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海归”—从国外回到中国去工作创业,就像十几年前流行“洋插队”—从中国到国外读书学习打拼。
说起来艾德文的爸爸妈妈是属于走在时髦前面的人,当年在大规模出国潮之前就出来了—到美国留学,后来在大规模海归之前又回去了—回北京开公司。
艾德文在美国出生,跟许许多多在美国生长的中国孩子一样,有一个美国名字之外还有一个中国名字叫张星云。
在美国上学时,没有几个人叫他中国名字,就像他回北京上学后,没有几个人叫他美国名字。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个典型的小ABC(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所以我叫他艾德文,算是习惯。
艾德文出生时没有选择,老爸老妈把他生在了美国。
长到十几岁,还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所以对于回国也没有什么选择。
2002年夏天,艾德文在北京过暑假,他老爸一句话:别回美国了,就在这上学吧。
得!本来双程票回北京探亲还回来的,回程机票被硬硬地退掉了。
一个美国出生长大的孩子就这么挤到北京的街头,开始了骑自行车上学的日子。
这一点上,艾德文的父母和他比较与众不同。
据说许多的海龟派们喜欢把孩子送到中国的双语学校/国际学校/贵族学校,说是让孩子们学两种语言,其实都是以英文为主。
艾德文的父母觉得既然回到中国,当然上本地的学校,接受本地的教育。
他们住在中关村,于是把孩子送到附近的中关村中学,让他成为那所学校800多名初二学生之一。
那是一所竞争力很强的中学,不仅在中关村,在北京也数得上。
只在我们新州上过华夏中文学校的艾德文,直接上相当于美国八年级的中国课程,行吗?
艾德文初初上课时,不仅他的父母亲人,就连我们这些新州的朋友也替他担一份的心。
好在艾德文有退路,他的爸爸妈妈开明地说:试试看吧,不行就后撤。
话是这么说的,许多人也这么做了。
我们等着……转眼就是二年。
听说艾德文从吵着嚷着回来到现在不太想回美国……这中间竟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正好公出到北京,顶着七月的太阳,我见到艾德文的一家,没等问候老朋友艾德文的爸爸妈妈,我倒是急急地问艾德文:小伙子,你怎么样啊?
艾德文长高了,长大了,一副英俊少年的模样。
艾德文跟我握手,笑笑还没有说话,他爸爸插嘴到:张星云中考竟然全班第一。
。
。
并不是他老爸炫耀儿子的第一名,倒是一位父亲真正为自己的孩子高兴,因为只有艾德文的老爸老妈知道他是怎么走过来的,竟然考了全班第一!
事实是:艾德文海归后求学的第一年,语文从来没有及格过!无论他怎么努力,他的成绩最后徘徊在五十七、八分,而老师从不开恩给他加一、二分让他及格。
想想看,对艾德文来说,考试不及格的经历算是一种挫折了。
艾德文在美国学校里总可以很轻松地对付学业,基本上全A,从没有C和D的经验,更不用说F了。
还有一个事实是:艾德文所在的班有八十多人,全部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学生,而艾德文是唯一一位海归不足二年的“外国”学生。
再有一个重要补充:中考是中国中学生特别重要的考试,就是初中升高中的考试。
拿中国的国情来说,中考就是一种次高考。
。
。
决定上什么样的高中,就几乎决定以后上什么样的大学。
也就是说:回国仅仅两年的艾德文不仅追赶上了他同龄的学生水平,而且开始领先了!
难怪一向谦虚低调的他老爸老妈也忍不住为孩子的进步高兴。
然而艾德文能够在二年的时间里用他的第二语言(英文是第一语言)赶超全班同学,并不是我写他的主要理由。
不足十六岁的他坐在我面前,自信,坦率,轻松的模样让我新奇,二年前的他还是一个半大的小毛头,跟我说起话来还脸红耳赤不好意思什么的。
我说:艾德文,给我仔细讲讲你的北京生活吧。
他说:我现在可以用两种语言思维……用中文想用中文说用中文写,或者用英文想用英文说用英文写……中间不用切换。
他说:我这次中考报考了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和101中学。
我要是能上这些中学,我还是想在这里上……至少一年吧。
我觉得我现在在中国上学没问题,我现在在哪儿上学都没问题。
豁豁,很自信啊!
