裔背景的候选人,不一定有互抢选票的情况。
只要坚守面向所有族裔的决心,选民来自各方自然抵消了上述所谓“分薄了选票”的现象。
(多大城市及社区研究中心 陆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网友陆超明来稿,此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