报纸上说,北京仅2003-2004学年就接收了7000余名“小海龟”。
这些“小海龟们”的就学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有些问题需要协调解决。
而有关针对这帮孩子而编写的小学中学教材已经在编辑出版中。
在我以往的采访中,有许多中国孩子,他们很快适应了美国的小学中学并取得了极好的成绩。
在我,已经习以为常。
我们普遍认为:中国的教育虽说死记硬背的多,而基础比较牢固。
中国孩子一旦过了英文语言关就不成问题。
但这帮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孩子说着洋腔洋调的中文,几乎没有一点中文语文基础,是否能在很短的时间里适应中国的教育体制?
对于目前的中国海归热,我曾经说过:不要拿孩子做理由。
然而,与许多“海龟们”聊天,却被大家指责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儿。
许多海龟的孩子无法适应中国的教育体制而哭着闹着要回美国。
艾德文的一位同学就在挣扎了一年后而断然退学。
而艾德文不同。
艾德文在短短的二年中,成为中关村中学的明星学生,不是那种老师指定的,是那种“popular”(受欢迎的)学生—并不完全因为艾德文的学生成绩。
他是学校的“业余英文老师”,常常给别的班级上英文口语课。
他参加了学生会,成为学校的英语主播,负责编辑和播讲。
这一节目深受学生们和老师们的欢迎。
今年夏年,他和几位优秀学生站在八百多名同学的前面演讲,他的演讲主题是:怎样快速提高语文成绩。
他有切身体会:怎样从不及格到优秀……中文!
他可以背诵“岳阳楼记”。
他老爸背了两句,他立刻指出:你背错了两个字。
他立刻“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背起来。
我汗颜。
我上高中时背过,以后就送还给高中老师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全校没几个同学不知道艾德文,不,张星云的。
女孩子也期期艾艾地打听:前面就是那个他吧……
他有一大堆好朋友,都挺优秀的。
他很谦虚地告诉我:我是全班第一,全年级排名还进不到前十名,有人很棒的,学习特好,我的一位同学朋友报考了北京四中,那是全市最好的中学!
艾德文很自信,这样的环境里出来的孩子,喜欢自己的长处也知道欣赏别人的长处,应该说是最健康的一种青少年成长吧。
我和艾德文的妈妈马丽常常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我问她:你觉得美国的教育有什么优势?
马丽回答:美国教人诚实自然,跟中国孩子比起来美国孩子有点“傻呼呼”的。
艾德文刚刚回中国上学时,他的“傻”让他与其他的孩子区别开来。
然而,他的“傻”又让他赢得尊重和欢迎。
说到底,其实那种耍手段耍心眼工于心计的人并不让人喜欢和心安。
另外美国比较鼓励孩子有个性,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长处,用不着非要与别一样。
这点中国的教育几乎相反,是反对个性化的。
所以,想必起来,中国孩子的思维比较古板,常常在一个框子里面。
艾德文就比较自由些,老师给他的评语是:思维活跃。
也许就是因为没有框框的缘故。
还有一点,美国教育孩子有社会责任感,比较鼓励做义工,为社区服务等等。
中国现在的教育还没有提高到这一方面来,也许是高考的压力太大,“421”(四位祖父母,二位父母,一个独生子女)家庭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吧,总之,中国的孩子比较自我,常常只想到自己,说穿了就是比较“自私”,社会责任感很淡漠。
我觉得从这方面上说,美国的教育更加人文化。
那,你觉得美国教出来的那种“傻呼呼”个性能在中国这种社会上立住脚吗?我接着问她。
其实,这个社会给各式各样的人生存立足的机会。
那种工于心计的人可能有自己的成功和收获,但朴实真诚的人也会有自己的路和广阔的天地。
说句实话,我觉得走在最后的常常是诚心诚意返璞归真的人。
马丽如是说。
我感慨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孩子吧,这些年来,艾德文的父母虽然一直在创业成功再创业再成功的路上前进,却一直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教育孩子不要成为目前中国流行的所谓“新兴贵族”,踏踏实实地读书做人。
而孩子在天天与北京千千万万的孩子一样骑着自行车上学放学中,渐渐领悟到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艾德文说:真的,我现在觉得我在哪儿都可以适应……
而且适应得很好,我接口说。
艾德文笑笑:还行吧。
只有一点,当我们走出北大芍园国际交流中心时,听到两个学生在说英文,那是十分地道的英文,非海归的ABC门讲不出来。
艾德文流利的英文脱口而出:Damn it! I aven’t heard that for so long. I miss it! It is the only thing that I miss in the US. 我扭头看这个十六岁的青年,在美国生活的十四年还是给他留下了深深地无法抹去的烙印,他说: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听到这么纯正的英文了!这是我唯一想念美国的地方。
(红墙)